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王紹光:西式政體思維與中式政道思維的差異

國學新聞

2014-8-4 08:23| 發布者: 延章| 查看: 9840| 評論: 1|原作者: 王紹光|來自: 觀察者網

摘要: 中國傳統政治,不是政體,而是政道。政體與政道的不同在於,前者關注的只是政治的體制形式,後者的著眼點是政治之道的實質(法治)。政體民主的關鍵在於,政府是否由競爭性的選舉產生。政道民本的關鍵在於,政治法制 ...


西方政體思維與中國政道思維

西方是政體思維方式,中國是什麼思維方式?如同我在【理想政治秩序】中分析的,中國傳統的分析政治的方式,從來不講政體。它完全不是政體思維,而是政道思維。與西方哲人不同,中國歷代的先哲考慮最多的不是政體,或政治體制的形式,而是政道,或政治體制運作的目標與途徑。

所謂政道,是指爲政之道,就是治理的『道』。在中國古代典籍中,與爲政之道相關的詞語隨處可見,例如,『政不得其道』,『有道之君』、『無道之君』,『君有道』、『君無道』,『國有道』、『國無道』,等等。莊子在【天道】篇中區分了『治之道』與『治之具』,前者指治世的原則,後者指治世的手段。

政體思維與政道思維的不同在於,前者關注的只是政治秩序的形式,而後者的著眼點是政治秩序的實質。『橫看成嶺側成峰』,如果我們把西式政體的視角換爲中式政道的視角,那麼無論是回顧中國歷史上的政治,評判當代中國的政治,還是展望未來中國的政治,我們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最早注意到西方政體、把政體思維引入中國的是梁啓超。19世紀最後幾年,梁啓超讀了一些西方的書,發現西方講政體,非常興奮,頌揚『自由民政者世界上最神聖榮貴之政體也』。他很快把政體概念運用到政治分析中,說中國是個專制國家。『吾國民以久困專制政體之故,雖有政治能力,不能發達』。他『視專制政體爲大眾之公敵』,認爲把專制推翻,中國的問題就解決了。

但是梁啓超也是中國最早放棄和批判政體思維的人。1903年他去美國走訪了8個月,那時正是美國的『鍍金時代』,是問題最多的時候。他很快就對這個自己曾經大加讚譽的『世界共和政體之祖國』大失所望,並得出結論:『自由雲,立憲雲,共和雲,如冬之葛,如夏之裘,美非不美,其如於我不適何!』他認識到政體決定論是錯誤的,把視線轉向政體以外的其他因素,開始強調,政治的好壞不能光看政體,更重要的是道德。『政在一人者,遇堯舜則治,遇桀紂則亂。政在民眾者,遇好善之民則治,遇好暴之民則亂』。就這樣,他從政體思維轉向政道思維。

辛亥革命後,政體換了,但善政不立。經過親身從政,梁啓超對民國政治大失所望,也對政體決定論更加懷疑,認定政治之根本不在政體。民國四年,他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彼帝制也,共和也,單一也,聯邦也,獨裁也,多決也,此各種政制中任舉其一,皆嘗有國焉,行之而善其治者。我國則此數年中此各種政制已一一經嘗試而無所遺。曷爲善治終不可睹,則治本必有存乎政制之外者,從可推矣。蓋無論帝制共和單一聯邦獨裁多決,而運用之者皆此時代之中國人耳。均是人也,謂運用甲制度不能致治者,易以乙制度即能致治,吾之愚頑,實不識其解。』他的意思很清楚:改變政治的關鍵不在於改變政體;政體並非政治之本。

共產黨講的民主是政道層面上的

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的思想大家,當他們把問題想清楚後,解決問題的方式都不是集中在政體上,都是集中在政道上。比如,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也談到政體問題,即『政權構成的形式問題』,他認同『沒有適當形式的政權機關,就不能代表國家』。但是他所說的『政體』並不是亞里斯多德或孟德斯鳩意義上的政體,而是一種政道。例如,他把『民主集中制』稱作是理想的政體。顯然,西式的政體理論絕不會把民主集中制看作一種政體,它不過是中國共產黨的一種治國之道。

同樣,在與黃炎培的『窯洞對』中,毛澤東講的『民主』也不是一種政體,而是一種政道。或者說,他講的是政道的概念,不是政體的概念。他說:『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歷史]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可以說,中國共產黨講的民主從來都是政道層面上的民主,因此才會有諸如『民主作風』、『這個人比較民主』、『這次會議開得比較民主』之類的說法。如果從政體思維方式來理解,這些話幾乎毫無意義,也沒有道理,因爲這些跟競選、多黨制沒關係。但是從政道的角度來理解,這些說法很有道理。因爲只要能讓大多數老百姓的意願在施政中得到體現,就是政道要達到的最終目的。

『民主』本來的意思是人民當家作主。民主既可以從政體的角度看,也可以從政道的角度看。從政體的角度看,民主的關鍵在於,政府是否由競爭性的選舉產生。從政道的角度看,民主的關鍵在於,政府能在多大程度上回應人民的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體制對人民的需求具有回應性,就是政道思維所理解的民主。

那麼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是競爭性選舉重要還是政府政策具有回應性重要?當然兩者都重要。但是老百姓最關心的,恐怕還是政府制定政策能否反映他們的切實需求。環視當今世界,我們不難發現,有些政治體制從形式上看,因爲採用競爭性選舉,似乎具有『代表性』,但是回應性未必高;有些政治體制沒有多黨競爭,但對人民需求的回應性卻比較高。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發表評論

最新評論

引用 延章 2014-8-4 08:39
其實政道,是政治之道,在正統上稱爲『治統(即作者的政統)』,『道統』。所謂治統,即政府體制形式,所謂道統,即政治法制的本質。道統是對政治法制的研究,用傳統話語,稱爲政治之道要符合天道,而政治之天,就是民,所以道統研究焦點是民本,民生,民權。治統法制如果不符合道統的要求,就必須變革,改制,切實做到民本民生民權這個中心原則。

查看全部評論(1)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