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王绍光:西式政体思维与中式政道思维的差异

国学新闻

2014-8-4 08:23| 發佈者: 延章| 查看: 9827| 評論: 1|原作者: 王绍光|來自: 观察者网

摘要: 中国传统政治,不是政体,而是政道。政体与政道的不同在于,前者关注的只是政治的体制形式,后者的着眼点是政治之道的实质(法治)。政体民主的关键在于,政府是否由竞争性的选举产生。政道民本的关键在于,政治法制 ...


群眾路線是中式代表型民主的核心所在

怎麼代表?人們通常把群眾路線看作共產黨傳統中的民主決策方式,但群眾路線也是最具中國特色的代表方式。回顧歷史,正是把群眾路線作為自己“根本的政治路線”和“根本的組織路線”(參見劉少奇中共七大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的中國共產黨把億萬普通老百姓第一次帶上了政治舞臺,而億萬民眾的覺醒是實現民主的先決條件。在這個意義上,美國學者布蘭德利•沃馬克把以群眾路線為特色的中國體制稱為“准民主體制”(Quasi-democratic system)是不無道理的。群眾路線是中式代表型民主的核心所在。

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人關於群眾路線的論述比比皆是,毛澤東的一段概括最具代表性:

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於行動,並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後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迴圈,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在代議型民主中,代議士與民眾的關係集中發生在競選期間。一旦當選,具備了行使政治權力的正當性,代議士便獲得了自由裁量權,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來代選民做主。如果代議士在任職期間也會去接觸民眾,那主要是競選行為,為了博得選民的青睞,以便在下一輪選舉中再次當選。因此,他們傾向做那些有利於鞏固與擴大自己選票基礎的事,而對與鞏固、擴大選票基礎無關的事則不聞不問,哪怕這些事對民眾有利。對代議士而言,參與投票的選民才是爭取對象,才有接觸的必要;那些不參加選舉的民眾,則可忽略不計。通常而言,不參加選舉的民眾恰恰是底層的老百姓。

群眾路線不同,它要求各級幹部“熱愛人民群眾,細心地傾聽群眾的呼聲;每到一地,就和那裡的群眾打成一片,不是高踞於群眾之上,而是深入於群眾之中”;“走到群眾中間去,向群眾學習,把他們的經驗綜合起來,成為更好的有條理的道理和辦法,然後再告訴群眾(宣傳),並號召群眾實行起來,解決群眾的問題,使群眾得到解放和幸福”。這裡所說的群眾即人民大眾,與人民同義;而人民首先是指工農兵和其他勞動人民。

貫徹群眾路線對各級幹部有相當高的要求,他們不能坐等老百姓上門,必須主動深入人民群眾。如果幹部的群眾意識薄弱、群眾觀念淡化,即使他們走出去,也會“嫌貧愛富”,親近強勢社會群體。他們會熱衷於出席商務活動,四處去剪綵,與企業家吃吃喝喝、拉拉扯扯,甚至以輸送利益為籌碼而索賄受賄。這時,接觸弱勢群體就成了應付差事;或是作秀,造就出一些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表演者。這是群眾路線的軟肋,它過多地依靠幹部的自覺性。因此,與群眾路線相配套必須有一整套機制,迫使各級幹部不得不時時與基層的普通群眾打交道。要大力宣傳群眾路線,年年講、月月講、日日講,使之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同時要把群眾路線的落實方式制度化,形成對各級幹部的強烈敦促與剛性要求。

另一種迫使幹部切實貫徹群眾路線的方法,是將群眾路線與公眾參與結合起來。雖然群眾路線與公眾參與有所不同、各有特點,但它們並不互相矛盾、互相排斥。公眾參與的相對優勢是,它有助於表達民意,對決策者施加壓力;群眾路線的相對優勢是,它有助於幹部增強群眾觀念、瞭解民情、汲取民智。兩者不但不是對立的,而且完全可以搭配起來運用,使之珠聯璧合、相得益彰。例如,政府可以一方面促使幹部貫徹群眾路線,一方面對勞動大眾進行政治上的增力(empowering),使他們組織起來,獲得參與決策的意願與能力。這樣做,在勞動大眾的需求表達對決策產生較大影響的同時,其他社會群體的合理訴求也不會被忽略。

十八大以後群眾路線的快速回歸勢頭

群眾路線不僅是中式代表型民主的理論基石,也是中式代表型民主的主要實現途徑。1945年在中共七大政治報告中,毛澤東指出,群眾路線是共產黨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誌之一。中共歷史上,不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都十分注重群眾路線的貫徹落實,毛澤東帶頭做出了表率。用鄧小平的話說,“毛澤東同志就是偉大,就是同我們不同,他善於從群眾的議論中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針和政策”。改革開放之初,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同樣十分強調群眾路線。鄧小平曾告訴全黨:“毛澤東同志宣導的作風,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這兩條是最根本的東西……對我們黨的現狀來說,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特別重要。”

毋庸諱言,20世紀80年代以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群眾路線這份豐厚的遺產被很多人淡忘了。雖然在官方表述中,“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人民服務”之類的詞語還不時出現(頻率大幅下降),但在很多地方卻不再有貫徹群眾路線的具體措施。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11年前後才發生變化。互聯網的興起帶來不斷升高的公眾參與壓力,這也許是群眾路線複歸的主要推動力。

2011年是中國共產黨90周年誕辰。胡錦濤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指出:“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党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拜人民為師,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政本領的增強深深紮根於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之中。”在此前後,一些省市區,如重慶、廣東、山西、江蘇、湖北、西藏、雲南,開始重提群眾路線,並將落實群眾路線制度化、常態化。到2011年底,“到基層去,到群眾中去”已在全國蔚然成風。更多省區的主要領導,如河北、浙江、安徽、陝西、吉林、甘肅、新疆等,也帶頭下基層,與群眾“零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並大規模選派幹部住村蹲點調研,力求摸到群眾的脈搏,貼近群眾的心窩。進入2012年後,又有一些省區,如青海、廣西、寧夏等,啟動了類似行動。與此同時,不少地方開始組建群眾工作部。

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開。新任總書記習近平歷來重視党的傳統,視群眾工作為黨的生命線。早在擔任福建省甯德地委書記時(1988-1990年),他便建立了幹部“四下基層”(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政策宣傳下基層)的常態機制。在2011年省部級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結業式上,習近平要求各級領導幹部以身作則,樹立群眾觀點,堅定群眾立場,堅持群眾路線,增進同群眾的感情,並創新群眾工作方式方法。十八大召開前夕,在2012年省部級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結業式上,他再次強調,“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堅持黨的一切工作體現人民的意志、利益和要求,這是密切聯繫群眾的優勢,也是我們黨最大的優勢”。

習近平是中共十八大報告起草組的負責人。在這份報告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就是“人民”,共145次,這無疑是他人民意識的真實流露。為了加強各級幹部的人民意識,十八大結束幾周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出臺了《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八項規定》。2013年4月19日,中央政治局又作出決定,從當年下半年開始,用一年左右時間,在全黨自上而下分批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百度指數”傳遞的資訊,也許可以説明我們瞭解群眾路線的回歸勢頭。2011年以前,“群眾路線”的百度指數一直在均值線以下徘徊。但此後兩年,該指數越過了均值線,並在十八大後快速攀升,現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群眾路線的回歸不僅讓我們看到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執政理念和努力方向,也讓我們對發展和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更有信心。

(本文刊於《經濟導刊》2014年07期)

1234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發表評論

最新評論

引用 延章 2014-8-4 08:39
其实政道,是政治之道,在正统上称为“治统(即作者的政统)”,“道统”。所谓治统,即政府体制形式,所谓道统,即政治法制的本质。道统是对政治法制的研究,用传统话语,称为政治之道要符合天道,而政治之天,就是民,所以道统研究焦点是民本,民生,民权。治统法制如果不符合道统的要求,就必须变革,改制,切实做到民本民生民权这个中心原则。

查看全部評論(1)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