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儒生董仲舒爲適應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的需要,提出了『大一統』的思想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儒家思想逐漸成爲古代社會正統思想。 儒教是不是宗教?本來儒教的『教』是教化的含義,與歐洲宗教原來的意義接近,但由於近代以來歐洲宗教概念發生變化,變成了跟世俗、跟科學相對立的概念,以這樣的方法和角度去衡量中國的儒教,很多人就認爲儒教就是一種學理,而不是宗教。自近代以來,中國很多人就認爲儒教不是宗教,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後,爲了避免儒教和現今宗教相混淆,就都稱儒教爲儒家了。改革開放以後,很多學者又提出來一個觀點,即儒教也是一種宗教。 最初提出來並比較堅持這個說法的是任繼愈先生。他也是我的老師,已於2009年病逝。他的理論主要是,一種文化不可能沒有宗教,中國的文化裡面也有宗教。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認爲中國文化中沒有宗教,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至少是不全面、不準確的。他認爲儒教至少是具備了宗教所具有的那些特性:它有其經典,有基本的教義,還有傳授傳播這些教義的儒士,還有宗教的儀式;以宗教的性質來界定,好像全部具備。 儒教或是儒家,在歷史上確實有一個宗教化的過程,這是其一。另外,儒家在中國文化中所起的社會作用,確實也相當於西方傳統宗教的作用。這兩點確實是不可否認的。 首先,我們說儒教有一個宗教化的過程,它發生於漢代,主要在西漢。漢代儒家地位急劇上升,特別是在東漢。西漢時期,我們知道定儒家於一尊的是漢武帝,漢武帝接受了當時的一些儒生,主要是董仲舒的建議,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應該講,當時這還只是形式上的,因漢代的整個指導思想與治國理念是黃老之學,並不完全是儒家的思想。黃老之學在漢初一直是政治的指導理論,也有人說是道家裡黃老學派起了作用。當漢武帝宣布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到他的孫子漢宣帝繼位時,還有儒生向宣帝提意見,說他治國沒有完全按照儒家的方法去做,漢宣帝就明確地告訴他『漢家自有制度,向來是以霸王道雜用,奈何純用儒家』。 這個過程中就有很多的情況出現,一是將孔子抬高到教主的地位,將孔子稱爲『素王』,素王就是沒有王位的王,是個教主。同時對孔子重新進行了裝扮,當時漢代也確定了『五經』(【詩經】【書經】【禮經】【易經】【春秋】)作爲儒家最根本的經典。圍繞著『五經』這時就出現了一大批的緯書,有經就有緯,就像我們織布有經線也有緯線,地球也有經線和緯線。『緯』是配合『經』的,這些緯書對孔子做了描述打扮,說孔子的腦袋很大,腦袋上還有坑,有河馬那樣大的嘴,這種描述下孔子已不是人了,而是一個神,這就將孔子神化了。 另外,還完成了很多教典的整理,如【禮記】。在古代,禮有三禮:【周禮】【儀禮】和【禮記】。【周禮】是講官制,官的制度和職位這樣一些內容,【禮記】主要是來闡發【儀禮】的思想,而【儀禮》裡面則規定了各種各樣的儀軌,用以管理人們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這樣一些事情。緯書出現後,對這方面的介紹就更加細緻,所以儒家在漢代有類似宗教化的趨勢。 只是到了漢末,因爲儒家強調人的道德品行是評判人最根本的原則,漢代對人才的選拔,也就遵照這一原則來進行。漢代選拔官吏是怎樣一個制度呢?叫『察舉制』或『薦舉制』,即考察、推薦、察舉、薦舉。哪些人會被推選出來呢?當然有很多的條件,但有一條最重要,那就是『孝廉』,孝和廉是基本條件。推舉都是基層推舉,由鄉里或村里推舉,層層上推,大家公認這是個大孝子就可以推舉,當然也不是隨便推了就算數,還要認證。除了孝之外還有廉,廉指清廉、廉正、剛正不阿。這個本來應該是很好的事情,但什麼事情都是這樣,推行久了就會弊病百出,最後出現了很多很虛偽的、沽名釣譽的『孝廉』,實際上他既不孝也不廉,但故意裝出很孝很廉的樣子。按照儒家的觀點,怎麼算孝呢?除了生前好好供養父母,死後還要守喪三年,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爲什麼呢?你從出生到能夠獨立活動,至少需要被照料三年,所以守喪也要三年,這是孝的重要標誌。這個在中國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你當再大的官,父母去世都要馬上停職去守孝,明清都是這樣,這是衡量一個人很重要的一個指標。漢代時就是以這樣一個標準來選拔人才,所以很多人就裝作很孝,父母死了、埋葬了,他就在墓邊搭個草棚子待上三年,有時還不封墓道,在墓道里生活三年,沽名釣譽。其實這只是一個形式,他在墓道中什麼都干。到漢末就出現了一大批偽君子、假道學,人們對這些現象非常痛恨。 另外,『五經』已經到了這種地位:很多人都去註解『五經』,五經中的一個字就有上萬字的解釋,人一輩子讀經都讀不完,被稱爲『皓首窮經』。因此漢末學風上就有了很大的變化,產生了『玄學』,意在恢復人的自然本性。 由於以上幾個原因,儒家宗教化的進程就被遏制了,要不然的話,它完全可以成爲中國的宗教。漢代整個儒家的進程一是宗教化,二是制度化。宗教化被遏制了,而制度化應該說是成功了:漢以後基本上歷代統治者都是按照儒家理念治國和制定各項政策。中國歷史上每一個朝代取得了政權穩定下來以後,首先要做兩件事:一是制定和完善各種各樣的制度;二是修前朝歷史,就是修史。所謂修史就是爲了吸取前朝的歷史經驗,吸取前朝興起的經驗和滅亡的教訓,中國非常重視歷史作爲借鑑的作用。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過程中,儒家確實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我們可以看到,儒家確實起到了像歐洲古代宗教的社會作用,它管起了現實生活中人們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有各種各樣的規範。【禮記》裡記載有各種各樣的禮,最重要的有六種:冠禮、婚禮、喪禮,祭禮、朝聘禮、鄉射禮。六種禮把整個社會生活、個人生活都涵蓋進去了。冠禮就是成年禮,近幾年國家也在逐步恢復成年禮,很多地方都在做,這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冠指戴帽子,成年了嘛,就是成年禮。婚禮就是合一姓之好,傳萬世之宗,傳宗接代。喪禮就是人死了,死後要隆重地悼念,爲什麼?報恩啊,父母的養育之恩,懂得報答父母之恩,社會風氣就會變得淳樸。祭禮,也是一種報恩,祭天地山川,天地山川賦予並養育了我們的生命。鄉射禮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社區生活,體現了尊老愛幼這樣的精神。朝聘禮,任用人、聘用人,任命,這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慎重舉行。現在學校中不也有了開學典禮、畢業典禮以及聘任禮嗎?這些都是大事,所以要『齊之以禮』。如果從這些方面來講,儒家確實起到了類似傳統宗教這樣一種社會作用,比較符合傳統宗教的概念,但它不符合近代以來的宗教定義,所以就出現了爭論:有人認爲是宗教,有人認爲不是,爭論不休,一直到現在還是莫衷一是。 我們說,即便說它是宗教,它也體現了中國宗教的特殊情況:儒教雖然起的作用與西方古代宗教相同,但它的整個理念和表現形式卻是很不相同,這裡面有許多問題需要進行梳理。我們不能因爲它起著與西方古代宗教相同的社會作用,就忽視了其作爲中國宗教的特殊性,而恰恰要重視由其特殊性所反映出來的中國宗教與西方宗教的差異,從而弄清楚中國宗教觀念的特點,以及中國人獨有的宗教觀念。 (本文摘自【宗教研究方法講記】,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