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階段:屠狗商販,遍於三吳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比較盛行,在此之前,食狗的人基本都在北方,但此時大批的北方人口湧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於是南邊也開始紛紛地養起了狗。在建康、吳郡、會稽、閩中等地區,也就是我們今天的江浙與湖北等地,養狗的風氣不但盛行,還有不少人專門從事屠狗、販狗行業。而且屠狗的商販里還經常出現一些名人,比如南朝齊臨淮射陽人王敬則就是一個屠狗之人,後來幫助蕭道成取代宋,成爲侍中。 隨著北方游牧民族的南遷,中原地區的食狗之風才開始衰退,狗肉也很少作爲主要肉食出現在食譜當中。即便是招待賓客,也很少用到狗肉了。 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主要是記載這一時期北方農牧業生產經驗的書籍,但上面關於狗肉的做法僅有一例:『犬肉三十斤,小麥六升,白酒六升,煮之令三沸。易湯,更以小麥、白酒各三升,煮令肉離骨,乃擎。雞子三十枚著肉中,便裹肉,顫中蒸,令雞子得干,以石連之。一宿出,可食。』 第四階段:掛羊頭賣狗肉 隋唐時期,狗肉的地位急劇下降。在很多地區,狗肉已經是難登大雅之堂的賤肉,貴族的宴席上絕對不允許出現狗肉了。即便是在平民百姓的家中,他們招待賓客時也不用狗肉。在正式的宴席上,狗肉菜餚基本不會出現了。 但是在下層比較貧窮的人家中,他們還是會關起門偷偷吃狗肉。其實當時市面上,狗肉已經非常便宜,於是才會有『掛羊頭賣狗肉』這樣的說法。對於下層民眾來說,狗肉比較容易得到,價格又便宜。這主要是因爲養狗的成本不高,而且還會常常有『喪家之犬』。 雖然當時人們也會養豬和羊用來取肉,但是只能是在節日慶典或者紅白喜事、宴請賓友時才會破費去買豬肉羊肉打牙祭,日常生活里,就只能去買價格非常便宜的狗肉來解饞。在這種前提下,人們常常吃不到肉,偶爾吃到的也是狗肉,所以狗肉就會顯得十分好吃。民間有這樣的俗語:『要吃飛禽,還是鶴鶉;要吃走獸,還是狗肉。』 唐以後,不管是民間的土方還是中醫的研究,都更多地關注到了狗肉的食療和藥用價值。民間有『小狗補腎、中狗補血、老狗去風濕』的說法。而【本草綱目】卷五十上也記載:『狗肉氣味咸酸,溫,無毒。主治安五臟,絕傷,輕身益氣,宜腎,補胃氣,壯陽道,暖腰膝,益氣力,補五勞七傷,益陽事,補血脈,厚腸胃,實下焦,填精髓。』 與平民相反的是,此時一些貴族人群將狗逐漸變成了寵物,他們會花大量的錢財去供養自己的寵物狗,就如同今天的某些人群一樣。在上層社會中,貴族們養的狗甚至吃得比下層社會的人都要好,自然也不會有哪個貴族願意殺了如此名貴的狗。 上層人士的生活非常富裕,他們經常消費的肉食是豬羊肉或者各種水產品。狗肉十分廉價,上層社會對吃狗肉是十分不齒的,將是否食用狗肉變成了區分上層和下層的標誌。由於上層人士比較容易引導社會風俗的發展,因此隋唐後就罕有狗肉被做成菜餚。 不過這種情況也不絕對,在中國南方和北方的不同地區,也會有上層人士同樣愛吃狗肉的情況。比如邊疆的朝鮮族等少數民族,就以喜愛食狗而聞名。 愛吃狗肉的朝鮮族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