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概念的特征研究 “和合”概念的外延研究是“和合”概念的特征研究,特征研究说到底是“和合”概念本质属性的外化或对象化研究。正是这种本质属性的外化或对象化,才形成了分门别类、丰富多彩的“和合”本质外在表现。 如果说内涵探讨说的是当下,那么,外延研究说的则是过去;再打个比方,内涵探讨如果用“水果”来表示的话,那么外延研究则是指其它类型的水果,比如桃子、梨、葡萄、香蕉、菠萝蜜等。 不可否认,“和合”概念在不同学派那里有许多外部特征或对象化的表现。比如,儒家贵“和”尚“中”,认为“德莫大于和”。《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论语·学而》:曰“礼之用,和为贵。”《礼记·中庸》又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和为贵”和“贵和”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取向。中国古人对“和”的理解是知、情、意的统一。儒家倡导推己及人,由近至远的思维模式,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德。儒家主张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洞明“和实生物”之道;个人修身养性,要讲究“心平气和”之功;与人交往,要恪守“和而不同”之法;应对潮流,要坚持“和而不流”之则;治理国家,要追求“政通人和”之理;国与国交往,要坚持“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之规,最后的终极关怀乃是“天人合一、宇宙和谐”的价值追求。这是中国古圣先贤们积千年之理论与实践而积淀流传下来的精神瑰宝。作为当今人士,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和弘扬这一历史传统。 儒家学说更看重“人和”。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把“人和”看得高于一切。儒家强调人际关系,“以和为美”,提出仁、义、礼、智、忠、孝、爱、悌、宽、恭、诚、信、笃、敬、节、恕等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其目的就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并把这种普遍的“人和”原则作为一种价值尺度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 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和地位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如儒学中“以德治国”、“以法治国”、“治国安民”、“明礼诚信”、“祥和社会”、“协和万邦”等都是当今政治文明建设、和谐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源泉与根基。一个民族只有在努力发展经济、提升国家“硬实力”的同时,保持和弘扬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和壮大自己的“软实力”,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为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导)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