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代关于《古文尚书》问题的论辩中,孔安国《尚书序》与该问题密切相关。这当基于,在传世文献之中,该序叙述《尚书》源起,孔子与《尚书》关系,今古文《尚书》源流,特别是孔安国对《古文尚书》之整理,以及嗣后献书等问题最为系统、全面,是认识、理解《尚书》相关问题,特别是《古文尚书》问题的重要管钥。 自宋代以来,孔安国《尚书序》断断续续地受到学者质疑。朱子首疑此序“不类西京文字气象,未必真安国所作”。阎若璩则以《序》言“科斗书废已久”等,而疑其本许慎《说文序》而作。顾颉刚先生又以孔《序》列少昊为五帝之首而疑其后出。李振兴先生则以《史记》、《汉书》未载该序所谓“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以及《序》中不合有“会国有巫蛊事,经籍道息”为由而定其为晋、宋间人伪作。 然而,在近来关于《古文尚书》问题的反思、讨论中,也有学者对孔《序》重加论辩,认定其为孔安国真作,或虽未明辨而实以其为可靠史料。我们也在研究中发现,关于《古文尚书》的很多问题,如不结合孔安国《尚书序》就很难说得清楚,因此,有必要对该序进行分条重新辨证。 一、关于孔安国《尚书序》的文辞、文气问题 以文辞、语气判断古文献的真伪及年代,是宋代以来主要疑辨方法之一。然质实言之,此法虽有一定可取之处,但总体主观性太强,很难作为判别古文献年代、作者等的可靠证据。 历史地看来,各个时代的文章、作品既有其总体特征,也必各有其具体面相,难以一概而论。甚至具体到作者个人,由于阅历、环境、体裁等因素的不同,其作品间也会呈现较大差异。 此外,就孔安国《尚书序》问题而言,由于相对缺乏公认可靠的孔氏其它作品相参照、印证,也是诸家致疑的原因之一。但语言学讲究“言有易,言无难”,(赵元任先生语)前述之所疑者,或许正是孔氏文字的风格所在。 又朱子疑孔《序》“只是撰《孔丛子》底人作”,(《朱子语类》,第1985页。)即指该序与《孔丛子》存在密切关系。李学勤先生指出,汉代儒家定于一尊后,孔子后裔自孔安国而至孔僖、孔季彦相承世守家学,形成汉魏孔氏家学,而《孔丛子》一书,实系孔氏家学的学案。(参见李学勤:《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黄怀信先生继之对《孔丛子》源流详加考论,论定其为关于孔子学说暨孔氏家学的可靠文献。(参见黄怀信:《<孔丛子>的时代与作者》,《古文献与古史考论》,齐鲁书社,2003年,第1-14页。)也就是说,《孔丛子》本应与孔安国存在密切关系。朱子的这一疑虑,反而证明《尚书序》可能与孔安国存在密切关系。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