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雄奇壯觀的長白山,環繞碧波蕩漾的鴨綠江,吉林省臨江市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隔江相望,邊境線長146公裏。 國境線邊,有一座巍峨的大山,形狀如貓耳朵,臨江人稱為貓耳山。今年8月,貓耳山腳下建起中醫館,許多邊陲小城的人們來到這裏看中醫、做理療。 中醫館為百姓保健康 建國社區和中醫館就在國境線這邊的貓耳山下,在省市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中醫館於今年5月開始動工。 建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於志剛畢業於長春中醫藥大學,原先在臨江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工作,因建設中醫館,被選派來此,擔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並負責中醫館興建事宜。 於志剛一邊跑審批、購置材料,一邊選派充實人員,特別是中醫人才。邊境地帶中醫藥人員鳳毛麟角,他挖空心思地一遍遍去尋找、說服,一直忙活到8月,中醫館建成並投入使用,5名中醫人員上崗。 中醫館建成後,極大地發揮了應有的作用。為確保社區的公益性,讓轄區居民享受到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中醫館開展常見病、多發病診治、慢病隨訪、轄區居民健康管理,立足社區、面向家庭、優質便民,越來越多的居民走進新建的中醫館。 為人人享有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社區和中醫館行動起來,幾個月中,隨訪體檢近1.4萬人次,提供中醫藥服務近4000人次,為4700餘位老年人建立健康檔案。 中醫療效讓百姓信服 老劉是長春市一名退休工人,得了腎病綜合症,出現水腫、蛋白尿。他聽說邊境線附近的貓耳山建起一座中醫館,抱着試試的心態趕來看一看。館內的中醫師一切脈,就說:『你的腎臟不好。』這讓他覺得很驚奇。 經過一番詳細的望聞問切,中醫師給他開了5服藥。10多天後,老劉又來了,病情很有起色,水腫也消退了。經過兩個多月的治療後,他又來中醫館了。醫生問:『怎樣,再看看?』老劉說:『不用了,我這次是來感謝的,都好了,做過化驗,蛋白尿消失了。』自此,他和中醫師成為了朋友,經常來看望。 這位中醫師就是於志剛。他不僅管理中醫館全盤工作,醫術也了得。他曾師從國醫大師劉柏齡,跟師學習多年,經驗豐富,每周他都要抽出幾天來中醫館出診。 臨江謀劃建設中醫院 臨江市因為特殊的邊境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還沒有一座中醫院。作為一個縣級市,中醫院的空缺,一直是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的一塊心病。 一次,於志剛來省裏開會,吉林省衛生計生委統計信息中心主任張啟軍對他說:『我們在衛生計生服務調查監測中發現,臨江沒有中醫院。你是學中醫的,得想法補上這個缺呀。』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醫政處也很關心臨江的中醫事業發展,在籌建臨江市區唯一的中醫館時,還撥來專項資金,支持臨江的中醫館建設。 近年來,中醫藥簡便驗廉的優勢日益凸顯,有些群眾也經常跟於志剛說:『什麼時候咱臨江有中醫院就好了。你看人家琿春中醫院,能吸引來外國人看中醫。咱這也是邊境,建成中醫院,也能行。』 這些都激發了於志剛的設想,他計劃先把中醫館建設好,然後依託中醫館,謀劃如何組建中醫院。『期待着有一天臨江市中醫院能夠橫空出世。』為了填補這個空白,於志剛一直在思考、探索。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