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在瑞士能推行開來,並日益昌盛,與免煎藥的應用直接相關。20年來,瑞士中醫藥行業在這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其中不乏值得借鑑之處。 飲食文化差異催生免煎藥 歐美人和我們國人在飲食習慣上有差異,不少食物在購買前就進行了充分加工,拿回家後不需特別處理就可下鍋烹飪或直接食用。比如,超市出售的肉食很少有帶骨的,甚至魚肉都是無刺的,常常把魚頭也扔了,反映在中藥上也是如此。 湯劑是最好的中藥治療方式,但湯藥的氣味嚇退了不少『老外』。要教會他們如何熬藥也讓人頭痛,筆者不只一次領教過這些『高鼻子』的腦殼有多方,對他們你一定不能說『一點點』『差不多』『大約是』,得精確說明是多少毫升、分鐘、刻度。若還要說哪種藥要先熬或後下,一定別提了,你解釋不清,對方也掌握不了。因此,筆者在經歷了幾次雙方都尷尬的湯藥應用後,基本不考慮用湯劑治病了。 免煎中藥是採用現代製藥技術對單味中藥進行全成分提取,進而濃縮、分離、乾燥、制粒的新型(或稱微型)『中藥飲片』。這種劑型首創於日本人長倉音藏,但長倉氏針對的是整個方劑,不是單味藥。這種整體提取、濃縮、製劑的方法,在上世紀50年代,被在日本求學的台灣同胞許鴻源博士接受並加以改良提高後,轉而應用於單味中藥製劑,於是便產生了能夠滿足中醫配方要求的這種『微型飲片』。 免煎中藥,國內也早已有之。據中商情報網報道,國內中藥配方顆粒行業總收,2006年為2.28億元,2013年為42億元,複合增長率高達51.6%。但與接近千億的中藥飲片售量相比,免煎藥所佔份額只是其零頭。而在小小的台灣,免煎藥銷售量卻達到驚人水平,據稱年銷售額已逾千億台幣(約合人民幣200億元)。瑞士目前的免煎中藥幾乎都來自台灣。 免煎中藥優點多 傳統湯劑在混合煎熬時,藥物之間有合和作用,免煎藥是單味藥提取,缺少這一過程。除了這一不足,免煎藥服用方便、口感適人外,在保證藥方、效力和用量上都有着湯劑難以具備的優點。 其一,保證藥材質量。免煎藥是大批量生產的,原料需求量大,故藥廠都有專門的生產基地或供貨來源,進貨時有統一和嚴格的檢測制度,因而能在很大程度上把好原料藥材的質量關。 其二,藥性相對穩定。免煎藥是一種成品製劑,包裝規範,分量又輕,非常便於保存,加之有使用期限,故藥性在規定用期是穩定可靠的。 其三,劑量小而準確。中藥湯劑在各種劑型中用量最大,相比之下,散劑從古至今用量都很少,這是一個喝雞湯與吃雞肉的比較問題。與這兩者相比,免煎藥似乎是湯肉共存,用量小而準確與散劑相似,能保證處方量就是服入量,這非常有利於醫師處方用量的經驗吸取。 其四,標準化程度高。較之飲片中藥,免煎藥是一個工業化製品,從任何方面講,標準化程度都高得多,從藥物提取、加工過程,到計量包裝、服用要求等都有嚴格的程序和規則。標準化是生產過程規範和產品質量穩定的重要保證。這與湯劑將最終加工過程交給患者個人來完成相比,在保證藥劑質量上有天壤之別。 其五,能提高藥用成分含量。中藥包含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就是植物藥也有莖、葉、花、實的不同,中藥湯劑是採用不同煎熬時間來解決這一問題的。然而,由於藥材種類差異太大和煎熬方法比較複雜,藥液質量較難保證。而免煎藥可通過變換提取方法來處理不同種類藥物,提高藥物有效成分的含量。 其六,能減輕中藥資源危機。中藥的需求量不斷上升,國內13億人再加上日益擴展的海外市場,給中藥資源帶來的壓力巨大。20多年前出版的【中國植物紅皮書】就收載了瀕危中草藥168種,佔全部瀕危植物(398種)的42%。不少常用中藥,如杜仲、厚朴、胡黃連、肉蓯蓉等,都處於資源枯竭狀態。免煎藥在藥物用量和藥品加工、行銷、管理等環節都能大大減少藥材消耗,增加資源利用效率。 其實,即使在國內,傳統湯藥也與現代生活方式和節奏存在衝突。儘管湯劑最能反應中醫個體化治療的特點,有最好的療效,但操作複雜、味道苦澀、服量還大,小孩和年青人多不願接受。因此,僅就市場需求而言,中藥治療應該進行某些改革。筆者並不是否定湯劑的治療作用和應用價值,而是認為應在保持湯劑基本特點的前提下,為其尋找另一條生路。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