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紫山鎮鼎模自然村山頂,守義私塾再次變得冷清。 近4年時間,在鄰居看來,這一所曾荒廢十餘年的房舍,一直籠罩著一層神秘色彩。藍色的玻璃窗,顏色深得剛好能夠阻隔外界的視線,“關起窗戶來,裡面在做什麼,就沒人知道了。” 鄰居們只知道,這裡突然住進來好些孩子,傳來聽不太懂的讀書聲。裡面還有幾個大人,他們的帶頭人是個外表斯文的河南籍“王老師”。但是,他們很少出門,一把鐵鎖也將村民拒之門外。門裡門外,大家很少交流。然後,這裡突然就關閉,又沒人了。 這樣的狀態,多少反映了讀經私塾的現狀,選址偏僻,爲自己劃出一片世界,與世俗有所相隔。創辦者們以小班爲特色,執著於傳承古代經典,摸索著希望爲孩子們提供更好的童年教育,吸收先賢智慧。然而,卻又因師資良莠不齊,教育方式不夠規範等,受到巨大爭議。
老師帶孩子們朗誦【朱子治家格言】,很多私塾堅持小班制,希望能因材施教 私塾:只誦讀經典 先不必解其意 國內私塾的興起,與上世紀90年代,保護傳統文化的潮流關係密切。1995年,趙朴初、冰心、曹禺等老人,在第八屆全國政協會議上,提交了【建立幼年古典學校的緊急呼籲】的提案,呼籲藉此保護傳統文化。 而1996年,在台灣推廣讀經嘗到甜頭的王財貴,開始到大陸推廣讀經。他是新儒學大師牟宗三的弟子。十餘年間,他在大陸開辦讀經講座一千多場,不少堂主也是受其影響,才開辦私塾。 目前,“福建私塾聯誼會”的會員有福建各地的私塾堂主和老師約百人。 聯誼會秘書長力禾介紹,總體來說,福建省內私塾的數量並不算多,在廣東,僅梧桐山一處,就有數十家私塾,北京香堂、湖南婁底也有類似情況。 因爲私塾多各自爲戰,也缺乏統一管理,全國私塾數量一直沒有明確統計。21世紀教育研究院在2013年的一個調查顯示,在家上學的原因,比重排前四位的是“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學校教學進度過慢”、“孩子在學校沒有得到充分尊重”、“孩子厭倦學校生活”。 在私塾堂主李月看來,私塾“更像是一種對教育的反思”。 讀經以正人品 在選擇讀經的人眼中,傳統文化更注重德行教育,通過誦讀經典來影響孩子的行爲規範,對孩子今後爲人處世將有所幫助。而且,讀經還能讓孩子吸收學習先賢智慧。 泉州一位私塾堂主李月(化名)以自身經歷說明,原本,她的個性要強、性急,容易得罪人,學了國學後逐漸平和。在她眼中,讀經的孩子和正常學校的孩子沒有太大區別,但因爲讀經爲孩子們提供一個環境,讓他們能學會如何爲人處世。“教育人品更重要,而‘術’可以後來再學。” “福建私塾聯誼會”秘書長力禾認爲,現行教育體制有不少閃光點,但學校動輒四五十個人的大班教育,老師很難爲每個學生設計針對性的學習計劃。而在私塾里,類似的情況可以有極大的改觀。 私塾堂主李月贊同這個觀點。在她看來,與傳統學校相比,私塾的一大特點在於小班教學,不會按照一個固定的模板來培養學生,讓他們各自發揮所長。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能力,因材施教。而小班教學的模式,保障了因材施教的可能性。 更爲現實點的好處是,不少家長和堂主都認爲,學齡前是孩子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此時讀經對於鍛鍊孩子的記憶力很有幫助,而長久累積後,孩子的理解力、智力也有得到鍛鍊。林女士的孩子今年9歲,讀經已經5年,現在讀完了四大名著、通史故事等經典,識字15萬。林女士認爲,現在的學校,一個班那麼多孩子,一節課45分鐘,很難針對每個孩子的特點來組織學習。而在私塾,可以更自主地安排時間背讀經典,有了這些累積,孩子比同齡人吸收學習了更多知識。黃先生也認爲,有了經典文化的累積,底子打好,女兒寫出來的作文,分析看待問題的角度比其他孩子要好。 從自家孩子開始 阿文(化名)在廈門辦了一家私塾,只收學齡前兒童,至今已經有十個年頭。 十年前,因爲教育自家孩子收效不錯,幾個朋友也把孩子托給他一起教,後來人數漸漸多了,才讓他萌生辦私塾的打算。十年過去了,自家的孩子都上中學了,私塾卻與創辦時沒多大差別,還是只有五六個學生,“也不是爲了賺錢,就是朋友家的孩子,幫忙教他們一些道理,幫他們打好基礎”。 但現在,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多少感覺有些力不從心,合作多年的老師也因身體原因萌生退意,他開始有了將私塾關閉的打算。 其實,阿文的經歷,也代表了國內私塾發展過程中一個很有代表性的現象,堂主們辦私塾的源頭,多是因爲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成功的教育成果,讓他們有了信心,才漸漸辦起私塾,教更多的孩子。 英語老師出身的趙明(化名),在泉州一處深山裡租房辦起私塾。私塾所在村莊,常住居民僅50多個,大多是無法遠行的老人。所在偏遠,趙明並不以爲意,“清淨的環境,可以陶冶身心,也能讓孩子遠離干擾,專心學習”。他一直強調,私塾說白了就是“在家自學聯盟”。私塾里的學生,多是朋友家的孩子,還有些是朋友的朋友,看到教學效果,慕名而來,認可傳統文化。 只背誦不講解 王財貴提倡3歲左右開始,跟著老師讀經,通過環境感染,讓孩子們感受其中快樂,但老師只引導學生誦讀,文章意思一概不說。 不解經,是考慮到“13歲之前,是兒童記憶力的黃金時期,而理解力還尚未發育健全”,這時解經,孩子無法理解,反之大量背誦積累,等孩子見識多了,理解起來更有成效。 王財貴的理念爲他贏得了不少追尋者。 對於不求甚解的背誦方式,福建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任張榮偉認爲,10歲前,這對孩子語言等能力的形成有一定意義,但具體施行過程中,也需要考慮到孩子們的興趣,要是孩子很排斥,就要適時制止。 作爲私塾負責人,趙明也親執教鞭。在他的私塾里,拜孔之後,早上8點,私塾開始第一節中文課,老師在台上領讀,學生一句一句跟著念。讀的是什麼,學生並不清楚,老師不解經。 除此之外,足夠多的體育運動,也讓這個私塾有了些現代化的色彩。早起就要進行半小時左右鍛鍊,上下午各一個大課間,還會安排打拳及山路慢跑等活動,“除了讀書外,身體也很重要”。 儘管有足夠的後勤人員保障孩子們的生活起居,但趙明並不準備讓孩子們“衣來伸手,飯來開口”。稍高年級的學生,在下午6點還得上一節“洗衣課”,“慢慢地才會學會獨立”,趙明說,在他的理念中,讀書還在其次,“做人才是最關鍵的”,而適當的勞動是培養孩子品德的一種手段。 品德還體現在處事行爲上面,【弟子規】在很多私塾都被要求學習。這一部由清代秀才所著的“兒童行爲規範”,開頭第一句是“弟子規,聖人訓”,而後分“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七部分,將生活中各個方面的行爲規範歸納其中。其他經典可以只背不解,但【弟子規】被要求學以致用,“見面會鞠躬,懂得幫父母洗腳”,在不少私塾也幾乎成了廣告樣板,“來私塾後,有禮貌多了”,不少家長也對此頗有感觸。 儘管有一定成效,但也有不少人認爲,【弟子規】部分內容已不符合時代需求,一味要求孩子遵循,過分嚴苛,可能讓孩子產生叛逆心理,效果反而不好。 從避世到入世 “福建私塾聯誼會”秘書長力禾稱,自己辦私塾有點像拿來主義,“哪裡有好的經驗,就拿來爲我所用”。 他的書院裡,孩子們也要讀經背經,但方法卻是“有效讀經”。孩子每天讀經3小時左右,其他時間則上語文、數學,或練習書法,甚至看電影、電視劇,“電視劇也有好多好的呢,怎麼就不能看了?” 力禾的教育理念,是在培養孩子腦力和身體的同時,順應孩子的天性和成長規律,照顧到孩子的心靈成長。在這裡讀書的孩子,並不以背經和讀經作爲唯一的考核標準,“不要過於功利主義,要有隻問耕耘不問收穫的心態,背不下來的,就適當降低目標,不要給他們太大的壓力”。 他很排斥“應該”的思想,“有些孩子對人際交往並不感興趣”,他以自己爲例,小時候親戚來串門,他因陌生而不懂得打招呼,被父母責罵沒禮貌,以致後來親戚再來,他直接躲起來,“好像有種條件反射,我可能又要挨罵了”。類似的經歷,讓他堅定,禮教不應該成爲形式化的東西,有些私塾會教孩子給家長洗腳,“其實都是大人眼中的道德觀,大人自己覺得很欣慰”,力禾說,“不一定是孩子發自內心,更像是爲了取悅家長、媒體”。 選址當初,他排除了在山上的選擇,就是不想讓孩子們的生活過於“清高”,他的觀點是,私塾堂主必須處理好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問題,不能脫離生活,紮根經典的同時,也要紮根土地,紮根生活,“不經歷人間的煙火,以後怎麼進入社會?” 同樣,廈門某學堂的堂主阿梅(化名),也將私塾租在一個安靜小區的套房中,承接日托、全托的孩子。日托的孩子,上下午由家長接送,全托的孩子一周回一趟家,剩下的時間就在套房裡,和阿梅一家人一起生活。她覺得,自己的私塾更像個托兒所,她也願意從生活點滴,慢慢教孩子們如何學習經典,如何爲人處世。 從私塾回到體制 李月的私塾已經辦了7年多的時間,她不太喜歡將讀經效果說得天花亂墜的做法,“太過於神聖化了,其實大家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與那些全日制,違反義務教育法規的私塾相比,她的私塾在掙扎中走出了一條不太一樣的路。爲了應付檢查,也迫於家長對學籍的要求,他們在課程中加入體制內的教學科目,教著教著,反而陰錯陽差地嘗到了甜頭。 孩子接觸的學問更多元化,同時,因爲學習體制內的課程,還能保留學籍,爲中考、高考留下可能,給孩子留下更多的選擇機會。“其實,大家都是在摸石頭過河”,李月說,這一條新路,也像是在下一個賭注。 “你要問我,是不是有信心,我肯定回答你有”,李月笑著說,在結果真正出來之前,在學生真的成才之前,每個老師其實都憋著一口氣,“你沒成績,別人怎麼認可你,拿不出成績,又有什麼底氣讓別人認可你,人家都知道你是在畫大餅”。 與大多數私塾堂主們不同,鄭成統已經回歸體制了。他在惠安興辦了明德小學,一所以國學教育爲特色的民辦小學。在國家規定的義務教育課程之外,學校每天還會安排一節國學課,學習中英文經典。 鄭成統原本在中學和大學任教過,出於對國學教育的重視,慢慢萌生了辦學的想法。大約2008年,他在惠安黃塘鎮後郭村,辦起國學讀經班,其實也是私塾。教學效果得到不少家長的認可,規模也從5名學生發展到了60名左右。由此,他積極向教育部門申請辦學資格,在次年正式獲得小學辦學許可。 在中學、大學任職的經歷,讓鄭成統對於國學外的其他課程持肯定態度。辦學的實踐中,他也逐漸發覺,教孩子知識和品德,並非僅有國學經典一種辦法,“比如數學的應用題、英語文章,都會滲透很多生活的道理,也能教給孩子很多東西”,他說,多學科的學習,也讓孩子的知識面更加豐富,不單調的教學內容,也能讓孩子保持對知識的熱愛。 與一般私塾不太一樣的是,在這所小學裡,學生並不用爲學籍發愁,可以正常升學,家長也不用擔心孩子未來進一步升學的問題,爲孩子成材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這也讓鄭成統更堅定了堅持體制內教育的想法。 □他山之石 ●澳大利亞:有超過1萬名兒童登記在家接受教育。“在家教育”受歡迎的原因是:學校體系存在的問題,對兒童的教育或其身心健康產生了負面影響。一些兒童由於未能學會基本技能,一直被學校排斥,身心健康受到傷害,而“在家教育”則讓他們恢復身心健康,並成爲成功的學習者。 ●俄羅斯:1994年,俄羅斯教育主管部門頒布條例承認“在家上學”的合法性,但前提是須達到國家教育標準。想要“在家上學”的孩子,須在普通學校註冊,家長可根據需要,在小學、初中、高中任意階段決定孩子開始接受家庭教育。同時,家長和學校還要簽訂合同,明確學校、家長和孩子三方的權利與義務,學生須按規定參加學校考試,通過之後才能繼續“在家上學”並升入高一年級,否則就要回學校上課。 ●美國:1993年秋季,“在家上學”在美國50個州實現合法化。美國“在家上學”的學生已達200萬人左右,年齡多在5歲到17歲,占美國學生的3%左右,美國一些優秀的大學,也常常接受家庭學校的孩子入學。 入讀私塾帶來的改變 泉州一家私塾里,10歲的小玉(化名),被私塾老師李月帶在身邊,“說是學生,其實也就跟女兒一樣了”。 從小跟家人從河南老家去到廣東,繼而又定居廈門,有些漂泊的生活,讓小玉顯得早熟,說起過往,邏輯也是很清楚。 在私塾跟李月一起生活4年多,小玉也很清楚,什麼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她排斥回到學校。 讀經典讓我心靜了許多 小玉是在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轉到私塾的。“以前上課老師提問題,基本上我都會,所以每次都會舉手回答。”小玉說,這些看來正常不過的事,在一些同學眼中成了“愛出風頭”,她也因此被幾個同學圍在角落教訓,這讓她十分苦悶,多次跟父母提出轉學要求後,父母才幫她選擇現在的私塾。 “還有沒完沒了的卷子,會了還要做。”小玉說,但私塾老師不強迫,這讓她鬆了一口氣,節省下的時間,可以看自己喜歡的書,學習更多東西。 私塾也有小學班,不過,小玉跟同學還是有點處不來,“獨生女,爸媽很強勢,爺爺奶奶又寵愛到極點。”李月說,這多多少少讓小玉養成一些小姐脾氣,好勝心又太強,才會在學校顯得格格不入,但小玉好學,喜歡看課外書,還因爲“從小接觸經典,智力發育比較早,理解能力也強”,所以她就帶在身邊,根據小玉的進度,教授她相應的課程,最後到學校考試,小玉的成績也不賴,總是能考到前幾名。 與小玉排斥回學校不同的是,同個私塾里的男孩阿金和小飛(均爲化名)則是覺得,私塾的環境,更適合自己。 15歲的阿金瘦瘦高高,穿著籃球明星凱文杜蘭特的T恤,見到海都記者時,叫了聲“叔叔好”。小學畢業後,阿金媽媽覺得普通的初中不好,找人打聽後將他送到私塾,這裡上的課程與外面的中學,並沒有太大差別,中學的課程只要想學,老師都會教,下午4點左右還有一節體育課,幾個男同學還能在一起打籃球。不太一樣的是,上午7點,固定要讀一個小時的經典,“其實量也不會太多,每天讀一點,感覺還挺好的,記憶力好像好許多”。更重要的是,這裡一個班也就七八個人,老師不會逼著學生要考多少分,這讓阿金覺得蠻舒坦,他成績一般,在這裡壓力少許多,反而想多學點東西。 阿金的死黨小飛,到私塾已經5年左右,說話溫吞,“讀經讓我改變很多,以前脾氣很暴躁,在家總是打架鬧事,惹爸媽生氣,讀經後,好像自己的心就靜下來,從書上也學會許多道理,回想以前就覺得諸多不是,慢慢改正,才有了今天的模樣”。 封閉的朋友圈 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願意留在私塾,阿金、小飛眼中的讀經“樂趣”,就沒能吸引住13歲的女孩莫雪(化名),她一直想離開私塾,想回家。 莫雪用母親名字中的“雪”字,爲自己取了這個化名,“意思是以後不要像我媽媽這樣”。儘管,她也明確表示,她很愛自己的母親。 她不想像自己的母親,是因爲母親強制將她送到一所“不正常”的學校。她在之前的學校讀到小學四年級,突然有一天,媽媽說“聽說一家學校很好,我帶你過去”。第二天,她就被帶到李月的這家私塾。母親性格強勢,很堅定地要讓她學習經典,儘管她多次表示過不想呆下去,但母親依然不同意。 “是哪裡不正常?”“呵!當然不正常啦!你看不出來嗎?哪裡都不正常!”莫雪說著,身體側向一邊,聳了聳肩。 “封閉的朋友圈”,是莫雪指責最多的地方。私塾空間狹窄,就連學生也沒幾個,同齡的更是寥寥,這讓她幾乎沒有選擇朋友的餘地。莫雪抱怨,自己在私塾基本沒有朋友,同班僅有7個學生,“在我看來,他們都太幼稚,跟他們說話很累”,她喜歡跟高年級的學長學姐聊天,“他們比較懂我”,但高年級的學長學姐有升學壓力,“每個人都不怎麼愛說話”。莫雪也承認,自己脾氣急躁,可能讀經時會覺得能靜下來,但合上書本又恢復原樣。 不過,朋友圈狹小的質疑,卻被大多數受訪的堂主否定,力禾就表示,幾乎每周學堂都會組織出外遊玩,跟其他學堂或者學校、組織,也有聯誼活動,學堂的孩子,交友能力其實不比普通學校的孩子差。與莫雪一個學校的阿金,也稱自己依然跟許多小學朋友有聯繫,“上學的時候是沒什麼時間,但是周末回家,都會約出來玩”。 雖然認爲私塾是“不正常”的,但在私塾讀書的3年裡,莫雪已漸漸習慣這裡的教學方式。她也打算和其他人一樣,繼續讀高中,考大學。只是相比正常學校,私塾里不會布置作業、課業壓力也較少,雖然更喜歡普通學校的氛圍,但已經習慣私塾相對自由狀態的她,深知再到普通學校,自己的成績也跟不上。她對攝影挺感興趣,如果能考上大學,她想去學習攝影,“那應該會很酷”。 喜歡站在台上演講的小玉,則是想通過高考考取播音專業,當一名主持人。阿金也嚮往著大學,雖然還沒想清楚以後的方向,但對於上大學一事,他還是很篤定,“等我知道喜歡什麼,就能去學了”。 做義工的家長們 除了老師和學校外,私塾有時也會迎來一些學生的家長。 趙明在泉州一處深山辦私塾,私塾實行全日制寄宿制,孩子們兩周回一次家,租下的這套大房子,除了學習的教室,還有宿舍和食堂,3000元每個月的學費,讓孩子們吃住不愁。 學生家長遍布各行業,做生意的,當醫生、老師的,亦或公務員、家庭主婦。大多數家長,會在閒時開車上山看孩子,帶來些藥物、營養品或換洗的衣物,然後跟老師們聊聊孩子近況,或者拉拉家常。也有幾個孩子家長留下來成了“義工”。帶著外孫女來求學的英姑(化名),和小她20來歲、帶著女兒前來的林亞(化名),就這樣結成伴。她倆合夥負責私塾大小三十幾個人的一日三餐,有時候忙起來,連話都說不上。儘管忙碌,但兩人並無怨言,除了能陪伴著自己的孩子外,她們對這些投入也心甘情願,“經典里也教我們要奉獻,不單單是要求孩子,作爲家長,我們也一樣”。 義工生活,還是給林亞帶來些好處。去年她開始嘗試“親子共讀”,與3歲的女兒小雅一起讀經,爲女兒營造一種更好的讀經環境。如今,女兒已能背下半本【論語】,正在背誦後半本,“經典一定會讓她成爲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林亞頗有信心。
除了班級教學外,私塾的一對一輔導也比較多見 是補充而非全部 李月的私塾,已經辦了7年多,但是每年一到開學,“其實我都不知道會有多少學生來上學”。 私塾堂主力禾也有種感覺,去年開始,私塾界漸漸有了些“寒冬”的感覺。說完後,他又感覺“寒冬”一詞,好像有些過,但是想來想去,還是沒想到一個更好的詞來代替。據他了解,私塾學堂流失“十來個”學生的現象,在私塾圈已有不少出現。 究其原因,最主要的,還是因爲跟義務教育的衝突,讓私塾無法獲得相關審批,也就無法上檯面進行正常的招生推廣。 魚龍混雜的師資 在探討是否合法的終極問題之前,對於私塾,一直有幾個繞不開的質疑。 首當其衝的,是師資的問題,甚至不少堂主提起此問題時,也直言私塾學堂的老師,確實有點魚龍混雜。綜合之前有關媒體報導可發現,大學教授、中學老師、公務員、輟學學生、茶藝服務員、IT工程師、餐館老闆、報社編輯、健身教練……各行各業的人,都可以搖身一變,成爲私塾老師。 在不少私塾的招師通知中,“人品第一,才學其次”這項原則頻繁出現。原因有二,一是私塾老師辛苦,不好招且很難留得住,若執著於科班出身,可能就會造成招不到人的窘境;其二,“人品更重要,非要在人品和才學之中選一個,我寧願選人品。”泉州一家全日制私塾堂主趙明說。 30歲、英語專業畢業的李月,就因爲樂觀開朗的性格,耐心溫和的教學方式,以及一種不帶架子,跟所有孩子都能如朋友一般的“孩子氣”,而廣受業內好評,“她這樣子的,真的很難得,哪個學校請到她,都是一種福氣”。 校舍能否符合標準,也是許多人對私塾的一種擔憂。記者走訪發現,私塾學堂的選址也是五花八門,別墅、小區套房、鄉間民房或者廢棄的校舍都有,這些地方,很難說有沒有符合“消防設施達標”等要求,“要說我們有沒有經過消防審批,那還真的沒有。”一名私塾堂主直言。 還有一個事實是,私塾成了一些“問題學生”的收容地。對於這一點,李月也有些無奈,“現實中,也確實有這麼一種現象”。 李月說,不少家長確實有個觀念,孩子在正規學校出現問題,就被家長送到私塾,試圖通過另外一種環境,來改變孩子。這讓李月很爲難,一來,這樣的學生,要改變難度其實很大,見效也不一定快,二是擔心這些學生影響到其他孩子,畢竟大家是在一起生活、學習。 爲何難以獲批 私塾難以獲批的主要原因,就是適齡兒童少年退學入塾有違義務教育法。【中國教育報】2011年曾做過一期關於私塾的報導,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勞凱聲就說,義務教育法對九年義務教育有明確規定:一個是時間限定爲九年;一個是質量限定,有明確的課程大綱標準,同時還規定義務教育實施的主體是各級政府設置或批准的學校。因此,從法律角度而言,私塾是不符合現行法律規定的。 海都記者也找到泉州市教育局有關人士,他們給出的說法是,非全日制私塾,若是以一種類似課餘補習班的形式,其實是可以依培訓機構的形式向教育局申請,只要硬體設施等必要條件符合要求。而全日制私塾並無法歸類到培訓機構、幼兒園、小學以及中學等四種教學機構形式中的一類,所以無法批准。而且按照義務教育法,學齡兒童必須接受義務教育,全日制私塾中的孩子無法正常在校接受義務教育,也是不允許的。 除了合法問題外,對私塾的另一主要擔憂,便是孩子的教育問題。中國教育報總編輯翟博說,家長送孩子去私塾的重要原因,是因爲不認同學校現行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但“經典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絕不是全部”,用誦經教育取代常規中小學教育有些走極端,現代社會對人的全面發展提出新要求,如果僅僅進行誦經教育,不學其他課程,孩子會出現知識斷層,不僅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也讓他們無法在未來社會中立足。 江蘇省淮安市實驗小學校長戴銅則提道,完成私塾教育後,到哪一級學校繼續接受教育,如何參與中考和高考,都是家長必須面對的問題。 是補充而非全部 “我們的本意,不是想要復原古代私塾,其實是想探索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而已。”對於私塾,李月更願意這樣解釋。 力禾稱,他不反對現行教育體制,但現行教育的一些問題,在私塾里可以有所改觀,一是以應試爲標杆的教育模式,二是學校動輒四五十個人的大班教育,老師很難爲每個學生設計針對性的學習計劃。 力禾所提到的問題,也是私塾現象引發對學校教育的一些反思。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勞凱聲說,追隨私塾教育的家長,他們的訴求不是不要教育,而是要更好的、適合他們孩子的教育,但現在的教育體系以應試教育爲基本特徵,就是用一個標準、一種辦學模式進行教育,導致的結果則是教育的均質化。泉州師範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楊秋生說,現代教育一味重視成績,容易弱化道德教育,並且難以對每個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而私塾、學堂突出傳統文化和道德教育,可以作爲現代教育的補充而存在,孩子在周末或節假日適度的學習會有助於個人的提升,但私塾教育只能是現代學校教育的補充。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汪明也認爲,今天的學校教育在弘揚傳統文化、文明禮儀養成等方面確實存在一定的缺失。如何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身心發展規律,把國學教育引入校園,把國學教育與學校的德育工作有機結合,是今後課程改革、德育實踐活動中需要切實予以關注的問題。 力禾現在最期待的,是政府儘早出台對於私塾的法律法規,給予明確規範,引導私塾界有序發展,也能讓濫竽充數的退出市場。對於私塾的未來,教育界人士在接受【中國教育報】採訪時也給出建議,一是堅持正面引導,引導私塾做到依法辦學,和學校教育共同擔負起教書育人的神聖使命。二是要加強監督管理,對符合規定辦學條件、規範辦學行爲的私塾,要依法審批,對不具備辦學資質、違反法律法規的要堅決取締。此外,要嚴格審查私塾的教師資格,嚴格規範私塾的課程設置,確保國家規定的課程計劃得到落實,保證達到課程標準規定的目標要求。 “很多體制內學校在慢慢引入傳統文化課程,有些家長,覺得好像這樣也不錯,就選擇去體制內小學上學,而不一定非要上私塾。”力禾說,對此他看得頗淡,他也認爲,大眾化教育才是社會的主流,而這也“說明體制內小學一直在進步,有更多人在推廣經典,這不是很好嗎”? 相關連結 私塾是我國古代社會一種開設於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的民間幼兒教育機構。它是舊時私人所辦的學校,以儒家思想爲中心,它是私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前夕,共產黨在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政策,一些私塾的學董因爲土地被充公而喪失了聘請塾師的能力。同時,隨著對塾師的思想改造工作的進一步深入,部分塾師感到不再適合設館謀生,便另圖他業。新中國成立後,私塾逐漸消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