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孫之曲不空傳——唐詩中的和親公主 文成公主 劉凌滄/作 中國嘉德供圖 唐代是我國歷史上和親公主最多的一個朝代。文成公主和嫁藏王的故事就是流傳千古的佳話,但其他眾多的和親公主就鮮為人知了。據記載,唐王朝共有28位公主出嫁突厥、奚、契、吐、回紇(鶻)等族。遠嫁異域的漢族公主們,為了擔負起朝廷賦予的和親重任,促進民族交流與團結,不得已放棄漢地的尊寵生活,從此經歷游牧僻壤、語言不通、水土不服等地理環境和異地風俗的考驗,甚至因為民族關係緊張而身遭不測,於此而言,她們無疑是當朝民族戰線上的『勇士』。 和親公主為當時的文人墨客所關注,在200多首唐代和親詩作中,除了昭君詩,其餘大都是直接體現當朝和親公主的,主要有金城公主、寧國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等,文成公主入吐蕃雖然是唐代最著名的和親事件之一,但【全唐詩】卻沒有留下相關詩篇;中唐崇徽公主和親無當朝詩作留存,到晚唐有雍陶、李山甫的懷古之思。唐代和親詩反映了詩人們對和親政策的思考、對和親公主命運的關懷,以及對其民族貢獻的評價。 景龍年間金城公主和親吐蕃,朝臣中出現了一批應制詩。710年春,唐王朝以最高規格和禮儀出嫁金城公主,中宗皇帝親送至始平縣,『上悲泣歔欷久之。因命從臣賦詩餞別』,現留存17首,闡述君王和親之策,寄寓和睦相處之願,再現餞別場景之狀。徐彥伯【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聖心淒送遠,留蹕望征塵』,表達了中宗皇帝的不舍與哀思;蘇頲【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旋知偃兵革,長是漢家親』,寄託了詩人對大唐與吐蕃之間和睦相處、化干戈為玉帛的嚮往;崔日用【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聖后經綸遠,謀臣計畫多』,則直接歌詠中宗皇帝和親政策的英明;而沈佺期【送金城公主適西藩應制】『那堪將鳳女,還以嫁烏孫』,則透露出詩人對和親之舉頗有微詞。金城公主嫁於贊普尺帶珠丹,其背景是唐蕃激戰30餘年之後,唐王朝勝少負多,還丟失了西域18羈縻州及安西四鎮,而吐蕃則內外交困、政局動盪,唐王朝權衡利弊後,許諾吐蕃請婚。金城公主入吐蕃,本為嫁與年輕王子善擦拉溫,豈知王子迎親途中墜馬喪命,按其風俗嫁與准公爹尺帶珠丹,作一偏妃。後來公主之子被沒有生育能力的納囊妃喜登搶走,公主悲痛欲絕,經過諸多磨難,方與兒子團聚。金城公主入吐蕃的數十年間,唐、蕃小釁不斷,公主費盡心思,努力化解矛盾,基本上確保了從長安出發的青藏高原絲綢之路的通達。公元733年,由於金城公主的努力,唐蕃雙方在赤嶺(今青海湟源西日月山)定界刻碑,簽訂了以青海日月山為界互不侵犯條約,並於甘松嶺互市,迎來了一段相對和平的時期。公元739年,金城公主病逝於邏娑(拉薩),大唐輟朝三日。 杜甫的詩作抨擊了寧國公主和親事件。寧國公主是唐代第一位遠嫁少數民族的正牌公主,乃當政皇帝唐肅宗之女。唐王朝為答謝回紇出兵平叛,許嫁帝女給病重的回紇首領毗伽闕可汗。杜甫【留花門】:『北門天驕子,飽肉氣勇決。高秋馬肥健,挾矢射漢月。自古以為患,詩人厭薄伐。修德使其來,羈縻固不絕。胡為傾國至,出入暗金闕。中原有驅除,隱忍用此物。公主歌黃鵠,君王指白日。連雲屯左輔,百裏見積雪。長戟鳥休飛,哀笳曙幽咽。田家最恐懼,麥倒桑枝折。沙苑臨清渭,泉香草豐潔。渡河不用船,千騎常撇烈。胡塵逾太行,雜種抵京室。花門既須留,原野轉蕭瑟。』此處『花門』即為回紇代稱,『公主歌黃鵠,君王指白日』指寧國公主和親及向回紇借兵之事,詩中述說了回紇屯兵沙苑致使原野蕭瑟、田家恐懼之現實,『留花門』其實是不該留花門之意。寧國公主婚嫁不到半年,老毗伽闕可汗一命歸西,公主不按回紇風俗殉葬,剺面以示喪夫之痛,同年八月回京,此後寧國公主過着寡居的生活直至去世。杜甫【即事】:『聞道花門破,和親事卻非。人憐漢公主,生得渡河歸。秋思拋雲髻,腰支勝寶衣。群凶猶索戰,回首意多違。』其『人憐漢公主,生得渡河歸』一句,表達了詩人對寧國公主的極大同情,也對大唐天子之親生女兒逃命而歸的落魄表達了一定程度的憤慨和無奈。 白居易盛讚咸安公主和親的卓越功德。貞元四年(788年),德宗將第八女咸安公主遠嫁回紇,意欲借回紇擊吐蕃。咸安公主婚姻很不幸,從貞元四年到貞元十一年不到八年的時間裏,她按回紇收繼婚制先後嫁給了長壽天親、忠貞、奉誠、懷信幾位可汗為妻,創下了漢族公主歷嫁兩姓、三輩、四任可汗的『收繼婚』紀錄,其酸楚和尷尬之境,非常人所能想像。不過咸安公主在回紇汗國很受尊重,她的一生都獻給了和親事業,所嫁的四位可汗均接受了唐朝冊封,她和親時期,回紇助唐徹底擊潰吐蕃,扭轉了一百多年來唐朝與吐蕃交戰總是失利的被動局面。咸安公主對於發展雙方的等價絹馬貿易也功不可沒。唐與回紇的絹馬貿易因不等價交易,成為唐朝財政上的一大沉重負擔,以至於『朝廷甚苦之』。咸安公主努力周旋,使回紇馬的價格不斷下降,趨於絹馬等價,對此,白居易寫下【陰山道】來詠贊她的功績:『咸安公主號可敦,遠為可汗頻奏論。元和二年下新敕,內出金帛酬馬直,仍詔江淮馬價縑,從此不令疏短織。合羅將軍呼萬歲,捧授金銀與縑彩。』元和三年(808年)二月,咸安公主逝世,唐憲宗『廢朝三日』,並冊贈其為燕國大長公主。白居易也再次用『及禮從出降,義重和親,承渥澤認三朝,播芳猷於九姓,遠修好信,既申洽比之姻,殊俗保和,實賴肅雍之德』的誄文,對其和親回紇的歷史功績給予了高度頌揚,咸安公主死後葬回紇,是唐朝唯一一位沒有葉落歸根的正牌公主。 王建、張籍等中晚唐詩人有詩作記述太和公主。長慶元年(821年),唐穆宗冊封第十妹為太和公主遠嫁回紇,亦為唐王朝安北的無奈之舉。詩人們描述了太和公主和親之時的愁苦、哀怨與悲傷,如王建【太和公主和蕃】:『塞黑雲黃欲渡河,風沙眯眼雪相和。琵琶淚濕行聲小,斷得人腸不在多。』楊巨源【送太和公主和蕃】:『北路古來難,年光獨認寒。朔雲侵鬢起,邊月向眉殘。蘆井尋沙到,花門度磧看。薰風一萬裏,來處是長安。』張籍的詩作【送和蕃公主】更把和親公主的悲苦推上極致:『塞上如今無戰塵,漢家公主出和親。邑司猶屬宗卿寺,冊號還同虜帳人。九姓旗幡先引路,一生衣服盡隨身。氈城南望無回日,空見沙蓬水柳春。』唐開成年間,回紇內亂不斷,後為黠戛斯所破,太和公主成了烏介可汗要挾唐王朝的人質。會昌三年(843年),唐軍大敗烏介可汗,奪回太和公主,唐與回紇的多年恩怨有了了斷,許渾作【破北虜太和公主歸宮闕】:『毳幕承秋極斷蓬,飄颻一劍黑山空。匈奴北走荒秦壘,貴主西還盛漢宮。定是廟謨傾種落,必知邊寇畏驍雄。恩沾殘類從歸去,莫使華人雜犬戎。』亦有詩作從太和公主的命運出發,感嘆物是人非、不堪回首的悲傷,比如李頻【太和公主還宮】:『天驕發使犯邊塵,漢將推功遂奪親。離亂應無初去貌,死生難有卻回身。禁花半老曾攀樹,宮女多非舊識人。重上鳳樓追故事,幾多愁思向青春。』太和公主是唐王朝最後一位和親回紇的正牌公主,她在回紇生活了22年,當過俘虜,做過人質,飽受戰亂之苦,至少嫁過三位可汗。會昌三年(843年),滄桑的太和公主終於回到闊別多年的故國,然而迎接她的卻是姐妹們的冷眼相待。唐宣宗女陽安長公主與唐憲宗女宣城、義寧、真源等七位公主認為太和公主沒有完成和親任務,不肯出迎,事後也故意怠慢,孤苦的太和公主返回長安不久便因病去世。 (陳景春,作者單位:華南師範大學)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