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諾貝爾獎領獎台後,屠呦呦再次刷屏社交網絡。 這次,人們轉發、點讚的不是她的研究經歷,而是她的『諾獎致辭』。 一篇流傳甚廣的『致辭』題爲『感謝青蒿,感謝四個人』。這篇文章被註明是屠呦呦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演講。 在近2000字的『致辭』里,作者用極富文學性的語言,以第一人稱講述了屠呦呦的生平;用一連串的排比句描述了屠呦呦的品格;而且聲情並茂地感謝了四個人——屠呦呦的父親、重視中醫的毛澤東,遇到困境時給她啟發的『葛洪先生』,還有『一群數以百萬的非洲人』。 此文章的閱讀量達到了十萬——這是微信公眾號所能顯示的閱讀量的上限。 另一段屠呦呦領取諾貝爾獎後的發言同樣也在社交網絡上蔓延:『……用人情做出來的朋友只是暫時的,用人格吸引來的朋友才是長久的。所以,豐富自己比取悅他人更有力量。』滿滿的『心靈雞湯』范,被大家認爲是屠呦呦的『人生感悟』。 然而,這兩個版本的所謂『致辭』,均爲偽造。 13日,【中國中醫藥報】通過其微信公眾號指出,屠呦呦在接受瑞典國王頒獎後,並未發表任何獲獎感言或致辭;諾獎周期間,她只在公開場合做過兩次講話:一次是媒體見面會,一次是在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演講。 這兩次的發言內容,均可以被輕鬆檢索到。屠呦呦在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演講題爲【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與在社交網絡刷屏的那篇大相逕庭。 可是,爲啥有人要偽造屠呦呦的發言?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助理、博士生導師郭小安研究員指出,這類謠言其實屢見不鮮。前段時間,馬云『很忙』,因爲不少『心靈雞湯』都被冠以『馬雲說』;隨著屠呦呦領取諾貝爾獎成爲熱點人物,她的『名人效應』也隨之凸顯。『造謠者的心理動機很複雜,可能是因爲好奇或焦慮;可能是利益驅動,還可能是突發事件激發……從「偽造屠呦呦發言」來看,造謠者的動機應該是爲了尋求「自我價值的實現」。』造謠者看到自己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可以由此獲得成就感。當然,也不排除是一些公眾號爲了增加閱讀量、吸引粉絲關注所爲。 那麼問題又來了,爲何大家會相信這是屠呦呦所說?郭小安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公眾對名人普遍懷有崇拜之情,不會去懷疑內容的真假;而且偽造的屠呦呦發言確實有其合理之處,敘事方式和故事結構也具有一定的說服力,以至於『以假亂真』。『當然,這篇偽造文章里有太多個人情感化表述,了解一定傳播敘事學知識的人一眼就可以發現問題』。 其實,在偽造版致辭刷屏之後,質疑該致辭的文章也傳播開來。郭小安指出,一個理想的意見的自由市場其實具有『自我淨化』機制:有傳謠者,也就會有闢謠者;不同信息互相碰撞,就能實現謠言的自我糾錯。 在網絡時代,驗證謠言的成本相當低。搜索文章題目或關鍵詞,如果出現了不同版本的表述,此類內容的可信性就該打上問號;如果同一張圖片出現在了不同的故事背景中,那麼圖片信息極有可能就是『張冠李戴』。『只是很多人懶得去進行此類驗證。謠言止於智者。長遠來看,還是要提升公眾媒介素養和科學理性,讓謠言無法趁虛而入。』郭小安說。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