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兩會關注: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融入學生血液?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5-12-21 14:39| 發佈者: 延章| 查看: 1992|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全國政協委員、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左東嶺南京市夫子廟小學校長 馮愛東青島市普通教育教研室主任 張思鋒學校是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陣地,我們要讓孩子們通過學習中國古代經典去更多地了解民族文化、熱愛 ...

全國政協委員、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左東嶺

南京市夫子廟小學校長 馮愛東

青島市普通教育教研室主任 張思鋒

學校是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陣地,我們要讓孩子們通過學習中國古代經典去更多地了解民族文化、熱愛民族文化,從而樹立堅定的民族自信心,讓孩子們能在這個現代化、多元化的時代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和獨特民族個性,這也是民族振興與發展的重要標誌。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校園,應按照教育規律辦事,科學規劃、統一安排,讓傳統文化教育與學校教育緊密融合起來。

近年來,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推動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進校園已經成為社會共識,但是要達到習近平總書記說的『嵌在學生的腦子裏,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的目標,還有很多問題有待研究和解決。在兩會即將召開之際,中國教育報記者就此話題專訪了部分校長和專家。

學校是傳統文化教育主陣地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去年教師節前夕到北師大看望師生時說:『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的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的腦子裏,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對於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我們該如何認識和理解?

左東嶺:在教育中,重理輕文的傾向這些年一直存在。傳統文化在重理輕文的過程中可能受到的衝擊更大。五四運動以後,中國的傳統和現代之間實際上存在着一個斷層,特別是在如何對待孔子、如何對待儒學的問題上,可能到文革為止都是斷裂的,中國傳統文化在這個弱化的過程當中是首當其衝的。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把經典嵌在學生的腦子裏,這個經典包含着豐富的內容,中國幾千年形成的價值取向,還有人格、人生境界都包括在經典裏面。人的修養、文化的素養、漢字書寫能力、口語表達能力也都包含在經典學習當中。我們要糾正的不僅僅是價值觀的問題,而是一個全方位的如何對待傳統文化以及如何建立我們的價值體系的問題,這需要經過很多人的努力才能實現。我今年提交的提案,就是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

張思鋒:中國古代經典文學作品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學校是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陣地,我們要讓孩子們通過學習中國古代經典去更多地了解民族文化、熱愛民族文化,從而樹立堅定的民族自信心,讓孩子們能在這個現代化、多元化的時代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和獨特民族個性,這也是民族振興與發展的重要標誌。只有教育,才能把斷裂的傳統文化和現實生活貫通。我們不僅要有匹夫有責的文化自覺,更要有捨我其誰的教育擔當。

馮愛東:時代的發展需要我們重新審視與反思我們固有的傳統文化,唯有立足於傳統文化的教育,教育才不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通過傳統文化教育,才能使我們的教育獲得創新與發展。以傳統文化為抓手,促進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發展,培養他們優雅的氣質、良好的修養、豐厚的內涵,進而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藝術素質,與新時代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一致的。

記者:有人認為傳統文化與當前盛行的網絡文化、快餐文化是此消彼長的關係,我們該怎麼看兩者的關係,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推進優秀文化進校園?

左東嶺:網絡文化、快餐文化等,實際是媒介傳播方式,它和傳統文化並不是很對立,有人把兩者對立起來,這是不對的。

其實,在我國古代的時候,人們就很會利用這些『快餐文化』,比如說我們每家每戶貼的春聯、門神,戲台上唱的戲,流行的通俗小說,比如說【三字經】、【百家姓】這樣的兒童讀物,實際都是當時傳播最快的流行文化。今天我們在推廣國學、傳統文化時也在利用新媒介。怎麼把傳統文化通過有效的、適合青少年胃口的方式傳遞出來,讓大家樂於接受,這是最重要的。媒介本身不是問題,關鍵是怎麼利用它。如果做得好,網絡等新媒介會成為推廣傳統文化教育有力的手段和工具。

傳承創新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記者:雖然我們經常把『中國傳統文化』掛在嘴邊,但卻很難下一個準確的定義。傳統文化的內涵是什麼,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需要強調哪些方面?

左東嶺:文化有一百多種定義,說起來比較複雜。傳統文化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傳統文化就是以中國儒家的思想為主流的思想體系,比如仁、義、禮、智、信這些傳統的核心價值觀。

在傳統文化當中,最核心的就是經學。什麼叫經學?其實就是經典的學習。我們現在有四書五經、十三經,就是這樣一種經典構成的系列,它是狹義的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狹義的文化也分層面,如可分為義理的層面、書籍的層面、制度的層面等。過去我們講『禮』,它是等級秩序,會落實在制度的層面上,比如人分等級,穿衣服都有規定。但是,廣義的傳統文化就比較寬泛了,包括儒、釋、道甚至中醫,還有飲食、太極拳、中國武術、中國的音樂與美術等等,很寬泛,凡是能夠呈現出中國特徵的,都可以叫作中國文化。

推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主要是從狹義的文化入手,比如說價值觀的教育、經典的教育。這和對待留學生不一樣,留學生有好奇心,比如他先來少林寺學功夫、學烹調、練習中國書法,先讓他們入門,有興趣了再進一步深入學習,這樣廣義的文化就能夠派上用場。但是對國內的青少年,如果僅僅限於廣義的文化層面是遠遠不夠的。

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也可以分成兩個層面:一種是廣義的宣傳教育,可以是面向全國、面向社會大眾的,在一些標誌物、街道上甚至在一些公園裏面都可以進行傳統文化的宣傳,讓大家都來理解和重視這個問題;另一種就是狹義的教育,實際上就是學校的教育。

馮愛東:南京夫子廟小學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校名,使我們具有了孔子文化的基因。但隨着學校的不斷發展,我們發現將孔子文化和當今素質教育相結合,進行傳承與創新,是創新素質教育實踐的一條有效路徑。基於這點,我們不斷嘗試『返回孔子,返回【論語】』,就是要從孔子及其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讓教育變得更加具有文化靈性和歷史厚重感。

小學加強傳統文化教育,需要突出強調一個『仁』字。因為以『仁愛』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凝聚力所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在人們的性格上、氣質上,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影響着人們的精神世界和行為方式,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標誌。

進教材入課堂還要注重活動體驗

記者:目前在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這個問題上,主要問題是如何做。您覺得推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目前面臨的主要障礙是什麼?需要解決哪些方面的問題?

左東嶺: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後,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已變成一種國家行為了,特別是去年3月份,教育部出台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這個【綱要】的出台非常及時、非常重要。

如何讓優秀傳統文化進入學校教育體系?【綱要】要求滲透到各個學科當中去。優秀傳統文化要進到課堂並取得實效,還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變成一個學科。落實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需要有學科做平台,沒有學科做平台,不好進入課堂,不好落到實處。二是要設立課程,讓所有課程都參與傳統文化的教育,讓所有學科都參與到傳統文化教學當中去。這說起來很容易,但落實起來有一定難度,不如設立一門國學課程,以國學的價值觀教育和經典學習作為課程最核心的東西,哪怕一周只有兩節課。三是要考試,考試的方式和內容可以研究和商量,沒有考試,效果如何就無法檢驗。四是要有教材,但是需要先有課程,才能去制定教材。五是師資。北京、上海的一些師範大學可以率先進行這方面的師資培訓,可以培養國學方面的教育碩士。六是要進入升學考試中。在當前環境下,任何知識,如果跟考試、升學沒有關係,就很難落到實處。

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不是短期行為,要變成長效機制,變成制度化的教育,必須有學科、有課程、有專任教師,必須進入考試系列,否則可能一陣風就過去了。

與此同時,還需要加強研究,研究哪些傳統文化已經不適應這個時代了,得有一批人去做這個工作。大學教師有充分的時間去討論這些問題,但是中小學不允許,拿給中小學的必須是我們傳統文化當中真正優秀的。

張思鋒: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校園,進入學校教育應主要通過課程和教材,當下面臨的主要困難有:第一,在功利化傾向的影響下,一些教師缺乏對傳統文化深層次的挖掘和探討,學生學到的也只是皮毛。推動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不少學校有熱情有積極性,卻因欠缺先進的理念和科學的方法,難以形成系統、持久的力量,不能真正凸顯中華文化經典的教育智慧、教育價值,缺乏從教育理念入手的操作和評價方法。

第二,活動體驗式教育與課堂教學尚未有機融合,傳統文化進校園在實踐中易於流於形式,浮於表面。在課堂教學中更多落實在口頭上、字面上,更多的是誦讀、講解,但在學生的實踐層面相對薄弱。有些學校把傳統文化僅僅停留在外部環境的裝飾和一些零散活動的開展上,而學生囫圇吞棗式的閱讀也會對文化經典產生誤讀。這些做法沒有將傳統文化的學習上升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意義層面,忽視了未成年人的認知特點。

第三,學習資源匱乏、師資建設不足,『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缺乏有力的保障。缺乏中華文化經典相關資源和學習環境的建設,學生的學習就缺乏整體氛圍的支持與烘托。由於缺乏針對性的教師培訓,使得校內的相關教育活動難以有效開展。

馮愛東:作為小學校長,我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將傳統文化與國家課程有機整合,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如何將傳統文化精髓與現代人的發展對接、與素質教育實踐相對接?如何通過『傳統文化課程』的學習讓學生走入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如何有效地將傳統文化轉化為當下的文化實踐?

我贊成開設專門的優秀傳統文化課程,首先可以從校本課程開始做起。南京夫子廟小學將傳統文化教育納入學校課程規劃,汲取孔子等儒家思想的精髓,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結合,由『仁』及『禮』,以禮育人,從文化傳承與教育創新的角度,深化小學素質教育實踐,構建了以『科學探究、社會交往、個性發展』為維度,以『親仁、尚禮、志學、善藝』為主題的『星星論語』校本課程群。實現了從經驗把握到自覺踐行、從形象貼近到內涵豐富、從特色項目到總體建構的轉變,走出了一條充盈着民族文化和時代精神的教育探索之路。

記者:推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有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兩種方式,您覺得現在應該更強調哪一個方面?

左東嶺:從學歷教育來說肯定是自上而下的。現在我們就是先自上而下,習近平總書記發出號召,教育部出【綱要】,各個學校貫徹執行。作為一個大的教育戰略,肯定需要國家統籌處理,如果大家都很隨意,容易出亂子,但是在如何教的方面,完全可以發揮各個學校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發展程度不一樣,還有不同的民族,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要考慮各個地方的個性化特色,必須發揮各個地方的積極性。

分學段制定傳統文化教育實施方案

記者:要全方位推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校園,還有其他什麼方式嗎?

左東嶺:我們可以利用網絡,讓青少年在網絡上學習。課堂外也可以組織一些活動,讀書會就是很好的方式。但必須把課程教育和這些文化滲透結合在一起,全方位進校園指的是營造一個傳統文化的氛圍和環境,但僅僅營造氛圍是不夠的,僅僅有課堂教育也是不夠的,需要把兩個方面結合起來。

記者:教育部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各個學段要根據自己的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對此您們有什麼建議?

張思鋒:作為市級教研部門負責人,我認為在區域推進傳統文化進課堂進校園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加強頂層設計並指導各校建立傳統文化教育課程體系,形成符合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等學生的認知規律,相互銜接的大課程觀下的課程體系。結合課程改革,開發強化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校本課程。教學形式應力求生動活潑,注重實效。

第二,要挖掘思想品德、語文、歷史、地理和音樂、美術等學科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並加強課程整合的研究,使之適應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教學要求。在此基礎上系統研製、開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課程內容。

第三,定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主題活動。利用豐富多彩的各種活動,把中華民族勤勞、仁愛、孝親、堅強、包容、樸實和自省的美好品格教育融入其中。利用各種形式,營造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氛圍。

第四,儘快補充和調整現有教師知識結構,通過培訓等手段儘快使現有教師短時間內適應要求,完成教學任務。結合學科特點,組織語文、思品、歷史、地理、美術、音樂、體育、科學等學科通過課堂教學,統一開展相應的傳統文化教學。

第五,在各級各類考試中,尤其是中考和高考中充分發揮考試導向作用,將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納入考試中,並在課程實施水平評估工作中予以體現。

第六,在學校切實推進傳統文化課程,開展各種文化實踐活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追求滲透到教育生活的各個領域,真正化外為內,讓文化真正重生。

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校園,應按照教育規律辦事,科學規劃、統一安排,讓傳統文化教育與學校教育緊密融合起來。

左東嶺: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規定了幼兒園、中小學、大學等每個階段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內容,但是最好能分解成可操作的東西,可以根據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學習階段來制定。比如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我們可以吸取中國古代教育的一些經驗,一是把一些很重要的很優秀的篇章先背下來,二是先把漢字寫好了。這個階段以背誦和臨摹為主。

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可以把一些中國古代經典中比較容易理解的內容在課堂上講解。到了初中的時候,建議開經典導讀課。現在很多人文科的學生說沒讀過【紅樓夢】,可以在初中的時候把四大名著先讀了,這樣就會有比較好的基礎。高中時候可以以選修本為依託,讀精選出來的最經典的傳統文化內容,如【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等。到了大學,就可以以原始經典作為他學習和研究的對象。

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但經典並不是凝固的。在清代,小說是上不了台面的,但【紅樓夢】卻成了經典。所以,我們需要重新界定經典的內涵。把這些篩選出來的經典有效傳播給各個年齡段的學生。經典嵌在腦子裏以後,對一個人人生目標的確定,對一個人人生境界的提升,對一個人價值觀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絕不僅僅是一朝一夕的事,絕不僅僅是學校的事,是全社會的事。但是,學校承擔着重要的使命,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通過學校教育走入社會的。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