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走筆:如何在喧囂中守護書香 咖啡與書,常被喻為巴黎人的左右手。而就在前不久,曾作為巴黎文化藝術聖地之一的梔樓書店,在經營了66年之後,終究沒能抵擋住實體書店不景氣的浪潮,以關張告終。 書店是法國人的精神文化地標。以梔樓書店為例,薩特、波伏娃、加繆等法國文學巨擘都曾是這裏的光顧客。杜尚、畢加索、瑪格麗特等藝術家們也都曾來此辦展。而現在,這些文學藝術的核心地帶卻漸漸被衝散,甚至被奢侈品牌所取代。兩年前,梔樓書店無奈搬到街道另一端,舊址則被租給路易威登。如今的巴黎,書店越來越少,高級餐廳和奢侈品店卻如雨後春筍。老書店的關門給這座城市增添了一道浮躁的印痕,丟失了一縷書香。 聖日耳曼德佩區的城市中產階層化似可部分解釋桅樓書店被迫關門的原因。通常,繁華地段重建後地價及租金上升,會吸引較高收入人士遷入,並取代原有低收入人群。書店本就薄利,因房租高昂不得不被『圈出』繁華市區,看似一切都合乎市場經濟規律,但卻透着遺憾。 書店寄託着情懷,是精神逗留的地方,也是文化認同的因素。在歐洲,書店可以被視為『小區文化』,是人們『家鄉』和『文化』概念裏很重要的一環。好書店是城市的『大腦』,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 法國政府、出版商為挽救書店頹勢也在努力探索。比如政府出資支持一些機構,它們可以向想要開書店的人提供補助金或者無息貸款;法語新書若是打折銷售,即屬觸犯法律;建議限制書店房租上漲,圖書行業為書商提供緊急資金,以及加強業界與政府的合作;出版商成功遊說政府為電子書定價,以減少對紙質書的價格打壓,等等。這些扶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法國紙質書銷量下降的速度。 當然,書店式微是一個世界性問題。書店發展,除了外在資金、政策的『輸血』,更重要的是書店自身,堅守傳統的同時朝着專業化、特色化、經營方式多樣化方向發展。以巴黎最有名的莎士比亞書店為例,書店經營模式類似文學沙龍,顧客可以買書、借書、交換舊書,定期舉辦書友聚會,推介文學新人。這是堅持歷史與文化的積澱,堅守靈魂與品質的培養。 巴黎書店的興衰考問人生:如何才是瀟灑?樂於天價購買奢侈品並隨潮流而換,還是走進精神港灣花點『小錢』買本書,靜靜坐下閱讀,從中汲取受用一生的知識? 有人說,一個城市是需要有『公共客廳』,作為一個荒涼大城市裏的溫暖小據點。書店能否在喧囂中獨守僻靜,取決於是否有人願意守護。一個真正熱愛閱讀的國度,還不至於和書香說再見吧!為了讓後代還能興致盎然地流連於書的海洋,守護書店或許是有意義的。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