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向敬之 贵和尚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生命之魂。“中”是什么?“和”为何物? “中”与“和”的关系如何……都需我们仔细体悟和思考。 以文选德为首席专家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与‘和’思想研究”课题,有十余名专家参与,历时三年,不惜六易其稿,运用文献典籍的研究方法,进行关于源流、变迁、发展及当下价值等探索,深入浅出,脉络分明,并推出八十余万言的三卷本同名大著,打造成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和现实性价值的力作。 古人总把中和思想上升到自然的原则,在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大环境中,寻找哲学的根源。研究者们解读“中”与“和”,潜在地为逐步远离自然、破坏秩序的人们敲警钟。如此的共识,在现代工业社会超速发达、城乡建设恶性一体化的时期,不能不说是一种境界、一种希望。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甚至地球村中的所有生命,没有谁不在追寻一份中和的生活。生活的中和,不是简单的生存状态,它包含着个人自身的心灵和谐、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天地)的和谐。研究者们花大气力地去中和思想,在渐已浊黄的经典中,找到了一些有助于今天对中和理解的事例。 那些古人虽然在学说与思想上有三教九流之分,但在很多方面有着鲜明的共性。他们所认识中和的真意,没有多少差异。若有不同,就是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实现征候。就爱护自然而言,儒家以爱护人类为前提,佛教以轮回报应为理论基础,而道家则以价值和道德为双重目的。研究者们热爱自然并有着深层次思考--不论社会发展到如何发达的阶段,自然都是人类赖以生存且生死不离的最终归宿。面对近年来接连出现的巨大自然灾害:冰灾、洪水、海啸、飓风、地震以及气候性大变化……不论我们能发明怎样先进的设备如何抗击,也不管有多少凄情和激情的诗文去讴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受伤的自然是不会望而却步的。如果我们在提升现代生产力的同时,能够好好想想如何避免破坏生态平衡,就会不再陷入亡羊补牢为时过晚的尴尬与无奈。也只有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才会真正实现了儒释道的理想社会、全人类的和谐时代. 此课题由湖南专家来完成,很有特殊意义。在千百年来诸子争鸣、三教争衡的中国传统文化史和思想史上,湖南一直践行着儒释道自然融合的中和大美:单一座岳麓山,下有千年学府修学储能,中是佛门古刹始建魏晋,上为云麓福地道法自然,三教共荣,和谐发展,不但走出了王船山、陶澍、曾国藩、黄兴、毛泽东等诸学兼修的时代大才,更引来了朱熹、陈傅良、吴澄、真德秀、王阳明等学界名宿来此传道研学。可以说,诸多湘学之人都是实践中和大道的最佳典范。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与“和”思想研究》以湖南省首个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成功结项,以其在思想性、学术性、时代性和超地域性方面的深度、力度、厚度和高度,为当下及将来发展和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了一个开拓性范式,也对于推动富于文化多元性和文明多样性的中国中和思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核心价值观建设,更是一种学术责任、一种历史趋势、一种伦理自觉。(《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与“和”思想研究》,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