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世界遺產可持續發展爲主題的第七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無錫論壇11日在江蘇無錫落幕。不少國內外專家認爲,過去40年全球在保護世界遺產中的經驗證明,文化遺產保護非但不是經濟發展負擔,反而會成爲助力,對社會進步綜合效益巨大,『魚與熊掌兼得』的局面可以存在。 時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公約】誕生40周年,被視爲人類寶貴財富的世界遺產保護從單純建築、自然資源保留演變爲跨區域的多元文化、環境乃至傳統生活習慣等的複雜綜合課題,成爲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組成。 但在氣候、環境變化以及種族衝突、人口等國際普遍性壓力下,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發展齊頭並進仍然困難重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顧問莫尼爾-布希納吉表示,許多國家意識到文化遺產保護對提高知名度的作用,但對龐大投入是否等值表示憂慮。 莫尼爾稱,在法國、義大利,很多保留傳統風貌的城市都是全世界旅遊者的首選地,或者是在柬埔寨、摩洛哥這樣的欠發達國家,申報世界遺產成功後都在吸引著大量的遊客,這些收入被證明是可以平衡支出的。 相對入遺成功產生的巨大經濟效益,地方政府憂慮的是不能列入世界遺產的本地特色文化如何創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張杰表示,很多人眼中只有旅遊門票,沒有考慮發展特色的第三產業,造成的現狀是單一的旅遊收入與龐大支出間的巨大落差。 專家舉例,沒有門票收入但旅遊、茶產業等綜合效益明顯的杭州西湖則提供了一種新模式,當地政府在保護文化遺產同時,與民眾分享利益,優美的山水風景與遺產地居民蓬勃發展的各種產業形成了活態文化,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除了決策者需要塑造文化品牌外,大眾應該是文化遺產保護的主體和最終受益者,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和參與才能形成發展動力,莫尼爾認爲,200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增了各國在加強世界遺產保護時重視社區的職責,其理念就是從保護民眾利益出發,更好地科學利用文化遺產。 『國內外實例證明,讓民眾分享價值的遺產地,不但保護狀況最好,而且能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雙贏,形成「魚與熊掌兼得」的可持續發展局面』。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司長關強稱。(記者 洪曉紅 孫文荊)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