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中医中药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继往开来 引领行业探究本草奥秘

国学新闻| 中医中药

2015-12-23 00:00| 發佈者: 张启功| 查看: 3338| 評論: 0|原作者: 胡彬|來自: 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 从中药作用机理研究、中药新药研发,到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建立ISO中药国际标准,中药科研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重要工作之一,60年间,相关科研项目成果斐然、屡获奖项。中药研究所和中药资源中心成为中药科技研究的 ...
声明 / 聲明 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网上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断。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从中药作用机理研究、中药新药研发,到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建立ISO中药国际标准,中药科研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重要工作之一,60年间,相关科研项目成果斐然、屡获奖项。中药研究所和中药资源中心成为中药科技研究的核心,共同组成一支探究本草奥秘的“先锋队”,继往开来,让古老的中医药焕发新活力。

  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引领中药行业发展

参与全国523抗疟新药研究、全国中草药运动、中药现代化行动以及中药重大新药创制等各种全国性工作……从成立之初,中药研究所就以振兴中药研究事业、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解决行业重大问题为己任。经过60年的发展,中药研究所建立了完善的学科布局,形成了中药基础理论研究、中药产业发展核心问题研究、中药新药开发关键技术研究等综合性技术平台。

中药材品种混乱及真伪鉴定方法欠缺严重影响中医药疗效与安全,为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率领团队在国际科技合作等基金支持下,经过近十年研究,完成8000余种中草药及其混伪品的DNA条形码研究,创建“中药材DNA条形码生物鉴定体系”,从基因层面解决中药材与混伪品的物种识别问题。

为了解决中药行业对中药材品种的鉴定需求,项目组通过近十年的潜心研究和大量筛选实验,对8000余种中草药及其易混伪品的DNA条形码进行实验研究后,获得4万余条DNA条形码序列,即“基因身份证”,每个药典物种均经过实验验证,实验样品包括基原物种样本、药材样本、对照药材样本和复核样本,所有序列均经过严格筛选,保证了中草药DNA条形码数据的可靠性。

根据这些“基因身份证”数据,项目组创建了中草药DNA条形码生物鉴定体系,突破传统鉴定方法主要依赖经验、受形态和化学特征影响的限制,具有客观性强、重复性好、稳定性高和通用性。能够实现中药资源信息检索、查询以及比对鉴定,并可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等多媒体信息平台实现鉴定。研究还构建了全世界最全的中草药DNA条形码鉴定数据库。

该研究得到国际DNA条形码领域广泛关注和认可,150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内外期刊,项目组3篇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论文被评为“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项目还摘获2014年度“康缘杯”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指导原则已获准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增补本,并完成专著《中国药典中药材DNA条形码标准序列》《中药DNA条形码分子鉴定》。

中药研究所公共实验平台

近年来,中药研究所改革科研考核制度,建立了按岗位和科研业绩定酬的绩效工资分配体系、职称评审和聘用评价体系以及研究经费奖励体系,大幅增加新药、专利、论文、经费等硬性指标在绩效工资和职称评审中的比例。中药研究所在高水平论文发表、成果获奖、项目经费、新药研发、企业服务、人才引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得国际认可。自建所以来,中药研究所获科研成果奖269项,自主开发新药32个。近三年,在国际知名杂志PNAS,Nature Comm.等发表SCI论文324篇,共出版中医药著作196部。

探明中药资源“家底” 进行保护开发研究

围绕中药资源研究这一领域,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整合国内研究力量,全面承接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成果,开展中药资源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成果转化,进行中药资源的动态监测及生产适宜性区划,承担国家中药新药开发的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估。中心的“中药资源创新团队”是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在为中药资源普查提供支持及相关研究,道地药材研究,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相关研究等方面着力,为探究本草奥秘作出探索尝试,取得累累硕果。

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

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队在野外调查

自1983年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后,时隔近30年,原有数据已不足以支撑产业发展的科学决策,与此同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术手段也有日新月异的突破。摸清国内中药资源基本现状,成为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2011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时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中药资源中心主任的黄璐琦作为此次中药资源普查专家组组长,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支持下,与中药资源普查专家指导组成员一起,顶层设计、规划试点工作,带领、指导各地普查队员,深入一线开展资源调查,摸清全国中药资源“家底”。

黄璐琦介绍,普查主要完成的工作有四项:一是要探明中药资源的种类和分布,及563个重点中药材品种的资源总量。二是进一步调查清楚中药资源相关知识,如民间对一些药材的特殊用法等。三要建设一批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目前多种野生中药材濒危,解决资源稀缺问题,最终还得靠人工种植,通过普查遴选种植基地成为当务之急。四是建立动态监督机制,保障信息通畅。

全国中药资源技术规范编制课题组,包括参与第三次资源普查的老专家在内的全国50多位中药专家,共同制定了《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为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提供了技术指南和保障,并主持建立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要求普查队员在调查期间除填写纸质表格、实地采集、压制中药材植株标本外,还要登录网站即时在线填报各种信息。

此次922个县级普查点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野外工作的队员达到上万名。现在,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发现2个新属30多个新物种,汇总得到1.3万多种药用资源的种类和分布等信息,中药资源种类数已超过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收集整理22个省份的中药材生产适宜技术84项,与中药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1千多条,拍摄照片230多万张,标本实物10万多份,为国家中药资源标本馆和数据库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连接国家级中心和县级监测站的28个省级中药材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已建成,基本完成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的总体布局。组织参加12个省(区)16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的79家单位,成立具有协同创新机制的全国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科技联盟,提供规范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种子种苗服务,建立了国内最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

中药资源中心先后主持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珍稀濒危与大宗常用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基于我国自主卫星遥感数据的中药资源监测及服务”等国家级项目,主持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调查工作,开展了大宗与道地药材的动态监测研究。

中药资源中心为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地区开展技术支撑、服务和培训工作。出版《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和《中药资源信息监测与技术服务手册》2部专著,牵头编制、出版了《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的7项行业标准通过评审。通过“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汇总普查数据,得到近1.3万多种药用资源的种类和分布信息。汇总整理11个省份,10万多份标本实物,为国家级中药资源标本馆建设奠定了基础。研究开发了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系统,为28个省级中心和65个监测站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揭秘道地药材机理

川贝母、怀牛膝……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独具特色,使其与其他产地的同种药材相比,功效更为地道实在,确切可靠。

中国中医科学院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道地药材开始系统研究。1989年,胡世林研究员主编了我国第一本系统介绍道地药材的专著《中国道地药材》,并在山东举办了第一次道地药材学术会议。此后,团队负责人黄璐琦先后提出道地药材的形成假说,2011年以道地药材为主题召开香山会议。迄今,团队围绕道地药材研究,建立起本草考证、资源调查、显微鉴定、质量评价、分子机理的功能实验室,在此基础上,先后主持两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以及973项目“中药药性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

其中,一项历时20多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项目等21个课题的支持下的项目,“道地药材形成机理研究及应用”在2011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黄璐琦介绍,项目组从200种道地药材的文献整理入手,系统梳理了道地药材的历史沿革和品种变迁,选择苍术、芍药、牛膝、丹皮、枳壳、丹参、山药、贝母、黄芩等十多种大宗常用的典型道地药材,分别在道地和非道地产区采集药材样品、遗传研究样品及土壤样品后,系统比较道地和非道地药材在化学组成及含量,遗传背景,及环境因子方面的差异,研究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明确道地药材的遗传及环境机理,提出道地药材形成的模式理论,并通过受控实验结合生产实践进行验证和应用。

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

中药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是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中医科学院长期致力于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保护,积极开展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先后主持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我国代表性区域中药资源保护利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专项“中国和南非两国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评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药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平台”、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种道地药材特色栽培及加工技术整理、规范及应用”等重大专项。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资源中心领衔的“珍稀濒危常用中药资源五种保护模式的研究”,首次为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套科学而系统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模式,即野生种源不清的“种源保护”;珍稀中药资源的“种群保护”;野生资源供不应求的“种植保护”;濒危中药资源的“药源开发保护”和用于工业原料中药资源的“生物技术保护”五种模式,提供了一套系统的从理论到实践的保护策略。该项目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成果直接推动了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并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以此为指导,团队对10余种中药资源开展保护和利用的拓展性研究。

中药资源中心与吉林农科院特产所共同主持制定的首个ISO中药国际标准“人参种子种苗国际标准”“中药材重金属”在2014年、2015年先后正式颁布,为中药标准国际化提供示范性作用,进一步扩大了我国中医药在世界医药中的影响力。同时,该中心牵头制定的中药材(植物药)新药品种评价技术规范及白术种苗2项标准获国家标准立项;中心牵头组织制定的道地药材标准通则及茅山苍术道地药材标准,热河黄芩、亳白芍、多伦赤芍等25个道地药材标准及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技术规范等共计34项标准作为团体标准颁布。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参与的“有效恢复中药材生产立地条件与土壤微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项目,斩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开创了我国中药农业土壤综合治理的先河,填补了栽培中药材土壤自毒作用消减、菌根生物防治、重金属国际标准研究等方面的空白。针对栽培中药材土壤污染及连作障碍等问题,开展了中药材栽培土壤农残重金属综合治理、连作自毒作用消减、菌根生物防治、养分平衡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实践,建立了中药材栽培土壤农残重金属危害风险评估方法及综合治理技术,以及土壤自毒物质评价方法,为药用植物自毒作用评估提供新思路。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上一篇:谱写辉煌篇章 实现跨越发展下一篇: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