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科學院自成立的第一天,就承擔起全國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重任。從全國西醫學習中醫研究班到師承教育制度化、規範化,再到師承教育與博士後制度的完美結合,中國中醫科學院在國粹傳承史上邁出的每一步都首開先河。 素有『中醫黃埔軍校』之稱的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為國內外培養了大批優秀中醫藥研究生,充實多元化人才儲備。作為院校教育的有力補充,中國中醫科學院對院內在職人員乃至全國中醫藥從業人員的繼續教育工作規模逐步擴大,全面開展以各類專門人才培養為主要任務的職業化培訓項目,有效推進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 60年來中國中醫科學院矢志不渝,為國醫國藥之振興開枝散葉,為岐黃大業之興旺林立棟樑。 師徒授受薪火相傳 古人云『繼往聖,開來學』,『非盡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開獨造之域』。 國醫大師、中國中醫科學院資深研究員路志正曾說,學習中醫『功夫在詩外』,要成為一個優秀的中醫,必須具有深厚的國學功底,中醫教育必須能夠順應中醫的特點。 怎樣才是順應中醫特點的教育模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王永炎說:『師承教育是中醫藥學延續和創新的主要模式,這是條獨具特色的中醫人自己的路。』 開創師承教育先河 師承教育這一中醫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早在1958年就已提出。1958年2月7日,衛生部發出關於『積極繼承老年中醫學術經驗通知』,要求衛生行政部門立即着手調查研究,在自願的基礎上動員一批優秀中青年中醫、西醫拜名老中醫為師。 中國中醫研究院在全國首屆西醫學習中醫研究班畢業後進行認真總結,認真研究和制定了新的師帶徒計劃,從院內確定31位名醫、專家,遴選104名徒弟,以傳統師帶徒的形式繼承名老中醫的經驗,這就是首次全國範圍的『青年才俊拜名師』。 名師出高徒,在這些學生中有許多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名字:施奠邦、呂維柏、周藹祥、陳可冀、郭士魁等,『青年才俊拜名師』是新中國成立以後中醫教育在傳統師徒授受模式下成功的一次實踐,有效地繼承和發揚了祖國醫學的精華,挖掘和搶救了一批瀕臨失傳的老中醫藥專家的技術專長。 中國中醫科學院高度重視老中醫藥專家的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建院以來共有64位老中醫藥專家成為1~5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他們的人格品德、成長曆程、治學態度和學術成就至今仍激勵着後輩中醫藥人不斷前進。 由於一些名老中醫年事已高,有的相繼離世,中國中醫科學院採取緊急措施,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搶救性梳理工作,整理和考證他們的個人生平、學術觀點、學術成就和傳承脈絡能內容。2013年『【國醫華章】——中國中醫科學院第1~5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圖集』出版發行。 【國醫華章】在搶救、整理和傳承老中醫藥專家的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培養現代名中醫,提高中醫藥防病治病能力等方面留下了寶貴財富。同時為國家在中醫藥院校教育之後,從業人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繼承、增新、補充、拓展,中醫藥特色優勢的繼承發展以及中醫藥人才隊伍的建設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師承教育的重大創新 中國中醫科學院著名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博士後工作,基於尊重中醫人才成長的歷史經驗和規律,將『博士後制度』引入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工作中,通過配備老中醫藥專家工作室、雙向選擇、經費資助等系列措施,為老中醫藥專家選聘具有博士學位的高層次中醫藥人才,作為學術經驗的傳承研究者。 2012年10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正式開展全國中醫藥傳承博士後工作,由中國中醫科學院組織實施。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共在全國29個省(自治區、市)遴選出首批133名傳承博士後導師和134名博士後。 2013年12月26日,首批全國中醫藥傳承博士後工作進站啟動會在京召開。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在會上指出,傳承博士後工作是對中醫藥領軍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探索。 如今兩年時間過去,傳承博士後們倍加珍惜跟隨名老中醫學習的機會。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內科荊魯主任醫師每周都會停掉自己的門診,到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跟隨路志正老師出門診。雖然已是95歲高齡,路老依舊堅持工作在一線,手下還帶着七八個學生,每天都親自修改學生總結的醫案和臨床體會。 『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傳承博士後需要總結100例導師醫案,路老對學生要求很嚴格:沒有複診、沒有療效的醫案不能總結。荊魯發現只有當醫案總結到一定數量後,才能對老師的臨證思路窺得門徑,『那時的感受就跟剛開始光看書時不一樣了』。 過去,荊魯在臨床工作中專注於活血化瘀這一條路子。跟隨路老之後,老師指定她再讀王清任的【醫林改錯】,告訴她『不要拘泥於一方一法』。這讓荊魯對王清任的『活血九法』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漸漸拓寬了思路,不再像過去一樣只局限於活血化瘀。 很多傳承博士後都覺得自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幸運者,他們深刻感受到傳承博士後是一項創新,大學是素質教育,研究生期間是科研教育,讓具備這些基礎同時又有臨床工作經驗的人去繼承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更能達到繼承、發展和創新的目的。 自1958年至今,在師承教育模式下中醫人才層次不斷進階,中國中醫科學院逐漸成為培植中醫藥領軍人才的一片沃土。 高級學位教育在春天起航 經歷十年『文革』浩劫,百廢待興的中華民族迎來了發展的暖春。此時,中國中醫研究院明確將全員工作重心轉移到中醫藥科研工作中,以科研為中心,醫療為基礎,多出成果,快出人才。 1972年,為了培養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和臨床實踐經驗的中醫骨幹力量,著名中醫學家岳美中上書國家領導人,提議創辦全國中醫研究班,培養高層次的中醫師資和研究人才。岳美中的建議得到國家領導人的有力支持。衛生部將辦班任務交給中國中醫研究院。1976年3月,首屆全國中醫研究班在西苑醫院舉行開學典禮。 全國中醫研究班為中醫藥高級學位教育打下基礎,使中醫學術界恢復元氣。有了這一成功經驗,1978年9月中國中醫研究院的首屆中醫研究生班開學,這是自全國恢復研究生教育制度以後第一批中醫藥專業研究生,標誌着中醫藥的高級學位教育正式起航。此後,三十多屆畢業生從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走出,奔赴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影響和推動着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原司長陳士奎正是1978年中國中醫研究院首屆中醫研究生班上的一員。『當時我們班上的50位同學是從全國1200多名考生中經過初試、複試脫穎而出的』,談起當年的研究生時代,陳士奎依舊掩飾不住喜悅和自豪。 開學後,陳士奎發現班上的同學都是各地的優秀青年,他們都是為了向全國名老中醫學習而慕名來的。首屆研究生班的教師擁有雲集中醫大家的強大陣容,『我們的班主任是國醫大師岳美中先生,副主任是董建華先生,還有劉渡舟、方藥中、任應秋和趙錫武等臨床大家,為我們講課的全國各地知名中醫專家有47位之多,北有黑龍江的張琪教授,南有廣東的鄧鐵濤教授,能跟他們學習讓我們感覺無上榮幸!』 談起研究生時代印象最深刻的人,上海中醫藥大學名師、上海市名中醫王慶其和陳士奎不約而同地想起了當時講授【黃帝內經】的任應秋教授。 任應秋教授是【黃帝內經】的研究大家,講課時不帶講稿,憑着深厚的中醫經典底蘊即興發揮,將【黃帝內經】之【素問】每一章節甚至每一個字都講解得非常透徹,並且緊密結合臨床實踐,旁徵博引、精彩絕倫。正是這樣,首屆中醫研究生班的名師們為學生們打下了以中醫經典為主的堅實基礎,不僅令他們終身受益,也使注重精研經典的優良傳統延續至今。 中醫人才職業化的『護航艦』 國以才立,業以才興,人才尤其是管理類人才是各類事業興衰成敗的第一要素。近十年來,中國中醫科學院充分發揮醫療、保健、科研、教育、文化、產業『六位一體』的格局優勢,全面開展面向院內和全國,以臨床學科為主,基礎學科為輔,帶動中藥學、中醫藥管理、護理學等學科的數百種繼續教育項目。 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護理隊伍學歷整體提升、中醫臨床技術骨幹培訓、西學中、選拔培養優秀青年人才的『新星計劃』『人才國際工程』『育才計劃』『自主選題』等項目取得了顯著成效。中醫藥繼續教育的規模和實施領域繼續擴大,教育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為全國中醫藥行業儲備技術骨幹,培養管理人才,打造精英隊伍,在國內外中醫藥行業起着輻射帶動作用。 根據【國家『十二五』教育發展規劃(2010-2020年)】等中央文件,制定中國中醫科學院『十二五』繼續教育發展規劃,着力完成六大任務:建立健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繼續教育分級管理制度。推進各級各類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加強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培養。建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重視培養業務水平高、管理能力強、具有現代科學素質、創新意識和戰略眼光的複合型科技管理和科技服務人才隊伍。加強中醫藥繼續教育基地和信息化建設。 為中醫藥行業培養『當家人』 在不斷深化醫療體制改革的新形勢下,培養高層次、專業化、正規化、複合型的醫院管理人才,成為推進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改革,切實改善百姓看病難問題的關鍵。 『我國很多醫院的院長都是學而優則仕,他們本身是很出色的專家,但卻沒有管理經驗。』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眼科醫院院長范吉平直言,探索符合中醫醫院自身特點及發展規律的深層次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刻不容緩。 2011年9月,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領導下,中國中醫科學院聯合北京中醫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和北京市中醫管理局,試點舉辦了的兩期『中醫醫院職業化管理及素質提升高級研修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度重視該培訓項目,在王國強局長的大力支持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決定,由人教司設立『中醫醫院職業化管理培訓』項目,劃撥專項資金,由中國中醫科學院承辦,對全國三甲中醫醫院的院長進行職業化管理培訓。截止到目前,已經成功舉辦了2期地方性,3期全國性培訓班,合計培訓學員329名,其中全國班中院長書記一把手佔76.27%。 培訓班按需治學,並適時組織學員到國內優秀的醫院進行現場觀摩教學。同時,充分利用中國中醫科學院既有資源優勢,將院長職業化管理培訓工作與『中醫管理學』碩士、博士學位點建設有機契合,設置了中醫藥事業管理、中醫醫院管理等四個研究方向,實現了院長職業化管理培訓與學位教育的契合。 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自2011年開始至今,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並匯聚了1.9萬人的普查隊伍。為了培養中藥資源普查專業人才,為第四次中藥普查工作全面展開奠定紮實的基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資源管理人才研修班』2015年5月在京開班,該研修班由中國中醫科學院、天津中醫藥大學承辦,由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承擔教學管理工作,全國30 個省(區、市)的47 名學員進行了集中學習。 承上啟下的中青年名中醫 『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實施的高層次的中醫藥人才培養形式,為青年名中醫成長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條件和氛圍。 自2004年3月啟動以來,中國中醫科學院共有3批優秀臨床骨幹入選研修項目,由教育管理處進行統籌管理,加強管理力度,定期監督反饋,增強服務理念,構建交流平台,確保研修實效,嚴格年度考核。 為了給學員們提供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特為他們舉辦『院士與青年名中醫面對面』活動,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郎景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聶建國為1~3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進行講座。 『院士與青年名中醫面對面』活動是臨床優秀人才在『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的基礎上,創新思維,刷新方法,締結新成果,促進中醫藥學術發展的途徑之一。 2012以來,為落實【中國中醫科學院發展『十二五』規劃】以及人才工作會議精神,推動『三名』戰略,中國中醫科學院啟動了『中青年名中醫』遴選工作,從各醫療機構中分兩批共遴選110名療效過硬、患者滿意的中青年名中醫。目前,臨床優秀人才及中青年名中醫,都已成為所屬醫院的學術骨幹,在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 為中醫天使再添羽翼 為貫徹落實【中國中醫科學院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國中醫科學院自2011年9月正式啟動與天津中醫藥大學聯合開展的在職護理人員專升本工作,加快培養一支適應中醫藥發展需求、學歷結構和職稱結構合理、技藝精湛、素質優良的護理隊伍,截至目前,共有166名護理人員參加學習。 2014年,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護理學科進一步得到發展,設立了『中醫護理學』二級學科(碩士點),補足了護理高層次人才學位教育的空缺。 同年7月,由中醫科學院主辦,廣安門醫院承辦的『中醫護理管理高級培訓班』開班,來自全國的中醫醫院和綜合醫院的護理管理人員共100餘人參加,通過培訓促進了護理管理者決策力、應變力、創新力、資源整合力及信息研判力的全面提升。 到2015年底,具有本科學歷的護理人員將成為中國中醫科學院護理隊伍的主要力量,護理人員學歷結構的大幅改善有助於提高各附屬醫院中醫護理的服務質量和水平,對中國中醫科學院護理學科的整體發展,及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中醫藥的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中國中醫科學院積極開展了醫療基本功檢查、『醫護藥』崗位技能大賽、臨床中藥學培訓班等多種形式的活動,為中醫醫療人才建設不斷注入活力。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