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着高層次來訪增加,大多數國家代表團都希望與中國中醫科學院合作,開展傳統醫藥臨床與基礎研究。中國中醫科學院充分發揮在科研、教育、醫療的綜合優勢,緊緊圍繞中醫藥外事工作為國家外交服務,使中醫藥對外交流不斷深入,合作領域不斷擴大。加強中醫藥高水平、多渠道的海內外交流與合作是中國中醫科學院義不容辭的責任。 為外國元首看病的『中醫使者』 隨着中醫在國際上威望的不斷提高,世界各國紛紛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建院最初十年,在本院接受中醫治療的外國患者就來自50多個國家,許多國家政府還要求中國派出中醫專家出國診療。 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名譽院長、著名中醫眼科專家唐由之,忙碌地奔波於世界各地為多個國家領導治病,被國際友人親切地稱為"中醫使者"。令他印象深刻的還數為柬埔寨首相賓努親王恢復光明的那場手術。 1971年,70多歲的柬埔寨首相賓努親王因雙眼患老年性白內障急需手術,然而他因病頭部時常左右擺動,就連法國的麻醉師都束手無策,無法進行手術。 周恩來總理指定讓唐由之做手術,而唐由之發現賓努親王即使睡覺,頭也在擺動,如何在搖擺不定的眼睛上做手術?唐由之想出來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就是練習隨着擺動進行手術操作。最終,手術進行得很成功,賓努親王最終恢復了光明。 針灸研究所的葉心清,被稱為『金針葉』,1957年,也門國王患劇烈頭痛而痛苦不堪,多方醫治無效。當時中國與也門尚未建立外交聯繫,由蘇聯駐也門使節介紹,葉心清被派往也門進行救治。葉心清對也門國王進行仔細檢查後,僅對其扎針3次後,也門國王就痊癒,令國王十分震驚,稱他為『東方神醫』。 名老中醫岳美中曾先後為泰國國王和印尼總統蘇加諾治病,都取得了滿意的療效。這些名老中醫出國治病,用他們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樹立了良好的中國形象,擴大了中醫中藥在國際上的影響。 最近5年來,中國中醫科學院就接待了來自30餘個國家及地區的外賓5000餘人次,其中部級以上30餘次,包括毛里求斯總統阿梅娜·古里布-法吉姆、湯加王國總統、馬其頓共和國總理、匈牙利前總理、新加坡衛生部部長、烏克蘭衛生部副部長、吉爾吉斯斯坦衛生部國務秘書、越南衛生部部長、巴西衛生部部長等。由此可見,中醫藥也越來越多地受到國際友人的喜愛。 中醫援外抗艾成果佳 『中醫藥可以為艾滋病患者群體做的更多。』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防治艾滋病中心常務副主任王健似乎對艾滋病有着特殊的情結。 鏡頭倒回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艾滋病開始在非洲蔓延,東非的坦桑尼亞成為重災區之一。中國政府立即派遣援坦醫療隊,其中就包括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等直屬醫院在內的眾多醫務工作者們,他們堅守在非洲抗艾一線長達28年,開展起了中醫藥試治艾滋病項目。 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范吉平拿出了一組數據:從1987年至今,中方共派出中醫藥專家約60人次赴坦工作,該項目運用十幾個中藥複方和辨證論治湯藥在坦桑尼亞治療HIV/AIDS患者約1.2萬例次,1990年至今,約10%的HIV/AIDS患者一直堅持中藥治療,以純中藥治療存活10年以上的患者24例。 由於有了坦桑尼亞抗艾滋病的前期工作基礎,中國中醫科學院先後承擔了科技部『八五』『九五』『十五』攻關與『社會公益專項基金』項目等中醫藥治療艾滋病的課題,在探索艾滋病的證候特點和演變規律方面,研究人員積累大量的臨床治療經驗,發表了百餘篇學術文章,編著了【艾滋病中西醫結合臨床與研究】【艾滋病中西藥治療防治學】等專著。 現階段,兩國仍在繼續該項目的合作,且確定了新的合作內容。2015年4月2日,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和坦桑尼亞衛生與社會福利部部長賽義夫·拉希德的見證下,中國中醫科學院與坦桑尼亞衛生部簽署了第九階段合作諒解備忘錄。 在新一階段的合作中,雙方將在傳統醫學發展和生產領域開展相關合作,以提高坦桑尼亞傳統醫學的品質。 學術交流搭上WHO快車 世界衛生組織(WHO)駐華代表處代表施賀德是中國的常客,因為在這片美麗而富饒的大地上,有他喜愛的中醫藥,而他也一直為中醫藥國際交流努力着。 2015年9月23日,由國際醫學科學院組織(IAMP)、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中醫科學院承辦的『傳統醫學探索國際研討會』上,施賀德這樣說道,傳統醫藥蘊藏着人類幾千年的智慧,我們有必要把人類的智慧發揚光大。有些人對於傳統醫學是不加批判地接受,有些人因為沒有得到充分的信息而持懷疑態度。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只有一種方式,就是我們需要系統性建立起我們的政治基礎,要把這些幾千年來的智慧找到科學證據的基礎。 在大會上,施賀德提議:『我們要建立中醫藥標準,運用如大數據等先進科學手段,目的是最終確定中醫藥的安全性有效性。』一時間,全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人們還記得,這樣鼓舞人心的掌聲,在2009年也響起過。當時,世界衛生組織第62屆世界衛生大會又通過了由中國倡議的『傳統醫學決議』,決議呼籲世界衛生組織各成員國將傳統醫學整合進入國家衛生體系,這是傳統醫學發展史上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 掌聲的背後,是中國中醫科學院在國際交流中不懈的努力。早在2004年,該院就承辦了第三屆國際傳統醫藥大會,此次大會是我國舉辦的一次大型傳統醫藥國際會議,有力地促進了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2005年,正值中國中醫科學院建院50周年慶典,來自24個國家和地區,12個在京駐華使館的外交使節,47個國際組織的105名國外和境外代表參加了會議。在慶典活動期間,該院又簽訂了7項國際合作協議,有力地促進了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2008年,世界傳統醫藥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國中醫科學院輔助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展覽、志願者、陪同等方面做了部分工作。直到2011年的第六屆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合作中心主任會議上,再一次讓國際友人感受到了中醫在國際地位中的變化。 2015年11月,中國中醫科學院建院60周年國際學術發展大會再次成為國際友人共同討論傳統醫學的盛會,世界衛生組織官員及來自美國、英國、日本等19個國家及地區的世界知名大學、醫院、學術團體,高校、醫院、研究機構專家學者們匯聚一堂,共同分享中醫藥當前的研究成果和經驗,奠定了傳統醫學進一步合作基礎。 WHO在華共設有7家傳統醫學合作中心,中國中醫科學院占據三家。自1983年該院與WHO合作建立臨床研究與信息、中藥、針灸三個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合作中心以來,就認真履行着WHO確定的各自職能,積極參與WHO全球衛生戰略,與WHO總部和西太區積極開展合作,為促進了合作中心及中醫藥學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引領中醫藥科研國際合作 中國中醫科學院同日本東京藥科大學簽訂諒解備忘錄 科研工作一直是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重點工作之一,2007年,中國中醫科學院就被科技部確定為示範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作為中國中醫藥行業的『國家隊』,中國中醫科學院在中醫藥科研的國際合作上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 最讓范吉平副院長印象深刻的,還數歷經十年合作的『中奧合作』。 『10年來,我們以中奧中醫藥研究合作中心為平台,以科技合作項目為紐帶,以科研人員之間建立的多學科學術聯繫為基礎,為中醫藥的現代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為中醫藥在奧地利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范吉平副院長說道。 據他介紹,雙方在2008年開展的第一階段中奧合作項目『中醫藥與年齡相關性疾病』完成後,又開展了第二階段的國家科技合作項目『中醫藥對慢性疾病的預防與早期干預』,涉及中醫理論、中藥、臨床、針灸等,並且項目研究過程中共享知識產權。雙方也即將簽署下一個階段合作備忘錄。 隨着國際合作日益增多,科研工作也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態勢。中國中醫科學院的直屬醫院與多個國家展開了豐富多彩的科研交流與合作。 其中,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與澳大利亞西悉尼大學共同開展的『治療血管性痴呆有效中藥複方(維腦康)臨床研究』就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這是中國國內第一個創新中藥在海外進行國際多中心的、符合國際規範的臨床研究,同時也是第一個將在海外進行生產與註冊的創新中藥。』該項目研究人員激動地說。 不僅如此,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下屬腫瘤研究所,與美國癌症研究所分子免疫調節實驗室建立合作關係,雙方於2014年建立腫瘤中醫藥研究聯合實驗室;2015年10月,中國中醫科學院腫瘤研究所與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補充與替代醫學辦公室又發起了國際中醫藥腫瘤聯盟,首批中醫藥國際合作專項建設單位揭牌,搭建了該領域跨國交流與合作的新平台。 遞交一張中醫人才國際化名片 日益增多的中醫國際合作項目,也讓中國中醫科學院看到了培養國際化中醫人才的重要性。該院的人才培養模式也頗為多樣性,包括國外獎學金資助、自籌資金外派學習以及中外聯合培養博士後等,范吉平說,培養出來的人才既能滿足國內發展需要,又能與國際化發展接軌。 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與英國倫敦南岸大學、美國華盛頓大學聯合培養了2名博士後研究人員。『通過中外聯合培養博士後的形式,使博士後進一步開拓國際視野,提高國際化的科研能力,同時也可以密切中國中醫科學院與英、美等國名校的聯繫,是一種與國際科學前沿接軌的培養模式。』據范吉平介紹,這在中國中醫科學院乃至中醫藥界尚屬首次。 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附屬醫院也積極開展,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繼續實施了與美國梅奧醫療中心的合作培養計劃,至今共派出39位醫生、護士赴梅奧診所學習。眼科醫院、醫學實驗中心、信息所等二級單位,派出臨床醫師分別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美國哈佛大學眼科中心、加州大學國際代謝組學中心、美國加州大學東西醫學中心進行研修。 眼科醫院國際眼科會診中心專家與國外專家為眼底病患者會診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承辦了商務部『發展中國家藥用植物研修班』項目以及外交部『上海合作組織中醫養生文化保健官員研修班』項目,招收的學員分別來自肯尼亞、利比里亞、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不僅使學員掌握了一定的中醫藥知識與技能,還建立中醫藥培訓外事培訓學員數據庫,逐步形成以我國為中心的上海合作組織國家學術合作與交流平台。 學子為中醫國外立法駐守歐洲 中醫傳到歐洲約已350年,但是真正興旺起來是最近30年。中國醫學史專家、英國中醫師學會FTCMP會長馬伯英教授就像是看着自己的孩子成長一樣,從中國中醫科學院畢業後就見證着中醫在英國的發展歷程,雖然困難重重,但他至今仍堅守在英國,為中醫在英國合法化繼續努力着。 2000年11月,英國上議院特設科技委員會發布一份藍皮書,專門討論英國有關輔助和替代醫學的狀況和今後對其的管理問題。討論分成三個組,其中第三組的描述是:這一組沒有科學根據、是與某種哲學與宗教有關的一種療法,而中國傳統針灸和中醫藥與印度醫藥等等都在第三組中。 『我們必須出來發言、反詰。一種歷史使命感、責任感陡然而生。』馬伯英堅定地說。他認為,中醫藥在國外立法就是爭取法律承認,獲得法律地位。特別是英國這樣老牌發達國家,醫學現代化程度很高。如果中醫具有法律地位,不但今後對中醫行醫還是發展,空間都會拓寬。在他和同行們的努力下,直到2002年,英國衛生部成立了一個草藥立法工作組,包括中草藥、印度醫藥、西藏醫藥;一個針灸立法工作組,包括中醫針灸等,馬伯英也正式介入了立法工作。 此後,中國中醫科學院專家開始關注到中醫藥國際標準的重要性。比如,該院專家參加ISO/TC215 健康信息學全體大會時,代表我國提出的中醫藥文獻元數據和中醫藥語言系統語義網絡框架兩個提案已通過並成為國際標準。該院專家還參加ISO/TC249會議,代表中國與韓國、日本等國家代表積極協商。至今,隨着ISO【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人參種子種苗】【中醫藥文獻元數據】和【中醫藥語言系統語義網絡框架】相繼成為國際標準並公布出版,中醫藥在國際社會的認可度也進一步提升。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