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傳統】 今天在說到『傳統思維』『傳統經濟』『傳統模式』時,所謂的『傳統』往往都帶有『落後』『過時』的意味,但似乎唯獨談及『傳統文化』時,『傳統』就轉成了褒義。【漢語大辭典】對『傳統文化』的定義為:『一個民族中綿延流傳下來的文化。任何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是在歷史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既體現在有形的物質文化中,也體現在無形的精神文化中。如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心理特性、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等。』 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另一個概念是『文化傳統』。傳統文化反映的是一個民族的特質和風貌,是其在歷史上各種物質形態、思想文化的總體『大集合』。文化傳統卻是指貫穿於民族和國家各個歷史階段的各類文化的『核心精神』。它不具有形的實體,不可撫摸,仿佛無所在;但它卻無所不在,既在一切傳統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現實文化之中,而且還在你我的靈魂之中,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我們的思維與行動方式。文化傳統,更多地屬於形而上的,比如『孝悌』『忠勇』等。 傳統文化、文化傳統就如一枚硬幣,既有『A面』,也有『B面』,然而我們卻很少去思考這樣的基本常識。無論是傳統文化,還是文化傳統,其屬性就如傳統思維、傳統經濟、傳統模式一樣,應該是一個中性概念,既然是中性概念,就有一個『運用之道,存乎一心』的問題,不加辨別地將傳統文化一股腦兒地引入校園,難免混淆視聽,誤人子弟。是的,我們的確曾有高度發達的文明,但這並不能成為今天盲目自信和自豪的根據,特別是在並不理想的教育現狀中,對傳統文化究竟是全盤吸收,頂禮膜拜,還是重新解構,煥發新姿,已經成為一個現實問題擺在了每個人的面前。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弟子規】【二十四孝圖】等傳統文化讀本,其中的許多內容,與其說是要『揚善』,還不如說是為了縱惡。比如【二十四孝圖】宣揚的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這樣的東西;比如【弟子規】中『皇權』『父權』『順從』之類的東西……如果沒有甄別,一股腦兒地照搬,不單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更是對後代的戕害。 泰勒說:『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廣義而言,是一個複合的整體,它包含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個人作為社會成員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習慣。』泰勒關於文化的闡述告訴我們,文化不僅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等元素,更要緊的,它是『個人作為社會成員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習慣』。這樣的能力與習慣,自然是應該有所選擇的,而不是簡單地照單全收。那麼是不是因為這些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我們就應當『連同孩子與污水一起潑掉』呢?顯然也沒有那麼簡單。甄別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傳承與發展。 如何正確地對待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我覺得美國學者瑞克·玻斯納的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在【收穫幸福的教育——一所從不考試的公立學校】一書中,用大量的文字解讀了中國的傳統教育理念。他認為『在新世紀之初的信息時代,從中美兩國文化的根基中,我們都可以汲取營養,找到方法來幫助我們的學生成長為自我調整良好、富有建設性的人』。他對中美不同的文化傳統,既沒有妄自菲薄,也沒有妄自尊大。他認為,孔子的教育理念中,強調的是『根據自己的心性去發展,才是自我價值的實現之道』,孔子的教育與現代教育相比是『相當隨意』的,是『不講究系統結構』的,然而『個性成長、人格發展、學以致用』確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關鍵特徵』。孔子所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讓學生對自我、家庭、社區和世界的整體理解』,這其實就是現代教育所提倡的『廣泛的實踐拓展』。 在他眼裡,『很多中國古老的智慧都注重創造過程的「源頭」』,尤其是老子的『萬物歸道』的思想。他認為,對信息進行過濾、處理和質疑屬於中國的傳統模式,中國道家強調的是一種『本質上更具靈性和體驗性的學習』,而在孔子看來『學習不只是體驗,更是某種高度個性化的心理進程』,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沒有個人思考的研究以及只是死記硬背式的學習』都是無用功。他還認為,把老師作為嚮導、教練和顧問,而非信息輸出傳遞方,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另一部分,在他看來,孔子、老子這些中國的先哲們並『沒有試圖更多地去教』,相反,他們更多的是在『引導學生去發展智慧』。 當然,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其思想與觀念,也一樣有許多不公義的東西,我們要繼承的,自然不是這些。 總之,無論是傳統文化,還是文化傳統,一棍子打死或者捧到天上都不是應有的態度。今天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是,傳統文化教育究竟應該彰顯怎樣的文化傳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