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傳承岐黃針術 紀錄國醫沉浮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2015-12-24 00:00| 發佈者: 張啟功| 查看: 2337| 評論: 14|原作者: 魏敏 任鵬|來自: 中國中醫藥報 

摘要: 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中醫科學院建院60年來以弘揚中醫藥文化為己任,加大中醫古籍的整理與保護,助推中醫針灸成功『申遺』,實現【本草綱目】和【黃帝內經】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
聲明 / 聲明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中醫科學院建院60年來以弘揚中醫藥文化為己任,加大中醫古籍的整理與保護,助推中醫針灸成功『申遺』,實現【本草綱目】和【黃帝內經】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廣泛開展中華傳統文化以及中醫文化的科普宣傳,為傳統中醫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針灸,中醫走向世界的『名片』

針灸是中醫最早和最常見的治療手段之一,中醫針灸孕育於中國傳統文化土壤,延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最早見於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一書,針灸針可追溯至遠古時代。中醫針灸不僅是保健和治病的實踐技術,更是人類有關生命與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及實踐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現形式之一。

早在公元6世紀,中國的針灸學術便開始傳播到國外。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43種推薦針灸治療的適應病症。1987年,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在北京正式成立,針灸作為世界通行醫學的地位在世界醫林中得以確立。中醫藥走向世界,離不開中醫針灸這張『名片』。中國傳統文化要能夠被世界人理解和接受,需要藉助中醫針灸作為文化載體。

為推動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簡稱【公約】),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分類、保護模式,強調保護傳統文化,以維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2004年12月,我國正式加入【公約】。2005年4月,國務院發佈【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2006年2月,又出台【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等文件。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2006年成立了中國傳統醫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下設專家組,辦公室設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組織開展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和申報工作。同年,中國中醫科學院牽頭申報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中醫診法、中醫針灸、中醫正骨療法、中藥炮製技術、中醫傳統製劑方法等9項傳統醫藥項目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開展了一系列的傳承保護工作。

2008年9月,『中醫』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後因申報規則的具體要求,2009年10月改為『中醫針灸』申報。2010年5月,通過聯合國教科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附屬機構評審,2010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將『中醫針灸』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中醫針灸』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證書

近5年來,中國針灸學會、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針灸』項目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針灸』項目的傳承保護單位,組織出版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中醫針灸】,開展了中醫針灸傳承流派研究、中醫針灸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資料整理工作,出版代表性傳承人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集【中醫針灸傳承集萃】,以及舉辦中醫藥文化與養生保健巴黎展、中醫針灸澳洲展、相約北京中醫針灸展、中醫針灸傳承保護與發展專家座談會、中醫針灸申遺成功3周年、5周年的系列紀念活動、首屆皇甫謐故裏拜祖大典等科普宣傳、學術交流活動,推進了中醫針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

如今,針灸已經在全球183個國家和地區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和傳播,全世界有20多個國家有相關立法,針灸教育發展迅速。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中國針灸學會會長劉保延介紹,我國獨特的針灸醫學已成為世界醫學的一部分,並積極影響着21世紀的全球醫療。

『中醫針灸』申遺成功,增進了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間的對話與交流,促進文化多樣性;有助於從文化層面更好地總結傳承,促進中醫針灸發展;為針灸的傳統理論和技法提供平等存續與發展的環境;提高了中醫針灸的共享度,造福更多的民眾。

中醫古籍,讓世界有了中國記憶

很多人說,【本草綱目】和【黃帝內經】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是實至名歸,因為這兩部書在中醫藥學領域是具有不可替代的權威性和代表性。

【黃帝內經】是中醫藥學的奠基之作,它總結了公元前200年前的醫療經驗和醫藥知識,建立了中醫藥學的理論體系,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部巨著。【本草綱目】總結了十六世紀以前中藥學的成果,它的內容涉及了多學科,被達爾文譽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 『世界記憶工程』,旨在對世界範圍內正在逐漸老化、損毀、消失的人類記錄進行搶救和保護。

2007年1月,『中國傳統醫藥檔案文獻申報世界記憶遺產』項目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立項,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牽頭成立了中國傳統醫藥檔案文獻申報『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及世界記憶名錄』委員會、專家組、工作組和辦公室。

2007年2月,項目組向全國51家圖書館、博物館發出『中醫藥傳統檔案文獻』申報第三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徵集通知,工作組收到28家中醫古籍收藏單位報送的古籍52種。包括推薦【本草綱目】(明·金陵版)【補遺雷公炮炙便覽】(明·內府彩繪本)【履巉岩本草】(明·彩繪本)【尊生圖要】(明·文徵明稿本)【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蒙古定宗·晦明軒刻本)【黃帝內經】六種中醫古籍作為第一批中國傳統醫藥檔案文獻申報【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為增進國際諮詢委員會對【黃帝內經】和【本草綱目】兩部文獻的了解,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與國家圖書館、湖北李時珍紀念館籌備舉辦以【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為主題的醫學文化展覽,並邀請中央電視台『科技探索欄目』拍攝完成兩部文獻的宣傳片,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讓聯合國教科文世界記憶項目國際諮詢委員對申報文獻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進一步了解與理解中醫與中醫文化。2009年11月,項目組申報文件報送國家檔案局『中國國家世界記憶工程委員會』審查。

2010年3月1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亞太地區委員會在澳門宣佈,中國【本草綱目】【黃帝內經】等三項文獻被列入【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2011年5月在英國曼徹斯特召開會議進行投票,【黃帝內經】與【本草綱目】順利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作為中國傳統檔案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古籍入選【世界記憶名錄】,表現了世界對中醫藥學的認可,也向世界昭示中醫傳統文獻的重要價值,促進國內進一步加強對中醫傳統文獻的保護、傳承工作。『申憶』成功,對於中華醫藥的傳承與發展、中華文化的傳播與弘揚具有重要的作用,對進一步在世界範圍內加深對中醫藥科學價值的認可,擴大中醫藥國際影響具有深遠意義。由中國中醫科學院牽頭申報的中醫古籍文獻【黃帝內經】【本草綱目】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推動了中醫藥國際化的進程。

百年中醫,以史為鑑

『百年中醫史研究』是中國中醫科學院重點項目,自1955年建院以來,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系統梳理了1912~2011年中醫發展的歷史脈絡,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發揮歷史的借鑑、資政、育人的作用,為現實服務,為發展中醫成為國家重大戰略提供了史學支撐。

2011年12月,中國中醫科學院開始着手組織『百年中醫史研究』項目,計劃3年完成專著【百年中醫史】及史鑑報告『百年中醫發展的歷史思考』。專家組由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領銜,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國醫大師陸志正、陸廣莘及醫史專家組成。專家們建議突出世界範圍內醫學變化背景下的中醫史研究,以文化自覺態度和開放精神研究關注的問題。

【百年中醫史】系統展示了百年間中醫事業發展與學術進步,梳理了百年中醫系所經歷的『抗爭圖存,自強發展(1912~1949)』『事業奠基,曲折前行(1949~1977)』『全面發展,走向世界(1978至今)』3個時期的歷史脈絡。自1912年至今,中醫經歷了民國時期與西方醫學的碰撞、激盪,也迎來了新中國時期的機遇與挑戰。開展百年中醫史研究,發揮史鑑作用,對於促進中醫傳承、創新、發展,提高中醫對建設文化強國的貢獻度,都具有重要意義。

民國時期,面對西醫嚴峻衝擊和挑戰的中醫藥界,認識到中西醫學之間的區別和差距後,融會西醫新知與時俱進,並時有創新,成為這一時期中醫的一大特色。這一時期的中醫學,在學科建設、基礎理論、臨床診療、中藥學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融入了西醫學的內容。

新中國前期的中醫藥發展受到政治、科技等外部環境的明顯影響。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認識到中醫的價值與重要性,制定了扶持中醫的政策,並採取了一系列保護和促進中醫藥發展的措施,使中醫藥事業步入了健康發展的軌道。從1954年開始,先後出台改善中醫進修教育、開辦『西學中』班、師帶徒、創辦中醫學院等措施,解決中醫後繼乏人問題,推動中醫事業發展。在逐步確立的中西醫結合方針指引下,中西醫結合臨床、藥物和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工作陸續展開,並取得了初步成果。

1978年以來,研究的優勢不斷彰顯,研究特色不斷發揮,研究領域不斷拓展,內容不斷豐富,規模不斷擴大,方法不斷創新,學術交流不斷活躍,學術傳承日趨規範系統,學術成果豐碩厚重,中醫文化的精神引領作用正進一步凸顯。

1980年,衛生部在全國中醫和中西醫結合工作會議上對新時期國家振興中醫藥提出指導性意見,指出『中醫中藥要逐步實現現代化』。1996年,國務院明確提出『要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係,既要認真繼承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又要勇於創新,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中醫藥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實現中醫藥現代化,更好地保護和增進人民的身體健康。』指出中醫藥現代化研究應以推動中醫學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2012年12月26日我國政府發佈的【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白皮書說,目前中醫藥對外醫療、教育、科技合作不斷擴大,已傳播到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有70多個國家與中國簽訂了包含中醫藥內容的政府協議或專門的中醫藥合作協議。建國以來,中醫藥在國際上從鮮為人知到廣為人知,從東方到西方,經過了曲折而艱難的過程,同時也是中醫藥文化、東方文化逐漸西傳的過程。

挑戰機遇奮進三十年,中醫事業發展今非昔比。主要體現為中醫藥管理體制初步健全,中醫藥立法全面推進,中醫藥教育體系基本形成,中醫藥學術研究成果豐碩,中藥產業突飛猛進,民族醫學發展迅速,中醫藥醫療服務能力大大提升、服務領域不斷拓展。

現階段中醫發展歷史啟示我們,要堅持中西醫並重,優勢互補,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錯位發展;在繼承基礎上,藉助現代科技和先進理念,銳意創新,回歸本原,推動中醫藥發展;中醫藥要乘我國強盛之風,提升自身價值,謀求國際共識,尊重各國法律,穩步走向世界。

  博物館,讓中醫一瞬千年

『我們研究醫學史,就需要掌握第一手資料,古籍經歷代傳抄有些已經失其原貌,文物的重要性顯而易見。』中國醫史博物館原館長李經緯介紹說。中國醫史博物館1982年建館,隸屬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展陳面積800餘平方米。

中國醫史博物館在普及大眾知識、總結醫療經驗、哺育科技人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館內除了展出著名的醫學圖書、御製稿本、書畫拓片、陶瓷玉器等藏品3000多件外,還系統、全面展現了中國醫藥學起源、形成、發展的歷程與輝煌的成就。

走進中國醫史博物館,這裏收藏了從新石器時期到近代中國醫學的文物精品。新石器時代的骨針、骨錐、骨簇、骨笄等骨制醫療器具古樸精巧,商周青銅匜厚重滄桑,清代的孫思邈坐虎針龍木雕更是莊嚴威猛。此外,明代的王肯堂畫像、民國時期的【灸背圖】、當代國畫大家蔣兆和繪製的系列名醫像向我們展現了千年國醫的輝煌。御製醫書稿本、拓片以及善本醫學圖書、名醫書稿墨跡等更是具有深遠的學術研究價值。

說起【醫宗金鑒】定稿本的收藏經歷,李經緯印象非常深刻:『當年,有位通縣的中醫拿着這部書找到我說要賣給我們,我們對這部書進行了細緻的鑑定。當時【外科心法要訣】中有一幅赤裸着上身的古代人物畫像,畫像旁邊的一句話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大意就是刊印時這幅人物像要身着衣服,這簡單的一句話向我們證明了這部書是定稿本。』現在,這部【醫宗金鑒】定稿本被博物館以精美的『金鑲玉』方式裝裱保存。

博物館的文物展陳以時代為序,分原始社會、先秦、秦漢、晉唐、宋遼金元、明、清、近百年醫事歷程以及民族醫藥文物等單元,展出文物近千件。建館30年來,中國醫史博物館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了大量的參觀者,博得了社會各界和國外友好人士的讚譽。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發表評論

最新評論

引用 遊客 2016-9-6 23:04
小心你的思想,它們會轉為言辭;小心你的言辭,它們會轉為行動;小心你的行動,它們會轉為習慣;小心你的習慣,它們會轉為個性; ...
引用 遊客 2016-7-29 16:57
小心你的思想,它們會轉為言辭;小心你的言辭,它們會轉為行動;小心你的行動,它們會轉為習慣;小心你的習慣,它們會轉為個性; ...
引用 遊客 2016-3-25 16:15
本來就是這樣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引用 遊客 2016-3-25 13:02
長期的耐心等待是投資理財的先決條件。
引用 遊客 2016-3-25 12:27
要隨時心懷感恩,感謝上帝賜給我們的一切。
引用 遊客 2016-3-5 20:49
與人為善,不僅是為人之道也是生財之道。

查看全部評論(14)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