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繼往開來 引領行業探究本草奧秘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2015-12-23 00:00| 發佈者: 延章| 查看: 7443| 評論: 0|原作者: 胡彬|來自: 中國中醫藥報 

摘要: 從中藥作用機理研究、中藥新藥研發,到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建立ISO中藥國際標準,中藥科研作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重要工作之一,60年間,相關科研項目成果斐然、屢獲獎項。中藥研究所和中藥資源中心成為中藥科技研究的 ...
聲明 / 聲明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從中藥作用機理研究、中藥新藥研發,到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建立ISO中藥國際標準,中藥科研作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重要工作之一,60年間,相關科研項目成果斐然、屢獲獎項。中藥研究所和中藥資源中心成為中藥科技研究的核心,共同組成一支探究本草奧秘的『先鋒隊』,繼往開來,讓古老的中醫藥煥發新活力。

  參與國家重大科研項目 引領中藥行業發展

參與全國523抗瘧新藥研究、全國中草藥運動、中藥現代化行動以及中藥重大新藥創製等各種全國性工作……從成立之初,中藥研究所就以振興中藥研究事業、聚焦國家重大需求、解決行業重大問題為己任。經過60年的發展,中藥研究所建立了完善的學科佈局,形成了中藥基礎理論研究、中藥產業發展核心問題研究、中藥新藥開發關鍵技術研究等綜合性技術平台。

中藥材品種混亂及真偽鑑定方法欠缺嚴重影響中醫藥療效與安全,為此,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所長陳士林率領團隊在國際科技合作等基金支持下,經過近十年研究,完成8000餘種中草藥及其混偽品的DNA條形碼研究,創建『中藥材DNA條形碼生物鑑定體系』,從基因層面解決中藥材與混偽品的物種識別問題。

為了解決中藥行業對中藥材品種的鑑定需求,項目組通過近十年的潛心研究和大量篩選實驗,對8000餘種中草藥及其易混偽品的DNA條形碼進行實驗研究後,獲得4萬餘條DNA條形碼序列,即『基因身份證』,每個藥典物種均經過實驗驗證,實驗樣品包括基原物種樣本、藥材樣本、對照藥材樣本和覆核樣本,所有序列均經過嚴格篩選,保證了中草藥DNA條形碼數據的可靠性。

根據這些『基因身份證』數據,項目組創建了中草藥DNA條形碼生物鑑定體系,突破傳統鑑定方法主要依賴經驗、受形態和化學特徵影響的限制,具有客觀性強、重複性好、穩定性高和通用性。能夠實現中藥資源信息檢索、查詢以及比對鑑定,並可通過互聯網和手機等多媒體信息平台實現鑑定。研究還構建了全世界最全的中草藥DNA條形碼鑑定數據庫。

該研究得到國際DNA條形碼領域廣泛關注和認可,150多篇論文發表在國內外期刊,項目組3篇中藥材DNA條形碼鑑定論文被評為『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優秀國內學術論文』。項目還摘獲2014年度『康緣杯』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中藥材DNA條形碼分子鑑定指導原則已獲准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增補本,並完成專著【中國藥典中藥材DNA條形碼標準序列】【中藥DNA條形碼分子鑑定】。

中藥研究所公共實驗平台

近年來,中藥研究所改革科研考核制度,建立了按崗位和科研業績定酬的績效工資分配體系、職稱評審和聘用評價體系以及研究經費獎勵體系,大幅增加新藥、專利、論文、經費等硬性指標在績效工資和職稱評審中的比例。中藥研究所在高水平論文發表、成果獲獎、項目經費、新藥研發、企業服務、人才引進、國際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獲得國際認可。自建所以來,中藥研究所獲科研成果獎269項,自主開發新藥32個。近三年,在國際知名雜誌PNAS,Nature Comm.等發表SCI論文324篇,共出版中醫藥著作196部。

探明中藥資源『家底』 進行保護開發研究

圍繞中藥資源研究這一領域,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整合國內研究力量,全面承接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成果,開展中藥資源基礎和應用研究及成果轉化,進行中藥資源的動態監測及生產適宜性區劃,承擔國家中藥新藥開發的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評估。中心的『中藥資源創新團隊』是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在為中藥資源普查提供支持及相關研究,道地藥材研究,中藥資源保護與開發相關研究等方面着力,為探究本草奧秘作出探索嘗試,取得累累碩果。

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

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隊在野外調查

自1983年第三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後,時隔近30年,原有數據已不足以支撐產業發展的科學決策,與此同時,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技術手段也有日新月異的突破。摸清國內中藥資源基本現狀,成為迫切而重要的任務。

2011年11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啟動了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時任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中藥資源中心主任的黃璐琦作為此次中藥資源普查專家組組長,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領導下,在中國中醫科學院的支持下,與中藥資源普查專家指導組成員一起,頂層設計、規劃試點工作,帶領、指導各地普查隊員,深入一線開展資源調查,摸清全國中藥資源『家底』。

黃璐琦介紹,普查主要完成的工作有四項:一是要探明中藥資源的種類和分佈,及563個重點中藥材品種的資源總量。二是進一步調查清楚中藥資源相關知識,如民間對一些藥材的特殊用法等。三要建設一批中藥材種苗繁育基地。目前多種野生中藥材瀕危,解決資源稀缺問題,最終還得靠人工種植,通過普查遴選種植基地成為當務之急。四是建立動態監督機制,保障信息通暢。

全國中藥資源技術規範編制課題組,包括參與第三次資源普查的老專家在內的全國50多位中藥專家,共同制定了【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技術規範】,為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提供了技術指南和保障,並主持建立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數據庫,要求普查隊員在調查期間除填寫紙質表格、實地採集、壓制中藥材植株標本外,還要登錄網站即時在線填報各種信息。

此次922個縣級普查點遍佈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在野外工作的隊員達到上萬名。現在,中藥資源普查工作發現2個新屬30多個新物種,匯總得到1.3萬多種藥用資源的種類和分佈等信息,中藥資源種類數已超過第三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收集整理22個省份的中藥材生產適宜技術84項,與中藥資源相關的傳統知識1千多條,拍攝照片230多萬張,標本實物10萬多份,為國家中藥資源標本館和數據庫建設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連接國家級中心和縣級監測站的28個省級中藥材質量監測技術服務中心已建成,基本完成中藥資源動態監測信息和技術服務體系的總體佈局。組織參加12個省(區)16個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建設的79家單位,成立具有協同創新機制的全國中藥材種子種苗基地科技聯盟,提供規範化、專業化和社會化的種子種苗服務,建立了國內最大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共享平台。

中藥資源中心先後主持了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藥用植物種質資源標準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試點』、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珍稀瀕危與大宗常用藥用植物資源調查』、國家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基於我國自主衛星遙感數據的中藥資源監測及服務』等國家級項目,主持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調查工作,開展了大宗與道地藥材的動態監測研究。

中藥資源中心為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地區開展技術支撐、服務和培訓工作。出版【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技術規範】和【中藥資源信息監測與技術服務手冊】2部專著,牽頭編制、出版了【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技術規範】的7項行業標準通過評審。通過『全國中藥資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統』收集匯總普查數據,得到近1.3萬多種藥用資源的種類和分佈信息。匯總整理11個省份,10萬多份標本實物,為國家級中藥資源標本館建設奠定了基礎。研究開發了中藥資源動態監測系統,為28個省級中心和65個監測站建設提供技術支持。

揭秘道地藥材機理

川貝母、懷牛膝……在一特定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的地域內所產的藥材,因生產較為集中,栽培技術、採收加工獨具特色,使其與其他產地的同種藥材相比,功效更為地道實在,確切可靠。

中國中醫科學院自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對道地藥材開始系統研究。1989年,胡世林研究員主編了我國第一本系統介紹道地藥材的專著【中國道地藥材】,並在山東舉辦了第一次道地藥材學術會議。此後,團隊負責人黃璐琦先後提出道地藥材的形成假說,2011年以道地藥材為主題召開香山會議。迄今,團隊圍繞道地藥材研究,建立起本草考證、資源調查、顯微鑑定、質量評價、分子機理的功能實驗室,在此基礎上,先後主持兩項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以及973項目『中藥藥性理論繼承與創新研究』。

其中,一項歷時20多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973項目等21個課題的支持下的項目,『道地藥材形成機理研究及應用』在2011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黃璐琦介紹,項目組從200種道地藥材的文獻整理入手,系統梳理了道地藥材的歷史沿革和品種變遷,選擇蒼朮、芍藥、牛膝、丹皮、枳殼、丹參、山藥、貝母、黃芩等十多種大宗常用的典型道地藥材,分別在道地和非道地產區採集藥材樣品、遺傳研究樣品及土壤樣品後,系統比較道地和非道地藥材在化學組成及含量,遺傳背景,及環境因子方面的差異,研究三者之間的相關性,明確道地藥材的遺傳及環境機理,提出道地藥材形成的模式理論,並通過受控實驗結合生產實踐進行驗證和應用。

中藥資源保護與開發

中藥資源是國家的戰略資源,中藥資源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領域,是中醫藥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中國中醫科學院長期致力於珍稀瀕危中藥資源的保護,積極開展中藥資源的綜合利用與開發,先後主持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行業專項『我國代表性區域中藥資源保護利用』、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專項『中國和南非兩國珍稀瀕危藥用植物資源的保護與評價』、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藥資源評價與開發研究平台』、中醫藥行業科研專項『20種道地藥材特色栽培及加工技術整理、規範及應用』等重大專項。

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中藥資源中心領銜的『珍稀瀕危常用中藥資源五種保護模式的研究』,首次為中藥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了一套科學而系統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模式,即野生種源不清的『種源保護』;珍稀中藥資源的『種群保護』;野生資源供不應求的『種植保護』;瀕危中藥資源的『藥源開發保護』和用於工業原料中藥資源的『生物技術保護』五種模式,提供了一套系統的從理論到實踐的保護策略。該項目獲得200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研究成果直接推動了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的提出,並為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以此為指導,團隊對10餘種中藥資源開展保護和利用的拓展性研究。

中藥資源中心與吉林農科院特產所共同主持制定的首個ISO中藥國際標準『人參種子種苗國際標準』『中藥材重金屬』在2014年、2015年先後正式頒佈,為中藥標準國際化提供示範性作用,進一步擴大了我國中醫藥在世界醫藥中的影響力。同時,該中心牽頭制定的中藥材(植物藥)新藥品種評價技術規範及白朮種苗2項標準獲國家標準立項;中心牽頭組織制定的道地藥材標準通則及茅山蒼朮道地藥材標準,熱河黃芩、亳白芍、多倫赤芍等25個道地藥材標準及藥用植物資源調查技術規範等共計34項標準作為團體標準頒佈。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參與的『有效恢復中藥材生產立地條件與土壤微生態環境修復技術研究』項目,斬獲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開創了我國中藥農業土壤綜合治理的先河,填補了栽培中藥材土壤自毒作用消減、菌根生物防治、重金屬國際標準研究等方面的空白。針對栽培中藥材土壤污染及連作障礙等問題,開展了中藥材栽培土壤農殘重金屬綜合治理、連作自毒作用消減、菌根生物防治、養分平衡等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實踐,建立了中藥材栽培土壤農殘重金屬危害風險評估方法及綜合治理技術,以及土壤自毒物質評價方法,為藥用植物自毒作用評估提供新思路。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