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論·把脈城市:建築是活着的城市歷史 時隔37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再度召開,為中國的城市發展提出新理念、描繪新藍圖。新世紀以來,一個農耕大國開啟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城鎮化進程,大批朝氣蓬勃的現代化都市聳立於世界東方。 然而,一邊是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一邊是環境污染、交通擁堵、垃圾圍城等『城市病』,城市發展的問題日益顯現。城市,怎樣走出一條建設新路?人們如何才能詩意棲居?為此,我們約請了一批專家學者,共同把脈城市症候,建言城市發展,敬請關注。 ——編者 日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要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築風格等『基因』。很多建築學家都把城市看成有生命的存在。如果丟掉了某一種『基因』,也就等於失去了某一個發展方向。 世界著名建築師艾里爾·沙里寧說,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麼。文化的呈現方式本來是多彩多樣的,但如今,城市之間的差異性越來越小。對更多城市而言,追求大一統的混凝土森林風格反而成為一種時尚。地域特色和歷史記憶,逐漸淹沒在風起雲湧的造城運動中。當更多的人意識到文化保護的重要時,很多古老建築已被拆毀,歷史性街區已被割裂,在缺乏歷史故事和文化傳承的大樓里居住和工作,只能依靠屏幕上的碎片文化充填精神的飢餓。這是一件無比遺憾的事。 建築是活着的歷史,也是可以觸摸的時代記憶。城市的特色是先天的,它並不體現為千篇一律的摩天大樓,而是呈現為各個時代、各具風格特點的歷史建築。這些建築記錄着時代的變遷,蘊含着地域文化特色,充盈着不同的建築智慧。保留這些歷史建築,就等於保存住了小型歷史博物館,讓現代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下,找到一個能辨析歷史經緯的塔台,進入一個能安放心靈的花園。 我們自可體會歷史文化建築帶來的穿越感和愉悅度。比如北京,它的歷史意義不僅在於皇城和紅牆講述的朝代興衰,也在於感覺一代又一代平民百姓的生活氣息。『早起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只有身處如同歷史坐標系的胡同,才能真切感覺到諸多歷史節點的聯綴。同樣,在水鄉烏鎮,流水潺潺伴隨幽深小院,似在講述一個個家族歷史;在順德古城,細膩中傳遞城南舊事和地域文化的靈性;在山西平遙,石板路回想着昔日商人牽馬的奔跑聲。生命的勃勃,正被這些歷史文化建築所呼應、共鳴、催生或提醒,感受着歷史的風雲變化,參悟着時代的更迭變遷。假如這些歷史性建築蕩然無存,我們去哪裡尋找這樣的感覺? 保留歷史建築的風格,可以延續城市文化傳承的血脈。一座歷史性建築,帶着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氣息,從它的建築結構、牌匾畫幅、裝飾雕刻,都能領略到一個時代的精神符號。一旦感覺到古老建築的甦醒,你就會對這個城市存有敬畏。驕傲與繁榮,抑或屈辱與衰落,所有見證過歷史的建築,都能給我們或讚嘆或警醒。留住他們,就等於留住了我們理性的神經。保留歷史建築的風格,也是為城市建設增加設計借鑑,增多文化元素,甚至可以讓城市的建築生態有更豐富的內涵。在高樓大廈逼仄的空間裡,歷史文化建築點綴其中,既為市民提供休憩場所,又為他們提供精神領地,讓市民在歷史文化中穿梭,才能感受到公眾對城市歷史滄桑感的認同。 一個家庭,如果缺少老人,就會缺乏溫暖度和親切感。城市建築文化的傳承是一個鏈條,而不是斷代發展。國際性城市或那些給人們鮮明印象的城市,無一不在精心呵護着歷史性建築。保護好建築文化的歷史,就等於保護了一片具有化石般意義的場所,無疑值得反覆讚賞。 (作者為北京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