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學術交流要回到『愛智慧』傳統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5-12-29 09:51| 發布者: 休竹客| 查看: 1915|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學術交流要回到『愛智慧』傳統學術交流機會增多,本來是一件好事,是『改革紅利』的反映。應該善用這一『紅利』,而非粗放濫用,從而傷害學術本身『文山會海』本是描述官場怪象的專用術語,如今用來刻畫中國學界卻很 ...

學術交流要回到『愛智慧』傳統

學術交流機會增多,本來是一件好事,是『改革紅利』的反映。應該善用這一『紅利』,而非粗放濫用,從而傷害學術本身

『文山會海』本是描述官場怪象的專用術語,如今用來刻畫中國學界卻很形象。據報導,時至年末,很多高校教師和研究者『疲於奔會』,有時一天要連趕數場。『不好意思,我來晚了』『不好意思,我要先走』在會場頻頻入耳。據稱,這種『會議循環』已成爲高校領域的又一怪象,對學者造成了不小的負擔和干擾,值得反思。

會議,本是人類文明現象,是人類集體審議與學習的理性組織機制,權力運行與學術發展都有賴於此。對於學者來說,相互之間的聚談、商議和論辯必不可少。古時的孔子教學十分注重答問實踐,古希臘的學問方式也講究蘇格拉底式對話法,有『會飲』與『會講』之美談。然而,目前的學界『會海』現象卻有走向另一個極端之勢。知名學者老當益壯,但『趕場』和『致辭』居多,具體學術研討和參與較少;青年學者出於課題需要與積累『人脈』的考慮,也要頻頻參會『刷臉』,尋求同道知音,但很難獲得足夠重視。於是,學界的『文山會海』雖然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力,但某種程度也造成了學術的異化,需要正本清源。

和治理官場『文山會海』有所不同,由於學術交流離不開會議,因此對其治理不能搞一刀切。需要反對的不是學術會議本身,而是會議的泛濫與異化。從成因來看,學術界之所以陷入『文山會海』,一方面是因爲,在國家治理現代化與社會發展理性化的過程中,『知識』越來越重要,在政策制定、市場管理和公共輿論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因此呈現『供不應求』的現象,導致課題和會議越來越多;另一方面,由於現代學科體系的分化,學者之間根據不同的學術立場、學科和觀點進行的多重組合,衍生出了多元化的學術會議格局。同時,由於國家對高校科研投入加大、高校課題經費管理機制嚴密化等原因,間接導致學術機構產生了借會議之名『突擊花錢』現象。此外,還有高校『國際化交流』的壓力、『課題—會議』模式對學者的經濟激勵,等等,不一而足。

學術交流機會增多,本來是一件好事,說明中國學界的資源整合能力在增強,也是『改革紅利』的體現。現在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善用這一『紅利』,而非粗放濫用,從而傷害學術本身。學術會議必須回歸學術,善待學術,而不能以學術之名拉幫結派,自肥自利,背道而馳。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應該探索建立科學的學術同行評價機制,包括學術會議的學術質量管理與評價機制,強化學術自律;其次,應當鼓勵適度的學術組織多元化,以會議學術競爭抑制會議泛濫,逐步淘汰無效、非學術的『學術會議』。

從高校和研究機構內部的管理上,應當適度去行政化,尊重學術本位和知識生產自身規律,國際交流管理也不宜提硬指標和硬任務,不能爲交流而交流,有名無實,追求面子工程,而是要與學術發展密切相關。

學術交流有著『愛智慧』的傳統,我們的學術科研及相應的工資制度,應致力於從經濟上『解放』學者,使其有心智、有骨氣、從容體面地回歸真正的學術,維護學術自由。而學者也應該自律、自尊和自愛,發揚學術風範,依託中國改革進程孕育出成熟的學術倫理。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