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之所以能夠成為國醫大師,一定有自己的秘訣。他們把工作視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將畢生精力投入到自己熱愛的中醫藥事業之中。他們是學生的名師,患者的名醫,在做人、修心、養德方面為樹立了榜樣。』在近日舉行的首屆國醫論壇上,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楊志敏對在場的近300名聽眾聲情並茂地講道。 『第一次親眼看到這麼多名家來到廣東,機會太難得了,一定要取點經回去。』一位越秀區社區服務中心的基層代表告訴記者。論壇現場有很多從四處趕來的學生、老師及中醫愛好者,很多人甚至一站三四個小時,就是為了不要錯過大師們的一言一詞。 以勤做舟 博採眾家之所長 『對於中醫學科來講,經典是根本,臨床是關鍵,內科是基礎。作為高校培養出來的醫生,我們時刻銘記當年毛主席的教誨,「祖國醫學是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在實踐中也確實這樣做了。』第一位登台的國醫大師石學敏說。 石學敏將自己的人生分為學習、成長、工作三個階段。談起當年學生時代的勤奮用功,他記憶猶新,『中西醫的課本一共50多本,通通學下來,記得當時晚上十點前沒有回過宿舍。幾十名老師為我們傳授臨床經驗,那真是送我們的「真金白銀」。』 由於前期基礎紮實,石學敏畢業兩年後就對臨床工作駕輕就熟。『醫學是門應用科學,本本主義的東西行不通。以55年的經驗來講,我認為中醫人的內科基礎必須雄厚,這是做其他專科的基礎。』 基於對內科的重視,在接下來的教學、臨床以及海外工作中,石學敏說自己深感受益於此。同時他還倡議大家多讀經典,在臨床中進行感悟。同時也要勇敢嘗試治療急症,以彌補自身短板。 重視經典 厚積薄發靠人才 首屆國醫大師張學文利用三組關係闡明了自己對於打造中醫名家的幾點思考。他認為在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中,人才是根本,教育是關鍵,培養出的學生應該是『醫德高尚、醫術精良』的人才。但是目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的不匹配問題十分突出,臨床名醫的匱乏困擾着中醫界。 張學文將師承教育比喻成『小鍋炒』,將學校教育比喻成為『大鍋菜』。要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中醫必須處理好三個關係:首先是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的關係,師承『小鍋』要講究細緻、精準與特色,而院校『大鍋』需要關注基礎知識的普及;其次是要處理好中醫經典與臨床的關係,初學時背經典可能不知全貌,隨着臨床經驗的積累,就能夠逐漸悟出經典的實質。特別是在治療疑難雜症方面,更要從經典中尋求方法;最後要處理好臨床與創新的關係,張仲景、吳又可等名家之所以能夠創立學說都是通過臨床治療而取得了理論上的重大突破。中醫必須要接觸危急重症與疑難病,在攻克它們的過程中必然會積累治療常見病的經驗,以此來帶動學科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藥道致誠 傳道授業盼創新 作為兩屆國醫大師中唯一一位『國藥泰斗』,89歲的金世元已在中藥這一行工作了74年,『我沒有學歷,更不是教授,就是一個農村來的藥店學徒。小時候家裡困難,只想讓我去學門手藝,混口飯吃。』老先生的濃郁京腔一出,瞬間就拉近了和聽眾間的距離。 『當時來藥店買藥的人都要先跟我們鞠個躬,師傅總是說「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我們幹的是良心活,對於藥品的炮製、調劑直到最終的包裝、給藥,絲毫不敢怠慢。』五年的學徒生活中,金世元慢慢悟出了中藥行當的真理。『1940年北京舉辦中藥講習所,在那裡,當時京城四大名醫之一的汪逢春先生為我們講課,真是受益匪淺。』提起當年的老師,金世元的欽佩之情依舊溢於言表。 說到人生中遇到的坎坷經歷,金世元淡然處之:『機會來了就好好把握,遇到逆境了就沉下心來充實自己。那時候記不住藥性,我就自己編口訣,別人問我是誰教的,我就告訴他們,是我自己發明的,想忘都忘不掉!』 金世元樂觀豁達、不畏勞苦的精神支撐着他一路走來,現場他還分享了自己的生活理念:熱愛中藥事業、恪守職業道德、繼承傳統文化、發揚優秀精華。 他將這些精神融入骨髓,90高齡的人還在為中藥事業的傳承發揚奔走呼喊,『我要多帶些學生,讓他們把老祖宗的好東西傳承下去,這是創新的基礎,做我們這行講究的是「德」,一味藥不對那都是人命關天。』 以『和』思辨 提高中醫臨床療效 廣東省中醫院本院的國醫大師禤國維作為壓軸出場,被譽為『皮科聖手』的他結合嶺南皮膚病學術流派多年的研究和實踐,將中醫和法在治療中的應用與經驗與大家分享。 禤國維認為,『和法』的本質就是主張糾正人體氣血、陰陽、寒熱、虛實的偏頗,使之恢復動態平衡。 現代系統論也認為:整體性、關聯性、等級結構性、動態平衡性等是所有系統的共同基本特徵,人體內存在着許多對立關係,而這些對立關係之間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關係。 『和』的思辨正是試圖恢復機體的系統動態平衡,保持生理的理想狀態。中醫『和』的思辨與現代系統論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借鑑、交相輝映。隨後禤國維分享的醫案也為在場的聽眾提供了借鑑範本。 縱觀大師人生之路各異,卻都矢志岐黃;經歷坎坷,不忘迎頭趕上;自幼立大志,而今成大業;後人來發奮,方能杏林旺。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