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時間搞科研 標準不高做到不易 國辦發佈優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 良好的學術環境是培養優秀科技人才、激發科技工作者創新活力的重要基礎。國務院辦公廳日前發佈的【關於優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我國支持創新的學術氛圍還不夠濃厚、科學研究自律規範不足、學術不端等焦點問題提出了解決思路和舉措。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尚勇13日接受記者專訪,就相關情況進行了解讀。 消除『行政化』和『官本位』弊端,擴大科研機構自主權 根據目前優化學術環境亟待解決的問題,【意見】提出了科研管理、宏觀政策、學術民主、學術誠信和人才成長五方面的重點任務,其中第一條是『優化科研管理環境,落實擴大科研機構自主權。』 尚勇表示,我國管理體制存在一系列干擾、束縛學術自主權的弊端,影響了科技人才創新積極性的發揮。強調科研機構自主權,一是要消除科研機構管理中『行政化』和『官本位』傾向,管理『扁平化』,實行有利於開放、協同、高效創新的現代科研管理制度;二是要推廣以項目負責人制為核心的科研團隊組織模式,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的決定權和支配權;三是要給予科研機構在科研立項、人財物管理、科研方向等方面的自主權,採用更加開放的用人制度,自主決定聘用流動人員;四是要搭建學術交流和合作的平台,推動科研團隊開展多種形式的學術交流活動。 與之相適應,【意見】指出,科研管理部門職能要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不以行政決策代替學術決策,減少對科研創新和學術活動的直接干預。並提出『四個不得』,即不得以『出成果』名義干涉科學家研究工作,不得動輒用行政化『參公管理』約束科學家,不得以過多的社會事務干擾學術活動,不得用『官本位』『等級制』等壓制學術民主。 尚勇表示,『四個不得』是對科研管理部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要求,針對的是目前科技工作者反映比較集中的學術行政化、官本位問題。用『不得』表述,是設立一道『警戒線』,規範科研管理部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行為邊界。從思想上樹立起邊界意識,統一認識、統一思想,才能推動操作層面更好地落實。 【意見】還指出,要完善穩定支持和競爭性支持相協調的機制,改變科技資源配置競爭性項目過多的局面,對國家實驗室等重大科研基地以穩定支持為主,鼓勵其圍繞重大科技前沿和國家目標開展持續穩定的研究。同時,率先在國家實驗室等重大科研基地開展人事制度改革試點,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管理制度,增強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減少行政、社會活動對科研工作的干擾,允許採用彈性工作方式 針對部分科技工作者自律不夠、學術不端行為問題,【意見】指出要加大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查處力度,並提出五個『不准』行為,即不准在科學研究中弄虛作假,嚴禁計算、試驗等數據資料造假;不准以任何形式抄襲盜用他人的論文等科研成果;不准為追求論文發表數量和引用量粗製濫造、投機取巧;不准利用中介機構或其他第三方代寫或變相代寫論文,或通過金錢交易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不准違反有關規定,在論文、科研項目、獎勵、人才評價等學術評審中拉關係、送人情,褻瀆學術尊嚴。 尚勇表示,五個『不准』是對科技工作者提出的自律要求,是針對學術不端行為所做的具體規定,是科技工作者在科研行為中不可逾越的『紅線』。對違反科學道德的行為的嚴格限制,就是對科技工作者學術自由的保障。意見還專門對違反科學道德的行為增加了懲處措施,以起警示作用。 【意見】指出,允許科學家採用彈性工作方式從事科學研究,確保用於科研和學術的時間不少於工作時間的5/6。尚勇表示,『5/6』提法最早源於1961年中共中央批准的【關於自然科學研究機構當前工作的若干意見】。其中的第六條是『保證科技人員每周有5天時間搞科研工作』。因為當時是六天工作制,所以又有人說『科研的時間不少於5/6』。當時的 『科學十四條』保障了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條件、必要的選題自由度,提出要保證科技工作者有5/6的工作日用於科學研究,為我國科學事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尚勇說,起草過程中,各方面對『5/6』的規定也有不同看法,有的認為比例低了,應該100%用於科研;也有的認為比例高了,難以保證;也有的建議應該籠統地提。但現實情況是,時至今日,很多科學家還不得不為了非科研工作花費大量時間。中科院、中國科協和九三學社近年來的調查均表明:大部分科學家真正用於科研的時間不足1/3,因此,減少行政、社會活動對科研工作的干擾,給科學家更多的科研時間,使他們能夠解除後顧之憂、排除名利擾動、專心學術研究,對於科技創新非常重要。如果規定過於籠統,則相當於沒有要求,因此我們旗幟鮮明地重提『5/6』。 破除論資排輩,促進優秀科研人才脫穎而出 在優化人才成長環境部分,【意見】指出要促進優秀科研人才脫穎而出,破除論資排輩、求全責備等傳統人才觀念,以更廣闊的視野選拔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 尚勇說,強調青年科技人才成長是因為,青年科技人員目前在科技工作者總數中佔有比例比較大。高等教育擴招以來,科研機構的人才年齡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根據調研,目前大多數科研機構的人才結構偏向年輕化,不少科研機構35歲以下的年輕人比例已經超過70%。同時,青年階段是科技人員發揮創造力的黃金時期。國內外的研究均表明,30至40歲左右是科技人員精力最為豐富、創造力最為活躍的階段,也是出成果的關鍵階段。 尚勇說,現實中青年科技人員在創新最活躍時期恰恰難以獲得成長的資源和機會。比如,青年科技人員在獲得項目、獎勵,參加學術活動等方面都處於劣勢。同年齡段人才相對集中,又容易出現『堰塞湖效應』,成長出口狹窄。因此,我們特別提出了針對青年人才的相關措施。從全國優秀青年科學家、青年科學基金到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形成系列性、面廣類多的有利於青年人才湧現和成長的政策舉措,為青年人脫穎而出創造更好的學術環境。 【意見】指出,到2020年,我國要在影響學術創新的科技體制機制改革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與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要求相適應的科研管理、人才培養等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學術自治理念全面落實,學術評價更加科學規範,學術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創新人才競相湧現,科技工作者探索研究的積極性顯著提升。 尚勇表示,優化學術環境涉及科技體制改革的深水區,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鍥而不捨推進。中國科協將組織有關學會,發揮第三方評估職能,對文件落實的成效和問題進行評估,實施動態監測,將評估情況向黨中央、國務院報告,並將相關結果向全社會公佈,促進各項政策措施真正落地,見到實效。(記者喻思孌、蔣建科)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