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玉环 资料图 在所有描述女子仪态的诗文中,最传神的莫过于临去秋波那一转了。王实甫的这一千古妙喻,比陆龟蒙的回头总是情含蓄,也比白居易的回眸一笑百媚生耐人寻味。这不仅因为临去秋波传达出的眼神富于魅力,更因为那一转中隐含着无穷意味:可以是脉脉含情,也可以是幽幽衔怨;可以是恋恋不舍,也可以是殷殷期盼。总之,留给人的是无限遐思和猜想。 历史上那些未解之谜,多半也是这种情形。已经成为过去时的历史,特别是古代史,没有目击者来为我们还原,只能靠或多或少、或详或略的记载来解读。即便有目击者口述的历史,也会受到一定限制:一是目击者的视野,二是目击者的见识。在法庭上,为什么不同的证人对同一事件会做出同中有异的描述,道理也在于此。刑侦人员在对摄像头记录的影像做案情分析时,判断也会有偏差,意见也会有分歧。只有人证、物证、书证和影像记录相互参照,才能做出接近真实的研判。考古发现和研究的每一次重大突破,不仅会对文字记载的历史做出佐证和补充,而且会对其中的出入做出修正和勘误。 历史应该怎么看,是许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及其可信度。我们知道,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但描述历史事件的人却不止一个,回顾并还原历史事件的人就更多了。有秉笔直书的董狐笔法,也有讳莫如深的春秋笔法。这样一来,同一历史事件就会出现多个记叙版本。面对天上的火烧云,有人看了说像狗,有人看了说像猫,当然也有人看了说像狮子、老虎。有图有真相不错,但因旁观者受自我印象和感觉所左右,描述出来就另是一番情形了。 美国历史学教授柯文在《历史三调》中,以义和团运动为例,对历史是什么、应该怎么看等相关问题,进行过综合探讨,指出义和团的传述来自以下三个途经:一是史学家笔下的义和团运动,以叙事为主;二是直接参与义和团运动的中外各类人物当时的想法、感受和行为,他们对正在发生之事的看法与后来重塑历史的史学家的看法大为不同;三是在20世纪初中国产生的关于义和团的种种神话。作者认为,就上述三条认识历史的不同途径而言,后两条途径对普通读者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这也说明,在历史事件的解读上,官方和民间是有差异的,前者看重政治因素,后者偏于文化传统。 明代史家王世贞,著有《史乘考误》十一卷,在澄清史实和补充史实方面卓有建树,向为史学界所称道。他在该书引言中,曾对国史、野史、家史做过一番宏观比较,概括出这三类文献的弊端与可取之处:国史人恣而善蔽真,其叙章典、述文献,不可废也。野史人臆而善失真,其征是非、削讳忌,不可废也。家史人腴而善溢真,其赞宗阀、表官绩,不可废也。王世贞认为,人们只有弄清楚每类史籍的优劣,并加以综合分析,才能弄清历史的真相。为此,他对国史中关于傅友德、王弼、冯胜诸臣暴卒的记载,作了详细考证,指出这些所谓暴卒的人,其实是被朱元璋赐死的。这样的例子,在王世贞的史学著述中还有很多。 尔雅通识课在《西方文化名著导读》的期末考试中,曾出过这样一道单选题:对历史文本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试卷给出了四个可选答案:A、历史文本可以是纯粹客观的;B、历史文本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历史细节的选取可能会表达出十分不同的观点;C、通过历史文本历史学家可以完全重构历史;D、历史文本可以完全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逐一分析起来,答案A在客观之前冠以副词纯粹,答案C在重构历史前冠以副词完全,答案D在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前也冠以副词完全,显然都是不可能的。排除过后,正确答案只能是B。 那些写历史的人,尽管并非存心粉饰历史,但在力求客观的同时,也难免会有所选择和取舍,难免会掺杂个人见识。有鉴于此,我们在读史过程中,既不要被临去秋波所蒙蔽,只见妩媚,不识幽怨,陷入片面性和理想主义,也不要被那一转所迷惑,一片混沌,无从辨析,陷入不可知论和虚无主义。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