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国学入门书目怎么开?梁启超胡适曾有论争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2016-1-22 05:54| 發佈者: 懋基| 查看: 1901| 評論: 0|來自: 国学网

摘要: 《山高水长集》,陈来著,中华书局出版,是一本以学术大师为主角的随笔文集。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陈来先生对清华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之治学与风采的漫谈。历史上,梁启超先生和胡适先生曾就关于国 ...

《山高水长集》,陈来著,中华书局出版,是一本以学术大师为主角的随笔文集。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陈来先生对清华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之治学与风采的漫谈。

历史上,梁启超先生和胡适先生曾就关于国学入门的书目有过争论。大概1923年年初的时候,清华学生给他们二人写信说:我们要出国,需要掌握一些国学,能不能请先生给我们开一个最低限度的书目?后来,胡适就有一篇文章,题目叫《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但是他开了很多,大概有一两百种,分两个系列,一个是思想史,一个是文学史。然后,学生又给他写信说:我们是要一个最低限度书目,您给我们开这么多,我们在清华这几年也念不完,就是带到美国也没法念完。后来,胡适先生就回答他们说:那我就在上面画上圈。他一共画了三十五个圈。

梁启超先生当时没在北京,他接到信后,凭记忆也写了一个书目。这个书目也不少,而且每本书他都说有什么版本,大概意思是什么,总共也有一两百种。同时,他还指出了最低限度的书目,共二十五种。这二十五种分得很有条理,是按照四部来分类的:第一部是经部的四书五经;第二部是史部,《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第三部是子部,《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第四部是集部,楚辞、文选,李白的集子、杜甫的集子、白居易的集子。梁先生就是按经史子集分类找出最重要的二十五部书,这个书目非常清楚。所以,他就说胡适这个国学书目里,连《史记》《资治通鉴》都没有,却有《九命奇冤》,这是最低书目吗?他还说:我梁某人就没看过《九命奇冤》,你能说我连最低的国学知识都没有吗?

回顾梁启超先生在清华的日子,能够给今天做学问的人以什么样的启发呢?

这些年,因为国学热,讲了很多的国学,国学也确实包含了很多的方面,但是对国学内在包含的这个德性的学问,应该说强调得却不太够。特别是因为胡适在近代学术的影响比较大,他提出整理国故,造成国学成为一个整理国故的学问。因为在胡适的定义里,国学就是整理国故的学问,而整理国故的学问对于胡适来讲,不涉及哲学的人生观的发扬继承,而是对文献和历史的了解整理。所以,我觉得梁先生在这方面,不愧是一个思想家、一个哲学家。他对整个国学的把握,对我们应该有指导意义。今天,我们重印的梁先生的《德育鉴》,20世纪很多文化名人都受过这本书的影响。我们重新编辑出版,并做了一些简单的注解,就是想至少能在清华的校园文化里把梁先生原来的工作拿给大家,让今天的学生不仅能用现代的口号讲一些素质教育,也能看看我们的先贤用什么办法来修养自己。

有人问:梁启超是不是国学大师?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来回答这个问题。1912年,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先生当时就建议创立函夏考文苑,仿照法兰西学术院,那当然就要有院士,提名一共有二十多位,首席是四位,其中就有梁启超,其余是严复、章太炎和马相伯。这是一个例子。第二个例子:在整理国故的时代,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认为章太炎先生是南方学术的泰山,梁任公先生是北方学术的北斗,这一南一北也是承认他们两个是当时国学最高的代表。另外,在清华国学院成立前,清华的曹云祥校长跟胡适请教办国学院的办法,他本来想请胡适来主持筹建国学院,因为胡适是清华史前期的校友,是头两批庚子赔款的留学生。胡适说我不配,要请一流的学者,要请三位大师,他的排名就是梁任公、王静安、章太炎。从这几个角度来讲,梁先生作为国学大师的地位,应该说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是公认的了。他的学术成就也应该说是多方面的,具有博通的成就,而且开风气,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像在先秦诸子方面(《墨子学案》、《老子哲学》、《先秦政治思想史》),在清代学术方面(《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在佛教史方面(《中国佛教史》),在新史学的研究方法方面(《中国历史研究法》),贡献都非常大。郑振铎说:梁启超是大思想家,动手便有极大的格局,有通盘的打算,上下古今大规模的研究,有力吞全牛的气魄。我认为确实是这样。

梁启超曾给学生题联万事祸为福所倚,百年力与命相持。前一句表示乐观主义,祸事不可怕,祸的后面是福,这就是乐观;后一句表示奋斗精神,这是发扬墨子尚力的思想,敢于和命运斗争。他一生最推崇曾国藩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的儒家人生观。所以徐世昌评价说他是以德性言之,当推海内第一人。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