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國學入門書目怎麼開?梁啓超胡適曾有論爭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6-1-22 05:54| 發佈者: 懋基| 查看: 1903|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山高水長集】,陳來著,中華書局出版,是一本以學術大師為主角的隨筆文集。其中有一部分內容是陳來先生對清華四大導師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之治學與風采的漫談。歷史上,梁啓超先生和胡適先生曾就關於國 ...

【山高水長集】,陳來著,中華書局出版,是一本以學術大師為主角的隨筆文集。其中有一部分內容是陳來先生對清華四大導師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之治學與風采的漫談。

歷史上,梁啓超先生和胡適先生曾就關於國學入門的書目有過爭論。大概1923年年初的時候,清華學生給他們二人寫信說:我們要出國,需要掌握一些國學,能不能請先生給我們開一個最低限度的書目?後來,胡適就有一篇文章,題目叫【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但是他開了很多,大概有一兩百種,分兩個系列,一個是思想史,一個是文學史。然後,學生又給他寫信說:我們是要一個最低限度書目,您給我們開這麼多,我們在清華這幾年也念不完,就是帶到美國也沒法念完。後來,胡適先生就回答他們說:那我就在上面畫上圈。他一共畫了三十五個圈。

梁啓超先生當時沒在北京,他接到信後,憑記憶也寫了一個書目。這個書目也不少,而且每本書他都說有什麼版本,大概意思是什麼,總共也有一兩百種。同時,他還指出了最低限度的書目,共二十五種。這二十五種分得很有條理,是按照四部來分類的:第一部是經部的四書五經;第二部是史部,【戰國策】【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第三部是子部,【老子】【莊子】【墨子】【荀子】【韓非子】;第四部是集部,楚辭、文選,李白的集子、杜甫的集子、白居易的集子。梁先生就是按經史子集分類找出最重要的二十五部書,這個書目非常清楚。所以,他就說胡適這個國學書目裏,連【史記】【資治通鑑】都沒有,卻有【九命奇冤】,這是最低書目嗎?他還說:我梁某人就沒看過【九命奇冤】,你能說我連最低的國學知識都沒有嗎?

回顧梁啓超先生在清華的日子,能夠給今天做學問的人以什麼樣的啟發呢?

這些年,因為國學熱,講了很多的國學,國學也確實包含了很多的方面,但是對國學內在包含的這個德性的學問,應該說強調得卻不太夠。特別是因為胡適在近代學術的影響比較大,他提出整理國故,造成國學成為一個整理國故的學問。因為在胡適的定義裏,國學就是整理國故的學問,而整理國故的學問對於胡適來講,不涉及哲學的人生觀的發揚繼承,而是對文獻和歷史的了解整理。所以,我覺得梁先生在這方面,不愧是一個思想家、一個哲學家。他對整個國學的把握,對我們應該有指導意義。今天,我們重印的梁先生的【德育鑒】,20世紀很多文化名人都受過這本書的影響。我們重新編輯出版,並做了一些簡單的註解,就是想至少能在清華的校園文化裏把梁先生原來的工作拿給大家,讓今天的學生不僅能用現代的口號講一些素質教育,也能看看我們的先賢用什麼辦法來修養自己。

有人問:梁啓超是不是國學大師?我們可以舉幾個例子來回答這個問題。1912年,復旦大學的創始人馬相伯先生當時就建議創立函夏考文苑,仿照法蘭西學術院,那當然就要有院士,提名一共有二十多位,首席是四位,其中就有梁啓超,其餘是嚴復、章太炎和馬相伯。這是一個例子。第二個例子:在整理國故的時代,大家有一個共識,就是認為章太炎先生是南方學術的泰山,梁任公先生是北方學術的北斗,這一南一北也是承認他們兩個是當時國學最高的代表。另外,在清華國學院成立前,清華的曹雲祥校長跟胡適請教辦國學院的辦法,他本來想請胡適來主持籌建國學院,因為胡適是清華史前期的校友,是頭兩批庚子賠款的留學生。胡適說我不配,要請一流的學者,要請三位大師,他的排名就是梁任公、王靜安、章太炎。從這幾個角度來講,梁先生作為國學大師的地位,應該說在上個世紀20年代就是公認的了。他的學術成就也應該說是多方面的,具有博通的成就,而且開風氣,有很強的示範作用,像在先秦諸子方面(【墨子學案】、【老子哲學】、【先秦政治思想史】),在清代學術方面(【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在佛教史方面(【中國佛教史】),在新史學的研究方法方面(【中國歷史研究法】),貢獻都非常大。鄭振鐸說:梁啓超是大思想家,動手便有極大的格局,有通盤的打算,上下古今大規模的研究,有力吞全牛的氣魄。我認為確實是這樣。

梁啓超曾給學生題聯萬事禍為福所倚,百年力與命相持。前一句表示樂觀主義,禍事不可怕,禍的後面是福,這就是樂觀;後一句表示奮鬥精神,這是發揚墨子尚力的思想,敢於和命運鬥爭。他一生最推崇曾國藩的莫問收穫,但問耕耘這句話,充分體現了他的儒家人生觀。所以徐世昌評價說他是以德性言之,當推海內第一人。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