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話猴 猴是自然界中最接近人類的動物,與人類同屬哺乳動物中最高級的靈長類。達爾文和赫胥黎的學說,使人類對猴子有一種特殊的親近感。猴子的輕靈黠慧,也確實惹人喜愛。自從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問世以來,樂觀豪邁的孫悟空,使猴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得到充分的張揚,並大大地豐富了漢語言文字的表現力。 圖騰與吉祥物 【白虎通】云:猴,候也。見人設食伏機,則憑高四望,善於候者也。 古人將能在指間筆筒嘻戲的『墨猴』、捕鼠勝貓的蒙頌、最常見的獼猴、身形較大的猩猩、長臂猿、狒狒以及傳說中體型巨大、能食猿的『獨』,皆歸於猿屬。其名稱有猴、狙、狖、猱、猿、狨、獑、猦、蒙頌、猢猻、狒狒、猩猩、山魈等十餘種。 流行2200多年的干支紀年法中,猴與『申』相配。有研究者認爲,『申』字造字之初,象兩隻母猴相對之形。對耶錯耶?只有造字的蒼頡老先生知道了。 郭沫若先生考證,從神話人物帝嚳爲動物神祗猴,可以推斷猴曾被當作原始圖騰。他還進一步認爲,猴最初還會是殷人的圖騰。殷人認爲自己部族的『高祖』是猴,倒是暗合進化論的觀點。 大部分中國人不知道猴子曾當過圖騰,但一直視猴子爲吉祥物。猴之吉祥在於它與『侯』同音。侯是古代爵位,【禮記】云:王者之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古人希望升官封侯,猴便成了象徵升遷的吉祥物。爲此人們還創造了許多吉祥圖案。例如猴騎馬上的『馬上封侯』,猴提金印掛於樹上的『封侯掛印』,母猴負子的『輩輩封侯』等。這些圖案常見於古代官府屏、壁之上,也見於畫稿、文具、什器、玉雕上。 古書上說,狙,養馬者廄中畜之,能辟馬病。俗亦稱馬留,梵書謂之摩斯咤。舊時中國西南高原上的行商,驅趕馬幫長途販運時,也常攜一猴同行。據說,猴對騾馬的疾病很敏感,常能幫人發現病馬,以防瘟疫擴散。住店前先讓猴子嗅一遍,無疫情方安置馬匹。於是,民間也有猴能避馬瘟之說,猴也得了『避馬瘟』之別號。【西遊記】中玉皇大帝封孫悟空爲『弼馬溫』(『避馬瘟』之諧音),令其掌管天馬,應該說是『專業對口』。老孫嫌科級待遇太低,另當別論,但猴子是防止瘟疫的吉祥物,確是事實。 半寸猢猻與盤中戲 河南淮陽縣每年農曆二月二至三月三,舉行盛大的傳統廟會,祭祀人祖伏羲、女媧。廟會上出售的民間玩具中,最吸引人的是人祖猴。此猴半人半猴,全身長毛,男女生殖器清晰可辨,整體造型古拙神秘。據說,伏羲、女媧當初用泥捏出的人類就是這個樣子。這倒是符合人類進化的過程。 在北京年節的廟會上,有一種毛猴。此猴是以帶絨毛的中藥材『辛夷』作猴身,『蟬蛻』作頭和四肢而成。傳說,清代一家中藥店的兩個小夥計,常受帳房先生欺壓,便用這兩種中藥材粘出人不人猴不猴的玩藝來諷刺這個帳房先生。傳到社會上便成了一種小工藝品,叫做『半寸猢猻』。毛猴的造型千姿百態,反映了老北京的市井生活,猴的擬人化和人的擬猴化體現了老北京人生活情趣和幽默感。 北京民間工藝品中還有一絕――鬃人。多用於表現戲曲題材,融臉譜、泥塑、繪畫於一爐。鬃人底部粘有一圈鬃毛,置於銅盤之中用木槌敲擊,鬃人便可轉動和耍刀弄槍,兩三個鬃人放在一起,便是精彩的『盤中戲』。【西遊記】中的孫悟空經常是『盤中戲』的主角,身邊加上一群小猴,銅盤噹噹,猴們轉轉,這就是花果山上群猴嘻戲的場面。若與白骨精對峙,便是降妖捉怪的好戲。 戲猴與猴戲 現在50歲以上的人可能還記得,舊時逢年過節或農閒之時,鄉間耍猴藝人便進城巡迴演出。他們一般二人結伴,一人牽羊或狗,一人背個小木箱,上面蹲坐著一隻穿紅布褂的猴子。他們邊走邊敲鑼招攬看客,尋一塊街頭閒地,釘上一個大木橛子,便篩鑼開演了。 鑼聲開場之後,猴子登場,先表演翻跟頭、拿大頂等幾套動作。隨後,按鑼聲的變化和藝人的不同唱詞,猴子自己不斷變換面具和盔頭,時而妝文官,時而扮武將,時而又是一付王爺相。最後當藝人唱道:『什麼樣的官兒都不怕,就怕衙門裡的活閻王!』猴子就拿出一個清代差役的官帽戴上,對著觀眾吡牙咧嘴,活脫脫一個狐假虎威的官府爪牙。 耍猴人唱罷詞曲,牽過羊或狗來,套上一輛小車。猴子就跳上小車,手揮小鞭,趕著小車跑起圈來。猴子還不時跳到羊或狗背上,拿個倒立,翻個跟頭,逗得觀眾開懷大笑,紛紛擲錢,以作酬金。 猴學人,令人捧腹;人學猴,那就是舞台上經久不衰的猴戲了。【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是猴戲劇目中永遠的主角。他敢於反抗天庭、蔑視權貴的氣概,和戲弄強敵於股掌之中的幽默感,一直令觀眾讚嘆不已。以他爲主角的動畫片【大鬧天宮】曾榮獲國際大獎,電視連續劇【西遊記】也得到海內外的廣泛好評。 猴拳與猴節 孫悟空在戲曲、動畫、電視螢屏上的武打招數,來自於中國武術中的猴拳和猴棍。在猴拳套路中,武士模仿猴子,滿場奔躥,有時四肢著地,有時抓耳撓腮,活靈活現一副猴樣。練猴棍者打鬥之中雜以戲謔,有時把棍一立,竟如猴攀樹一樣迅速爬上去,在棍端做個猴子望天的動作。 猴拳、猴棍在武術中並非花架子,實戰中頗有功效。動作敏捷,身形收小,正好避實就虛,常使敵手攻擊落空,展閃騰挪之間,卻可東抓一把,西撓一下,打到關鍵部位,也能致敵於死命。特別是猴棍,打好了神出鬼沒。讓人聯想起孫悟空的大展『猴』威。 猴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西漢,湖南長沙出土的漢帛畫中有『木(沐)侯(猴)灌』的名目和圖形,可視爲猴拳的濫觴。三國時華陀創造的『五禽戲』,也有模仿猿猴的動作,對猴拳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明代以前,猴拳已成爲廣泛流行於長江流域的一個著名拳種。猴棍至少也應該成型於【西遊記】成書之前吧。 民間傳統節日中有台灣省高山族卑南人的『猴祭』,那是男孩十二、三歲時的傳統祭儀,通常在十一月間早稻收成後舉行。祭禮上要犧牲一隻猴子,旨在培養少年的尚武精神。貴州省荔波、獨山一帶的布依族有『猴節』,農曆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帶著節前準備的『香藤粑』,湧上山頂唱歌狂歡,孩子們像山猴一樣滿山亂躥,山野沸騰起來。婦女們還要曬種、選種,男人們檢修農具,猴節一過就要下地忙農活了,所以猴節又稱『動土的日子』,意味著春天來了!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