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一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去世,世人對其多有不同的解讀,對比章氏本人思想與事業,這些闡釋恐怕與章氏本人對自己的定位相去甚遠。 章太炎 章太炎死後,他的兩位著名弟子錢玄同與魯迅對其一生的學問、事功作出了非常不同的評價。錢玄同以素王、明德表彰章太炎,這是今文經學思維方式下對古文經學家的一種形象建構。魯迅稱章太炎為有學問的革命家,其評價的標準是學隨政變的革命觀,這既是一種深刻的總結,也造成了嚴重的誤解。 章太炎與部分章門弟子,前排右起:朱希祖、錢玄同、章太炎、劉半農、馬裕藻。 素王與明德錢玄同如是說 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去世的當天,在北平的錢玄同就收到了電報。他在日記中寫下:聞此消息後,心中總覺怔住了。可見,錢氏與章太炎的感情之深。 隨後,錢玄同為章太炎寫了輓聯: 恭挽 先師菿漢先生 素王之功不在禹下; 明德之後必有達人。 這幅輓聯按照年齡大小署了六個人的名字,即馬裕藻、許壽裳、吳承仕、周作人、沈兼士、錢玄同。 (【錢玄同日記(整理本)】,中華書局2014年版) 這幅輓聯及其署名頗值探討。關於此聯,錢玄同在給潘承弼的信中有詳細解釋,錢氏說:弟奉手先生之門,雖早在清季,顧惟文字音韻,略窺門徑,其他則夫子之文章、夫子之言性與天道,皆懵無所知。(【錢玄同文集】第六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錢氏說他對章太炎的學問繼承的主要是文字音韻方面,這既是實事求是的表述,也透露出他與章氏學術思想的區別。在章太炎的學問體系中,文字音韻為基礎、經史之學為中干,諸子佛學為極致。而在經史之學中,錢氏的主張大體是今文經學,即使是新文化運動期間今文經學的微言大義仍然縈繞錢氏心頭。到了晚年,錢氏對微言大義又有重新重視的傾向。錢玄同的今文經立場使他不能認同乃師對諸子學、佛學的推崇。所以,錢玄同說對夫子之言性與天道懵無所知。這看起來是自謙之詞,本質上是對師徒二人在學術思想上差異的一種暗示。 錢玄同 錢氏說章太炎素王之功不在禹下,這裡他是化用戴震的學生挽戴震之語來挽章太炎的。但錢玄同對章太炎關於戴震的論述並未完全理解,章太炎的確表彰戴震對以理殺人的駁斥,但他還在【釋戴】中指出戴震因為不了解佛學與道家思想而對自然之理的解釋不得要領。因此,章太炎之論戴震很大程度上有佛學與道家的背景在,錢氏擬章太炎於戴東原,反映的不是章氏本人之意,而是錢氏自己的理解。 關於章太炎的政治成就,錢玄同主要表彰的是章氏的攘夷之功,擬之為素王。需要指出的是,素王是今文經學推崇孔子微言大義的慣用之詞,章太炎曾在【國故論衡】的【原經】篇中予以駁斥。今錢玄同卻又將章氏比為素王,這實在是其以今文經學思想論章氏這個古文經學家必然結論。 輓聯的後半句明德之後必有達人,是錢玄同借【大學】之明德,表達他在道德觀與人生觀上深以師論為然,與其道德經世的事功追求。 因此,錢氏對章太炎之死的評價其實是出於自己思想體系的一種建構。 魯 迅 有學問的革命家魯迅這樣說 魯迅自新文化運動時就在思想上與章太炎分道揚鑣,認為章氏已經落伍,不妨叛之。但在人格上,魯迅仍給章氏很高的評價。 章太炎逝世後,魯迅寫了【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以為紀念(【魯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此文說:我以為先生的業績,留在革命史上的,實在比在學術史上還要大。回憶三十餘年之前,我知道中國有太炎先生,並非因為他的經學和小學,是為了他駁斥康有為和作鄒容的【革命軍】序,既離民眾,漸入頹唐,後來的參與投壺,接收饋贈,遂每為論者所不滿,但這也不過白圭之玷,並非晚節不終。考其生平,以大勳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門,大詬袁世凱的包藏禍心者,並世無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並世亦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後生的楷范。近有文儈,勾結小報,竟也作文奚落先生以自鳴得意,真可謂小人不欲成人之美,而且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了! 魯迅將章太炎定位稱有學問的革命家,這種革命開始於木板【訄書】之出版,結束於反對袁世凱稱帝。魯迅所說的木板【訄書】即初刻本【訄書】,據朱維錚先生的考證,此書之出版不晚於1900年4月上旬(【章太炎全集】第一輯第三卷【訄書初刻本訄書重印本檢論本卷前言】,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章太炎生於1869年,逝於1936年,自戊戌變法直到晚年,章太炎的政治活動均未中斷,而且這種政治活動與其學術思想之發展是同步的。魯迅卻只截取約16年的時間,換句話說,這是魯迅希望的章太炎傳世形象,即有學問的革命家。大體來說,在魯迅看來,當章太炎革命時,其學問也是革命的。當章太炎落伍時,其學問就往後拉車屁股了。顯然,魯迅對章太炎這約16年的革命家經歷之評價,是以學隨政變為標準的。 在學隨政變的革命標準下,魯迅對章太炎思想之闡釋有嚴重偏差。對章太炎主持【民報】期間的活動,魯迅也是讚揚他與保皇派的鬥爭,而忽視章氏本人十分重視的俱分進化論、佛學思想。民國之後,章太炎在政治上許多事跡,除了反對袁世凱稱帝外,他在聯省自治與抗戰問題上都有許多政策建言與實際參與。更值得注意的是,對章太炎民國之後的學術思想發展,魯迅基本沒有具體論述,而章太炎的一些重要著作如【菿漢微言】、【檢論】等都是在這個繼續革命的時段完成的。 這說明,魯迅雖然將乃師章太炎定位為有學問的革命家,但是在這個十幾年的革命中,魯迅重視的僅是那些具有革命的學問。以學隨政變的革命標準來衡量章太炎的學術思想,無疑遮蔽掉了章氏本人學術思想的許多重要面向。 了解了魯迅評價章太炎時學隨政變的革命標準,也就能理解他對【章氏叢書】的態度了。魯迅批評1919年編訂的【章氏叢書】相比之前的版本少了許多戰鬥性的文章,1933年的【章氏叢書續編】則更純謹。因此,魯迅不滿於章太炎遂身衣學術的華袞,粹然成為儒宗。 這裡魯迅所說的【章氏叢書】是浙江圖書館於1919年刊刻的,較1915年上海右文社的【章氏叢書】只是略有刪革,並非如魯迅所說的先前的見於期刊的鬥爭的文章,竟多被刊落。1919年的【章氏叢書】中依然能看到【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駁建立孔教議】、【鄒容傳】等鬥爭的文章。 至於1933年刊刻的【章氏叢書續編】所收論著均作於1919年之後,此【續編】中不收舊作當屬正常。章太炎晚年論學更加平實,不復有早年的尖銳,也減少了許多偏見,這是治學態度進步的表現,也是章太炎一生治學強調求其是的必然結果。晚年的章太炎痛感新文化運動與古史辨等學術運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嚴重破壞,所以,他以保持與發揚傳統的態度,重新闡釋中國的歷史與文化。這就是魯迅所說的身衣學術的華袞,粹然成為儒宗。 可是,魯迅並沒有理解或者不想去理解戰鬥只是章太炎學術思想與政治主張的一部分,他的戰鬥同時也是建設的基礎。章太炎由早年的戰鬥,走向晚年的建設,而作為學生輩的魯迅卻活在章太炎早年的戰鬥思想中,這也就是為何章太炎反對新文化運動而魯迅等人參與新文化運動的原因。 對比錢玄同、魯迅兩人對章太炎之死的不同評論,反映出錢、魯二人對章氏之死的闡釋,其實是借已死的乃師對自己思想理念的一種表達,並非是章太炎本人之意。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