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間,出門旅遊又成人們熱議話題。不過也有『不和諧音』傳出,之前有報道稱,台灣台東知名景點『水往上流』植物園裏的30株皇冠龍舌蘭四五百片葉片上,據疑遭大陸遊客刻字留言。葉片上,有人寫『河南省王剛』、『南京小素到此一游』,也有簡體字寫着『青山白雲好風光』。 飽暖思暢遊,暢遊喜塗鴉――這也算是諸多國人『富』起來以後的共性表現之一了。而對於『旅遊塗鴉』,有人歸之於『素質問題』,有人斥其為『行為陋習』。在我看來,順勢而為,變堵為疏,在堅決反對在文物和旅遊建築上胡亂塗鴉的前提下,可否試着給它一個『留言文化』的出口。 幾千年的文化底蘊,早就涵養了國人善於吟詩誦詞的特性。回顧歷史長河留下的燦爛詩詞經典,有不少,便是先人們遊興大發時創作的精彩篇章。從這個意義上說,今日的遊人,雖然很多只能寫一些直白的感受,而其隨意刻畫的『旅遊塗鴉』,與現時的文明要求也頗存衝突,但若一概迴避風俗傳承,一味批評『游品不端』,似乎也顯得『只顧一處,不及其餘』,或多或少地襯出了『思維的守舊』與『管理的僵硬』。 『旅遊塗鴉』越來越多地『登臨』寶島台灣,自然是一種『有得有失』的現實圖景。只是也應想到,喜愛『旅遊塗鴉』,未必僅僅是中國『國人』的特殊嗜好。正如有網友所評論的,中國的古蹟,比如蘇州北寺塔,有好多老外刻字,還有繁體字。歐洲的古蹟上也不乏塗鴉愛好者的『傑作』。 綜上所述,給『旅遊塗鴉』一個『留言文化』的出口,就不是一種胡言亂語和異想天開。『塗鴉』如何才能成為『文化』?聽上去很難,說起來好像也未必不可行。既然現今的旅遊業界,常常把導遊要務歸納為『吃、住、娛、游、購、玩』,那麼出於增添一些文化氣息,為啥不能再加上一個『塗』或者『寫』呢?可想而知的是,比起那些動輒需要大量花費的旅遊設施資本投入來,建一個『塗鴉角』及一面『塗鴉牆』的成本,應該是屬於『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議題吧。 引導遊客的『規範化塗鴉』,還不只是一個提供『留言文化』出口的問題。不難看到,近些年來,各個地方的風景名勝區,紛紛採取重金徵集『形象廣告語』的方法,以圖打響自身招牌,吸引更多遊客。思路稍作引申,旅遊景區『留言文化』的鼓勵與興起,不正是一項『得來全不費功夫』的針對之舉麼?可見,觀念變一變,『陋習』也是寶――不雅的『旅遊塗鴉』,也完全有可能成為獨特的『留言文化』。(司馬童) 來源: 中國藝術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