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廟 新年將至,在這個辭舊迎新的時間點,讓我們來關注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文廟,或者說孔廟,知名度最高的,莫過於山東曲阜的孔廟和北京的國子監,實際上,在我們身邊,文廟曾經是一座城市的標配建築,每個州、縣,都要建自己的文廟。文廟中,供奉着孔子和孔子的七十二弟子,每年仲春、仲秋的上丁日,還要舉行祭祀,到清朝的時候,還形成了一整套規矩嚴格的祭祀儀式。 你知道嗎?從古到今,四川也是人文薈萃,在四川,也曾經州有州廟,府有府廟,縣有縣廟,到清朝,都還有100多座文廟分布在各地。跨越千年,到本世紀初這些文廟有跡可尋的只有20多所,保存完好的更少。這些完好的孔廟建築,是那個時代的見證,承擔着家國倫理信仰與歷代形成的仁愛信義價值觀,也是難得的人文遺產。今天,讓我們跨越千年,去觸摸那些已經存在千年的文廟,或許,能讓我們感受那個時代的脈動,了解這片土地上先祖們的情感和執着。 跨越千年的四川文廟 要說孔廟,就不得不講講孔廟的歷史演變。孔子生於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之際。孔子一生以恢復周禮為己任,他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創立儒學,有弟子三千。孔子死後,建立孔廟祭祀孔子的歷史傳承了兩千五百多年,魯哀公建立第一所祭祀孔子的專廟,到清朝按行政建制建省府州縣文廟。這兩千五百多年間,孔子與儒學成為中華各族最廣泛而深刻的文化認同、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之象徵。 魯哀公建第一所祭孔專廟 西南民族大學教授祁和暉說: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包括魯哀公在內的私塾弟子和私淑弟子們非常傷心,他們將孔子葬在魯城北的泗水畔,自願為其守墓。孔子逝世後第二年,魯哀公把魯國陬邑的孔子生前居所立廟三間,陳列孔子生前日常所用的生活用品,比如琴、冠,車等等,作為後人祭祀孔子的場所歲時奉祀,這也是第一所祭孔的專廟。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這樣寫道: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祠孔子冢,而諸儒亦講禮鄉飲大射於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頃。故所居堂弟子內,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至於漢二百年不絕。而當司馬遷到了魯地一看,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 漢高祖把祭孔變成天子行為 如果說這個時候的祭孔,還屬於家族內部紀念祖先的範疇,那麼漢朝初年,一個皇帝的舉動開啟了帝王祭孔的先河,這個人,就是漢高祖劉邦。祁和暉介紹,根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95年,劉邦在12月的時候從淮南回來,經過魯地時,準備了太牢祭祀孔子。司馬遷說諸侯卿相至,常先謁然後從政。 學者董喜寧在【中國孔廟祭祀研究】一書中提到,東漢時期,光武帝、漢明帝、漢章帝和漢安帝都有到或者派人到魯地祭孔的行為。光武帝是途經魯地的時候派大司空祭孔;漢明帝、漢章帝和漢安帝東巡經過魯地時,盛祭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其中,漢明帝還提倡,祭孔不必專程去曲阜,在各地學校進行就可以。 唐太宗後各地學校建廟祭孔 祁和暉介紹,說到漢,就要提到的另一個常和漢並談的強盛朝代唐。在唐代,尊孔的勢頭有增無減。唐太宗在貞觀元年(627年)下了一道詔書,詔書中說:天下學皆各立周孔廟,周指周公,孔指孔子。不久以後,又接受房玄齡的建議,不祭周公,專門祭孔子,祁和暉說,唐太宗追認孔子為先聖,顏回以先師配享。 唐以後的五代十國時期,後周太祖郭威不僅專程前往曲阜闕里祭祀孔子,且一改前代視孔聖為臣下的理念,下詔稱孔子為文宣王,百代帝王師也。從此,孔子是先聖先師,帝王祭孔需要以弟子禮拜祭。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後周太祖郭威不僅專程前往曲阜闕里祭祀孔子,且一改前代視孔聖為臣下的理念,下詔稱孔子為文宣王,百代帝王師也。祁和暉介紹,從此孔子是先聖先師,帝王祭孔須以弟子禮拜祭。 明清時期形成尊孔祀孔禮儀 到了元明清三朝,祭孔又有推進,元世祖忽必烈於元大德十年(1307年)在大都建了聖廟作為皇帝祭孔的專廟,還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這時候天下孔廟的供給,有國庫定員定額專門管。在祭孔的禮儀上,元朝政府允許天下各路,省、府、州、縣設立之官辦學校用漢代禮儀釋奠祭祀孔子。朱元璋開創明朝後,開始推廣地方學校的祭孔,並且規範了各地省、府、州、縣各級行政區劃的孔廟建築規則。祁和暉強調:明朝還規定,除了曲阜孔子家廟可以塑孔子像,其餘孔廟,包括北京的國學孔廟,一律用木祖牌位代表。影響後世的廟學結合方式也是在這一時期正式形成的,北京及天下孔廟皆採用廟學結合方式,或前廟後學,或右廟左學。 祁和暉說,到了清朝尊孔祀孔進一步得到提升。順治皇帝親至北京太學行釋奠禮祭祀孔子;孔子被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各地文廟對孔子的稱謂,正式定稱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孔廟,也被統一稱為文廟。康熙帝還親自撰祀禮碑文,供天下文廟翻刻學習。 孔廟之內:既是學校又是祭祀場所 其實在漢明帝提倡各地學校祭孔之前,祭孔更多是一種政治行為,推廣在各地學校都可以進行祭孔以後,學校的教學功能和祭祀孔子的教化功能逐漸結合。孔廟不僅在建築上廟學合一,既有學生學習的場所,又有祭祀孔子的建築,也在功能上多了教化的意義,這種意義也融合在了孔廟的建築形制裡面。 西南民族大學教授祁和暉強調,對於孔廟來說,有意義的不僅是建築本身,而是其背後的歷史文化底蘊,因為孔廟還具有仁愛教化的功能,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仁愛教化的意義比建築本身更為重要。 官學和孔廟同處而立 說起地方學校,就不能不提成都。巴蜀文化專家袁庭棟介紹,西漢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重視教育,辦了中國第一所地方官學,文翁石室。漢武帝時,才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到了東漢獻帝興平年間,重修文翁石室講堂時,建了一座祭祀周公的禮堂,這就是最早的周公禮殿。德陽市文聯主席范小平在【中國孔廟】一書中提出,唐代的時候學校改祭孔子,周公禮殿改為大成殿。 到了北魏孝文帝,太和初年下詔,郡縣各立學祀孔子,並與周公並享,顯示出廟學合一的傾向。到了北齊至隋的這一段時期,祭孔變成了學校教育的一部分。學生不僅在學校學習知識,還要受孝悌、倫理、道德的教化意義。【隋書梁彥光傳】中有一個故事,充分顯示了孔廟宣傳儒家仁愛思想的作用作用: 隋朝的時候,滏陽有個叫焦通的人,性酗酒,事親禮闕,為從弟所訟。相州刺史梁彥光就把焦通帶到了州學,令觀於孔子廟。當時孔子廟裡面有一幅關於韓伯瑜的畫,畫上,韓伯瑜因母親打他不痛,為母親力氣衰弱而悲哀,對着母親哭泣。焦通見後,又悲傷又慚愧,終於悔悟。 范小平的研究表明,到了唐代,唐高祖時期設立國子監,周公、孔子廟各一,孔廟與國學合一,廟學格局正式形成。開元年間,各地州學因廟設學或者因學設廟,二者關係更為緊密。到了宋代,廟學並重則是當時孔廟的特點。 明清以後,廟學合一,關於孔廟的建築形制、祭祀儀式等等要求也日漸清晰和嚴格。每年仲春、仲秋的丁日舉行祭孔大禮,也是官方重視並參與的、孔廟的重大事宜。 泮池宮牆皆有講究 范小平曾考證,建於宋代的文廟裡,後世文廟中的特色建築構件:泮池、泮橋已經出現。明清時期,孔廟則形成了自己的建築群落。學者彭蓉在【中國孔廟建築與環境】一書中說,中軸線上,坐北朝南依次有萬仞宮牆、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崇聖祠等主要框架,還有兩廡分列東西兩側,看這些建築是否完備,也是確定孔廟建築是否完整的主要標誌。 而孔廟的建築開間、屋頂形式、斗拱踩數、屋瓦的顏色質地無一不受禮制的規範和約束。萬仞宮牆,是地方孔廟最南端的外圍牆,名字來源於【論語子張】: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氣門者或寡矣,是子貢藉助牆的高度比喻孔子的學問之深厚。 泮池則是學宮的標誌,西南民族大學教授祁和暉介紹,西周時,稱天子所辦大學為辟雍,四周環水。諸侯一級的學校只能南面環水,稱泮池,泮池上有泮橋,後世科舉取士,只有中舉之人,才有資格踏上泮橋。明清時期,州縣考試的新進生員,需要入學宮拜謁孔子,叫做入泮或游泮。 孔廟的欞星門最早記載於宋代,在郊壇設靈星門。傳說欞星是天上的文星,欞星門意指孔子是天上文星下凡。大成門原指儀門,因大成殿而得名。大成殿的名字出自【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 祁和暉認為,孔廟不僅僅是紀念孔子的建築,更是一種中國人對自己傳統文化和民族身份的認同,辛亥革命後的戰爭紛爭年代,中原地區不少孔廟毀於戰火,有意思的是,當時中國沿邊沿海,文化危機感深重的地區保留文廟反而較多,尤其台灣,在日據時期禮廟、書院、學宮到處都有。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孔廟更多是一種象徵意義和符號。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