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有三種,依次是寫實畫、象徵畫、抽象畫。中國是寫實畫的天下。直到明末畫家陳洪綬(1598-1652),號老蓮,後世尊稱為老蓮子,以不屑描摹寫實,只憑心意造像的變形畫法現身畫壇。陳洪綬變形畫法突破了按照實物比例大小造象的限制,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如漢末的諸葛亮會晤晉代的陶淵明(【出處圖】),突破了情理的限制,如龍王拜見佛祖釋迦牟尼(【龍王禮佛圖】)。總之,他只做到改變造像的形貌,而未做到改變造像的精神,所以他的畫還是寫實畫。 齊白石【五蝠行雲圖】的題識特別標明五蝠行雲擬老蓮子筆法。這常被誤解為仿效陳洪綬的用筆之法。殊不知,筆法在此訓為畫法,指陳老蓮的變形畫法。只有依循陳洪綬只憑心意造像的畫法,才能更上層樓,做到把蝙蝠畫成龍,而行雲布雨。
齊白石【五蝠行雲圖】 實際上,齊白石是以【五蝠行雲圖】革新變形畫法,既改變造像的形貌,把蝙蝠畫成龍的式樣展翅飛翔,醜陋的黑色畫成吉祥的紅色,又改變造像的精神,把蝙蝠畫成龍的氣派龍的威風,有龍行雲布雨的本領。他所繪製的亦蝠亦龍的形象,獲得空前的成功,從此在中國美術史上樹立了一個新畫種象徵畫:蝙蝠簡稱蝠,諧音福,五蝠象徵五福,妻、財、子、壽、祿,人間的全部幸福,五蝠布雨是布福雨,表現了齊白石志在造福人間的偉大情操。【五蝠行雲圖】是按照畫者的心意改變實物的形貌和精神,賦予造像以史無前例的新造型和新意義的象徵畫。 【五蝠行雲圖】問世以前,瓷畫早就有【百蝠圖】之作,以蝠諧音福,百蝠象徵百福。那是諧音喻意畫,跟【馬上封侯】、【喜上眉梢】、【耄耋圖】一樣。以蝠諧音福的構思,雖非齊白石首創,但是,若無畫蝠為龍這石破天驚的藝術創想,【百蝠圖】的蝠斷不會飛布福雨,陳洪綬的變形畫法更不會引導出一個新的畫種,齊白石超常的靈感才是點石成金的仙杖。 有三個理由證明【五蝠行雲圖】(設色紙本12645.5cm)是齊白石平生所作獨一無二的象徵畫: 1.齊白石在題識上的自述仿效陳洪綬的變形畫法,其實是革新變形畫法。這畫與題識兩不相副的獨特題識,根據常識,沒有理由在齊白石的畫作中重複出現; 2.題款齊璜二字顯示【五蝠行雲圖】約作於1923年,齊白石衰年變法的初期,而那題識無異於自報家門,其變法肇始於陳洪綬的引領; 3.畫蝠為龍的天才想象和造福人間的豪情壯志構出無與倫比的崇高意境。
凡高的代表作【麥田過萬鴉】(Wheatfield with Crows)(資料圖) 【五蝠行雲圖】與西方繪畫巔峰後期印象派大師凡高(Van Gogh,1853-1890)的代表作【麥田過萬鴉】(Wheatfield with Crows)的畫法不謀而合,異曲同工。【五蝠行雲圖】以蝙蝠象徵福神,行雲布福於人間;【麥田過萬鴉】以烏鴉象徵邪靈,行雲布難於麥田,麥田照樣布福於人間,兩位大師殊途同歸,允稱雙璧。 【五蝠行雲圖】率先實現了齊白石一貫追求的藝術理想,以不是形似勝似形似的筆法畫理想美和天然美。它與齊白石藝術理想的代表作贈給董其武將軍的【六蝦圖】(此圖2011年9月17日【新民晚報】美國版曾刊惲甫銘先生問專門介紹),兩峰對峙,各盡其妙。 塘里無魚蝦自奇,也從葉底戲東西。寫生我懶求形似,不厭聲明到老低。齊白石這首題畫詩婉轉道破他的藝術理想是把不入流、不起眼的小東西畫成上得廟堂歌管的大名目。塘里無魚蝦自奇,也從葉底戲東西二句暗將蝦與漢樂府名篇【江南】中的魚比並: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原來,齊白石不僅要畫蝦如魚戲蓮葉般優美的詩意,還要畫出至上至美的蝦,比詩中魚戲蓮葉的意境更奇妙。
齊白石【六蝦圖】(資料圖) 那究竟是什麼樣奇妙的意境?他的另一首題畫詩說:苦把流光換畫禪,工夫深處漸天然。等閒我被魚蝦誤,負卻龍飛五百年!所謂畫禪,是使畫中蝦戲的意境蘊含深邃的哲意,畫境要像天然景致一般栩栩如生。為了實現工夫深處漸天然的藝術理想,苦把流光換畫禪,以致不惜付出此生虛度的代價。 【五蝠行雲圖】的題識顯示它約作於1923年,齊白石60歲;【六蝦圖】的題識其武先生清屬戊子八十八歲白石顯示它創作於1948年,齊白石88歲。【五蝠行雲圖】標明擬老蓮子筆法;【六蝦圖】雖未標明,但實際是依照陳洪綬的變形畫法。又黑又丑的蝙蝠在【五蝠行雲圖】中變成了各具法相的神龍;又細又弱的蝦在【六蝦圖】中變成了戲水龍宮的仙姝。美得更加無法形容的是,【五蝠行雲圖】風雲助降福雨的動態布局;【六蝦圖】畫蝦戲葉底,卻不畫蓮葉,以滿紙留白表示水,靜映仿佛在王母駕前獻舞的萼綠華、董雙成。齊白石把蝙蝠畫成呼風喚雨造福人間的聖者,把蝦換成風姿綽約笑傲江湖的驕子,無非寄託他希冀小老百姓過上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以【五蝠行雲圖】對照【六蝦圖】看到,齊白石的衰年變法(57歲至67歲)發軔於擬老蓮筆法,而他堅守自家壁壘,並未走上現代主義,工夫下在不斷改進蝦的造型上,別創齊白石變形畫法,享譽中外,名垂青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