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認爲施恩者和受恩者之間很難有真正平等的友誼,譬如清初兩位大詞人納蘭性德和顧貞觀之間。 納蘭性德和顧貞觀之間的交情因爲顧貞觀的兩首【金縷曲】而被世人所熟知。這兩首詞不長,姑且抄錄如下: 其一: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誰慰藉?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雲手!冰與雪,周旋久。 淚痕莫滴牛衣透。數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夠?比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只絕塞、苦寒難受。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置此札,君懷袖。 其二: 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宿昔齊名非忝竊,試看杜陵消瘦。曾不減,夜郎僝僽。薄命長辭知己別,問人生到此淒涼否?千萬恨,爲君剖。 兄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時,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詞賦從今須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願得,河清人壽。歸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後。言不盡,觀頓首。 這兩首詞敘述他和多年的老友、另一位江南大才子吳兆騫的友情和對身處流放地的好友不能施以援手的內疚感。
納蘭性德 顧貞觀生於1637年,吳兆騫生於1631年,詞中所謂兄生辛未我丁丑,兩人都生在崇禎上吊、滿清入關之前。儘管江山鼎革時他倆年歲尚小,但他們的人生經歷決定其多多少少有些遺民心態。顧貞觀是無錫人,乃明末東林黨領袖顧憲成的曾孫。吳兆騫生於蘇州府吳江縣一個官宦之家,叔祖爲明末抗清將領吳易。吳兆騫年少時即才華出眾,好學不倦,九歲作【膽賦】,十歲寫【京都賦】,見者驚異。在顧、吳的青少年時期,滿清剛剛入主中原,經過慘烈的殺戮才平定江南。明末文人結社之風依然延續下來,史載順治十年(1653),江浙文人集社數次大會於虎丘、鴛湖,吳兆騫與吳偉業等前輩唱和,聲名大振,被視爲新一代的江南文人代表。然而年少成名的他有些恃才傲物。 吳兆騫的人生厄運是從捲入順治十四年江南鄉試案開始的,這科鄉試吳兆騫被錄取爲舉人。可發榜不久,有落第的士子告發這科考試主考官受賄,諫官也上奏皇帝。順治帝大怒,派出高官組成專案組審理此案,查實舞弊情節嚴重。處理結果是主考官方猷、錢開宗及十八位考官全部處死。而吳兆騫被仇家誣陷也是賄賂中舉者之一。 這類皇帝交辦的欽案,辦案者一定是抱著寧枉勿縱的心態,蔓延唯恐不及。於是吳兆騫和其他一些舉人被當成犯人押送到北京中南海里的瀛台複試。複試時衛士拿著刀槍虎視眈眈站在兩旁監視,吳兆騫哪見過這陣勢,戰慄不已竟然試卷沒做完。也有史料稱孤傲的吳兆騫認爲受到侮辱,說我怎麼可能爲一舉人而行賄,乾脆交了張白卷以示抗議。反正他被認定舞弊,舉人功名被取消,杖責四十板,家產籍沒,和妻子一起流徙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 我們今天看電視或聽評書,以清代爲背景的經常有流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爲奴之說,東北的寧古塔和西北伊犁是清朝流配人犯最著名的這兩個地方。 順治帝以如此嚴酷的方式處置科場案,當然有矯正科舉風氣、取悅於天下士子的考慮,但也有藉此整肅漢族士林特別是江南文人群體的小算盤。借科舉案不斷牽連,是一種政治正確的做法,讓人無話可說。很不幸,有些傲氣的吳兆騫成了靶子,遭遇了三百年後丁玲、聶紺弩等知識分子流放到北大荒一樣的命運。江南鄉試案處理完畢後,形成了極大的寒蟬效應,原來還有一些對征服者不太服氣的讀書人老老實實了,更不敢以詩文結社,動輒議論朝政了。可以說,吳兆騫被流放,實際上是替整個江南士人群體受難。 皇帝定調的案子,沒誰敢翻,儘管經過了雍正一朝到了康熙年間,依然是鐵案。吳兆騫被流放塞外時才二十九歲,一晃就呆了二十餘年,他不斷地寫信向昔日的老友求援,可已經被整怕了的漢族士大夫誰敢出頭爲他求情?包括他早年認識的江南同鄉、在康熙朝已飛黃騰達的徐幹學、徐元文兄弟。作爲漢族高官,徐幹學兄弟在這樣的案子面前反而要避嫌疑,以示對朝廷的忠誠。 顧貞觀一直把老友的遭遇掛在心上。康熙十五年(1676),經徐元文推薦,顧貞觀入內閣大學士、深得皇帝信任的明珠家做家庭教師,因此認識了明珠的兒子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字容若,少年聰慧,他的文學成就今天的人很熟悉,不用贅述。可他和顧貞觀相識時,只是一個二十二歲的青年人,顧貞觀年長他十八歲,成名已久。 滿清是靠武力取得天下的,入關後,滿族青年在漢族士人眼裡還是沒文化。納蘭性德算是爲滿族青年掙得文名的第一人。但他在文壇的地位,在當時還是要靠漢族文人團體承認,其中缺不了代表人物的抬轎子。應當說,他與顧貞觀、嚴繩孫、朱彝尊、陳維崧、姜宸英等江南文人的交往,有利於其文學成就被當時的文壇了解並承認。
因爲與納蘭性德的這些關係,顧貞觀開始展開營救吳兆騫的行動。據說他把那兩首【金縷曲】給容若看了後,納蘭容若大爲震撼,承諾施以援手。比起徐幹學這類漢族高官,作爲滿族名門之後、權臣之子、皇帝的一等侍衛,納蘭無疑算得上趙家人,他的忠誠不需要懷疑。他出面斡旋當然很合適,但也不是沒風險的,要利用父親的權勢來救這樣一個欽犯,難免不被父親的政敵攻訐。但顧貞觀屈膝懇求納蘭性德也就是說一代大文豪向小自己十八歲的晚輩下跪,這要忍受多大的屈辱。爲了報效納蘭性德,顧貞觀還爲其編訂了詞集【飲水詞】。這可以說是報答知遇之恩,但也不無討好納蘭性德的意思。 康熙二十年,經納蘭容若、徐幹學、顧貞觀等諸多友人營救,集資兩千兩銀子,吳兆騫以認修內務府工程名義贖罪放還。可見有滿族親貴出頭,徐幹學還是願意籌錢搭救老朋友,但久經宦海的人,他當然要考慮利弊,不敢出頭是可以理解的。 顧貞觀爲救吳兆騫向納蘭性德屈膝,可以看作舊時代過來的漢族文人群體,心理上已經拜服了新貴。下跪者與被跪者之間,有平等之友誼嗎?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