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2015年度中國十大學術熱點 新文化運動百年反思等入選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6-3-4 21:50| 發佈者: 休竹客| 查看: 1994|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12日,2015年度中國十大學術熱點發佈會暨2016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展望論壇在北京召開。會議由光明日報理論部、學術月刊編輯部和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共同主辦,發佈了2015年度中國十大學術熱點和10個提名熱點。20 ...

12日,2015年度中國十大學術熱點發佈會暨2016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展望論壇在北京召開。會議由光明日報理論部、學術月刊編輯部和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共同主辦,發佈了2015年度中國十大學術熱點和10個提名熱點。

2015年度中國十大學術熱點有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研究全球治理與中國外交網絡空間法治建設研究新文化運動百年反思東方主戰場: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與作用一帶一路:共建開放包容的利益共同體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發展與教育變革媒體融合與新聞傳播業變革中國人口政策調整及其社會影響大氣環境治理與低碳發展。10個提名熱點是:公益訴訟制度的建立與運行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唯物史觀視域中的歷史虛無主義空間問題的哲學闡釋中國製造2025與產業轉型升級供給側改革與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新動力土地確權與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國經濟新引擎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建設研究轉型中的社會組織改革。

中國十大學術熱點評選自2003年以來已連續舉辦13屆,逐步發展成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品牌活動,對於促進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構建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發揮了重要的學術積累和引領作用。

來自教育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等單位的領導、學者和媒體代表共100餘人參加了發佈會。

資料圖

熱點1.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研究

入選理由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施政綱領,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最新的重大理論和實踐成果。2015年學界針對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集中探討了以下幾個問題:⒈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提出。梳理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形成和確立的歷史脈絡;分析了提出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歷史背景和現實依據。⒉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歷史地位、指導意義。論證了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⒊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科學內涵。解讀每一個全面的內涵和意義;從多個維度研究各個全面之間的辯證關係;分析四個全面體現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指出其中蘊含的理論精髓,如:執政為民思想、求真務實態度、民生導向和大局意識、統籌協調思維等。⒋研究如何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思考如何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指出了一些根本問題、戰略重點和實踐難點。⒌四個全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關係研究。探討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如何深化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與三步走戰略、五位一體總佈局的關係,與習近平同志一系列治國理政新思想、新論斷、新理念之間的關係等。

專家點評 我們可以從3個方面把握四個全面成為年度學術熱點的根據:一是要從整體上全面準確深入把握四個全面,最好從哲學思維入手。運用歷史思維和系統思維,把握其提出、形成以及意義;運用戰略思維,把握其內涵和實質;運用辯證思維,把握其內部的重大關係;運用創新思維,把握其創新發展。二是全面準確理解四個全面需要一種分析框架,即要將四個全面置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框架中把握。三是要從主要矛盾、問題意識角度來思考四個全面,把協調推進四個全面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改革發展的工作重點。

熱點2.全球治理與中國外交

入選理由 隨着參與全球治理的深度和廣度逐步加深,中國為解決全球性問題提供了越來越多有價值的資源和理念。2015年,中國學術界聚焦新問題,提出新理念,使得全球治理在研究對象、學科領域等層面都得到拓展,尤其是圍繞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論和實踐,對中國在推動建立國際治理新秩序方面的努力與貢獻做了比較完整的概括和總結。⒈學術研究聚焦於當前全球治理出現的重大挑戰。針對國際社會面臨的全球治理困境,學者們重點關注了網絡安全、氣候變化、難民問題、反恐問題等。⒉中國參與全球治理實踐的理論研究。研究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及其蘊含的中國特色全球治理理念;研究一帶一路、亞投行等中國主導的國際多邊合作機制,探討中國以及廣大發展中國家如何通過積極參與全球事務推動塑造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新秩序;全球治理視域下中國自身發展問題等。⒊對原有全球治理理論進行反思。包括:二戰後建立起來的國際關係體系的合理性;主權國家主導的世界政治秩序與全球治理的關係;全球利益與國家利益的關係;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的關係;新興經濟體發展與全球治理體系的調整轉型;地區政治、國內政治對全球性問題的影響等。⒋中國特色的全球治理理論構建。重點在於發掘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積極處世之道和治理理念的共鳴點,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全球治理價值觀和世界秩序觀。

專家點評 2015年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推進之年,也是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治理的一年。外交理論研究要為當代中國外交實踐服務,學術理論要隨着實踐的發展而發展,更多體現資政功能。當前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主要聚焦於全球治理的內涵、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方式以及中國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角色定位等問題。但中國發展的勢頭非常快,外交實踐更是十分豐富,相關理論研究仍然落後於實際需要,至少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拓展:中國外交理論的創新;明晰當前所指的全球治理主要是全球經濟治理;中國與全球治理體系的關係問題等等。

熱點3.網絡空間法治建設研究

入選理由 網絡強國戰略、大數據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提出和實施,要求法治發揮引領與規範作用,進而使得網絡空間法治化成為重要議題。2015年,該領域的討論突破了原有關注較多的網絡知識產權、個人私隱和信息保護等,將更廣的視角投向以下方面:⒈在網絡犯罪領域方面,相關研究擴展到網絡犯罪的演進、罪名體系的立法完善與發展、網絡犯罪的認定與防控、管轄權等角度。具體而言,較多討論了網絡誹謗的處罰範圍及其相關司法解釋、打擊利用互聯網傳播恐怖活動相關非法信息等網絡恐怖活動、懲治與預防P2P網絡借貸等網絡金融犯罪、網絡虛擬財產的界定與刑法保護、網絡詐騙的分類剖析及打擊防範機制等。⒉在互聯網金融方面,較多關注金融行業、金融市場、金融理財、股權眾籌模式的監管、消費者權益的保護、風險防控等。⒊在網絡安全方面,隨着網絡安全法草案徵求意見的結束,相關討論更多地集中在草案的解讀、價值追求及其與現行法的關係等角度。具體而言,較多討論了草案與現行相關法律的關係分析、中國網絡安全形勢及對策研究、網絡安全管理法律體系的構建、網絡安全審查制度、國家網絡安全戰略等。⒋在研究方法方面,着眼於大數據作為研究方法、執法形式的應用及其科學性的討論等,涉及法學研究應如何回應無處不在的大數據及其影響,大數據背景下公安、交通、偵查、反腐、監獄、審判等相關領域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等。

專家點評 2015年,中央提出了網絡強國戰略,在國際上高舉網絡主權大旗,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成為簡政放權、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網絡安全法草案成為海內外關注的重要問題。在此背景下,網絡信息法研究出現了一個小高潮,研究成果大量湧現,在互聯網金融、網絡主權、網絡犯罪、網絡知識產權、新業態與政府規制的關係等方面對各種現實問題的回應明顯增強。但也要看到,在傳統部門法學劃分之下成長起來的研究者,知識寬度、研究方法等都還不夠,一些研究成果停留在比較初級的階段。接下來,法學研究需引入多元研究方法,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知識,實現研究轉型。

熱點4.新文化運動百年反思

入選理由 新文化運動是近代中國思想文化變革中承上啟下的關鍵歷史節點,有着複雜的層面和巨大的意義。百年之後,對新文化運動進行再認識、再評估,意義非凡。2015年,學界針對新文化運動的討論,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⒈文化層面。學者們探討了新文化運動與中國文化的未來走向,闡述了傳統文化在當代中國如何定位、發揚,深化了對文化現代化、中西文明的衝突與融合、中國文化發展如何在多元性中保持主體性等問題的認識,尤其是關於新文化何以在中國未能成為主流文化方面,有了突破性進展。⒉以對【新青年】雜誌的研究為中心,深入探討啟蒙主義倫理自覺,反思【新青年】早期論述中的文化與國家概念;開創性地從儒學現代化的角度研究新青年派與學衡派的論戰;批評理論的非中國化、文學譯介對西方的移植、語言的歐化、文化思想的西方化等。⒊社會層面。學者們從教育、科學、人性解放等方面對新文化運動所帶來的社會變革進行了論述。研究了新文化運動倡導的西方自由觀、社會倫理觀、婚姻觀對中國傳統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對新文化運動的啟蒙做了縱深的研究,問題涉及重新理解啟蒙、啟蒙與革命等問題。

專家點評 值此新文化運動百年,學界舉辦了許多研討會,許多文章從不同角度對相關史實作了新的厘定。這其中,新文化運動的意義及其對於當代中國的影響,幾乎成為所有會議和論文的焦點。有些問題一時難以達成共識,更多問題不僅關乎史實還原,還更依賴意義的開顯。譬如,對新文化運動的性質,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的關係,新文化運動所學西方具體是哪個國家和哪個時段,新文化運動中保守、激進與自由派的評價等等,都有待作進一步的研究;對運動的實際收穫,類似新科學的成就歷來為人公認,新文學的成就也較顯見,但新民主與新道德建設仍須作出恰如其分的論定。

熱點5.東方主戰場: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與作用

入選理由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本年度,學者們以開放的視野、面對未來的心態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中國戰場展開了深入細緻的研究,湧現出許多富有創新見解的學術成果。⒈釐清了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關係。說明了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率先獨立開闢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並積極倡導和推動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中國各民族緊密團結,一致對敵,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⒉客觀闡明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究了人民戰爭的有效運作、抗日根據地的經濟文化建設、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指導作用,重申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⒊全面解讀國民黨正面戰場。研究重點從宏觀概述國民黨正面戰場的總體貢獻轉向關注具體戰役、國統區及淪陷區的政治社會生態等微觀實證研究。⒋深刻揭露日本戰爭暴行及其遺留問題。學者們利用多國多種文字的原始文獻,真實再現了日軍在中國的戰爭暴行,對日本國內右翼勢力否認侵略戰爭的性質、否認戰爭罪行的詭辯進行了有力駁斥。

專家點評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率先開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積極推動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但長期以來,由於受歐洲中心論等因素的影響,中國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與作用未能得到國際社會應有的尊重與承認。在今年召開的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上,許多國際學者高度評價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與作用,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歷史是一面鏡子,揭示過去,也昭示未來。隨着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戰場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一定會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獲得有益啟迪。

熱點6.一帶一路:共建開放包容的利益共同體

入選理由 2015年,學界針對一帶一路展開熱烈探討,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一帶一路建設對中國和沿線(路)國家或地區的戰略意義,共建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和原則,一帶一路戰略框架、思路和目標,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合作重點、合作機制,中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所面臨的機遇、風險與挑戰等。一帶一路沿線各國資源稟賦和發展水平各異,經濟互補性較強,彼此合作潛力和空間很大,但各國在政治體制、歷史、文化、宗教等方面亦有較大差異,因此共建一帶一路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中國積極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紐帶,以互聯互通為抓手,從政治、經濟、安全和社會人文等不同角度對內、外部風險進行分類評估、規避,將自身發展戰略與區域合作有效對接,將中國夢與亞洲夢、歐洲夢連通,加強雙邊合作,開展多層次、多渠道溝通磋商,推動雙邊關係全面發展。強化多邊合作機製作用,發揮上海合作組織、亞太經合組織、亞歐會議、亞洲合作對話、亞信會議等現有多邊合作機製作用,相關國家加強溝通,使更多國家和地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讓沿線各國人民共享一帶一路的共建成果。

專家點評 一帶一路既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戰略,也是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融入並引領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舉措。這項工程的建設和實施必將給沿線(路)國家或地區帶來經濟社會發展和繁榮,必將大力促進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發展,必將造福全人類。正是由於一帶一路戰略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一經發佈,旋即獲得世界各國的積極響應和沿線(路)國家或地區的積極支持,成為中國和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或地區的21世紀的發展願景,也成為國內外學術界討論和研究的熱點。

熱點7.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發展與教育變革

入選理由 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提出,推動了信息技術與教育領域的融合發展。2015年,學者們在國家政策的宏觀指導下,從學術角度進行了深入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⒈追蹤國際最新進展,運用多學科視角,探討以流動互聯網、雲計算、智能終端、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在教育領域的創新應用,探索互聯網概念與學校教育的深度融合,為各教育階段的學習、課程、教學、考試、決策管理、評價體系、人才培養模式等帶來革命性變化。⒉深度反思以慕課(MOOC,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微課為代表的網絡教育資源浪潮,澄清其中的混亂概念和各種誤解,探究潮流背後的深層次動力,正視當前存在的資源碎片化、利用率低、分佈不均等現實問題,提出MOOC+翻轉課堂、SPOC(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等優化的模式和資源。⒊理性認識大數據對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影響,在肯定大數據為教學管理和實證研究等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理性地看到其在價值密度與技術難度、數據廣度與信息安全度方面的局限性,強調利用高質量的大數據信息,化解不良數據的風險,為教育研究服務,而不是陷入對大數據的盲目追求或者全然牴觸。⒋在互聯網+教育模式被大多數人推崇和追捧的局面下,部分研究者存有爭議,認為應理性看待這種狂熱,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是有限度的,傳統教育模式仍有其存在的基礎和價值。

專家點評 互聯網正在深刻改變着世界,改變着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對教育變革產生了深刻影響。2015年,我國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對慕課、翻轉課堂、創客教育、智慧教育、無縫學習等研究較多,這對我們的教育觀念與教育實踐不無裨益。也要看到,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和作用還有很多爭議,著名的喬布斯之問針對的即是這個方面。未來,我們要認真研究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既不無限擴大教育技術的作用,持技術干涉的觀念;也不能認為信息技術可有可無,持技術無用論的觀念。而應着力研究如何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發展,創新教育教學方式與人才培養模式。

熱點8.媒體融合與新聞傳播業變革

入選理由 2015年,媒體融合突破了學理闡述和行業探索的藩籬,上升成為涉及國家整體戰略的熱詞,與此相關的研究主要圍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⒈新聞傳播基礎理論的梳理、調適與突破式創新。媒體融合促生了新的傳播體系,顛覆了傳統媒體時代的許多規律、規則。圍繞新傳播格局下的傳受關係變革、多元化傳播主體、基於關係的開放性網絡、倡導雙向對話等特點,對傳統以大眾傳播為基礎的新聞傳播理論進行反思,主要表現在對框架理論、沉默螺旋假說、新聞專業主義等的重新思考,重視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的回歸和影響,借鑑對話理論、交往行為理論、劇場表演理論等理論資源,探索新格局下的傳播規律。⒉對國家整體傳播戰略佈局及頂層設計的分析和研判。聚焦中央的媒體融合政策,對新形勢下的政治溝通、傳統媒體的話語權重塑、新型主流媒體建設、網絡治理等展開探討。⒊媒體機構的功能角色轉型及信息生產與傳播變革。針對不同媒體機構的融合轉型探索,學界對角色定位、組織架構、運作機制、用戶平台、內容產品、商業模式等戰略層面的問題進行了回應和研討;在信息傳播理念上,圍繞敘事模式、話語表達、價值感召、文本意義建構及其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等方面的研究也具有預見性的價值。⒋媒體融合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的創新。主要圍繞跨媒體人才培養,社會化媒體傳播能力、媒體產品的設計和運營能力訓練,跨學科培養體系、新媒體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建設,產學合作拓展,價值觀堅守等展開論述。

專家點評 媒體融合一方面引發了新聞傳播業的變革,另一方面改變了既有的社會生態與社會關係,使整個社會的傳播狀態發生了巨大變化。當前研究的不足體現在,主要從媒介生產自身邏輯的角度來理解媒介融合,關注的是媒介內部空間所關涉的一整套相互關係及其整合,側重融合而忽略媒介。如果換一個視角,將媒介融合的討論重點放在媒介而不是融合,就會發現,媒介與技術融合帶來的一個結構性的變化,就是原來互相分割的社會交往語境和形態(比如私人與公共)模糊乃至坍塌,媒介產業的霸權地位已經不在,而另外一種形式的融合社會融合悄然崛起。這將大大拓展現有媒介融合的研究視域,重塑傳播觀念和範式。

熱點9.中國人口政策調整及其社會影響

入選理由 人口政策調整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十八屆五中全會作出了啟動全面二孩的生育政策的決定,這標誌着中國人口政策進入了重要的轉折期。2015年,專家學者對此議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⒈圍繞人口政策調整本身。從理論的視角深刻闡述了當前實行生育政策調整的內涵及意義,指出目前需對中國人口問題進行重新反思,尤其要從人口理念的高度進行再建構;對人口政策調整與完善的具體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探討了相關人群目標定位、新增生育的測算方法、計生部門工作轉型以及相配套的立法程序和社會政策等;從歷史的向度詳述了我國生育政策的發展軌跡,指出當前實施生育政策調整是恰如其時的;與國外生育政策進行比較分析,提出當前中國進行生育政策調整的重要性與迫切性,並介紹了國外實施生育政策調整的經驗與教訓。⒉集中對人口政策調整後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進行了跨學科、多層次的探討。一方面從宏觀的視角,探討了在生育率長期走低、老齡化不斷加劇、城市化不斷上升、人口流動日漸頻繁等人口格局下,人口政策的調整對人口總體發展的影響,譬如人口的結構,人口老齡化,人口紅利等等;另一方面從微觀的層面,指出其對家庭結構與家庭倫理關係、男女比例等方面形成的衝擊,認為應引導家庭及其成員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和文化準備,及時適應變化,重新塑造新的家庭倫理和社會關係。

專家點評 重大人口生育政策的調整,不僅會直接影響到我國人口結構的發展和變化,也會影響到我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從社會的經濟生產、物質消費,到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從宏觀層面的勞動力資源、社會撫養比、老年社會保障,到微觀層面普通人的家庭生活、子女教育。因此,中國人口政策調整及其社會影響成為2015年中國學術熱點之一理所當然。相比單獨二孩政策,全面二孩政策涉及的人群規模更為廣大,帶來的社會影響也將更為深遠。探索這一政策調整帶來的人口結構變化,研究和分析這種變化對我國社會結構、社會心理、社會文化、社會生活方式等可能帶來的衝擊和影響,是我國學術界的責任和義務。

熱點10.大氣環境治理與低碳發展

入選理由 2015年,學者們關於大氣環境治理和低碳發展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⒈大氣環境社會治理模式研究與公共政策分析,包括大氣污染的社會經濟評價與大氣環境治理的費用效益分析,大氣環境保護的法律制度研究,大氣環境治理、排放總量控制、排放許可的公共政策設計與實施機制,區域大氣環境協同治理模式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⒉大氣環境治理的經濟政策研究與評價,包括環境保護稅、排污收費制度、能源價格機制的設計與研究,大氣污染物排放權、二氧化碳排放權、節能權的市場交易體系研究。⒊低碳發展研究與實施戰略,包括中國低碳發展的模式與路徑,低碳發展的經濟學理論分析與方法研究,清潔與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與經濟學研究,氣候變化的適應性與公共治理模式,氣候變化的社會經濟影響評價,低碳城市建設發展,氣候變化與中國低碳經濟發展,低碳發展的社會經濟分析,低碳社會建設與低碳文化形態研究,低碳發展的產業政策與國家戰略。

專家點評 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啟動之年。中共中央關於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低碳發展是一種以能源高效清潔、生態環境優美、經濟健康發展、社會持續進步為特徵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低碳發展有利於兩型社會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治理大氣環境,實現低碳發展,成為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政治學、傳播學、法學等多個學科研究關注的重點,各個學科從不同視角研究中國大氣環境治理、低碳發展的理論意義和現實作用,推動了中國環境治理和低碳、綠色發展理論與實踐的深入發展。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