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賀在壯年去世,似乎是因病而逝。墓中出土一件漆器,為盤盞之類,見器底書寫五字,道出這漆器的用途,也為我們查考劉賀的身體狀態提供了信息。這五字是: 醫工五禁湯。 盤盞 好有意思的發現,有了這簡單的文字,這器物的用途也就明確了。這是說,盤盞是用於喝湯的,而且它固定盛一種五禁湯,這湯是醫工的處方。 醫工為劉賀開出了五禁湯,何為醫工,五禁湯又是什麼湯? 醫工,是古時對醫生的一個稱謂。【黃帝內經素問 疏五過論】中說,以醫者為工。漢代時設醫工長,主管宮廷醫藥。【百官志】說:王國官有禮樂長,主樂人;醫工長,主醫藥;皆比四百石。 醫工長之下還設有侍醫、太醫、尚方等醫官。至唐代有醫工與針工,在醫師、針師之下,而在醫生、針生之上。南宋傳今有【醫工論】,述正己正物之理,揚醫工醫師之德。王侯們有醫工伺候,這是一種待遇。 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一銅盆,口沿和底部有修補痕,口徑兩處、器壁一處刻有醫工 字樣,是王侯們擁有醫工的一個證明。海昏侯也應當有這樣的待遇,這次出土的帶有醫工 字樣的漆器也能證實這一點吧。 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銅盆 那這五禁湯,是一款什麼湯呢?醫工開的湯,應當是治病的藥湯,食亦療病,所以它也可以是一款吃食。以食當藥,那飲品食品都可以看作是藥,五禁湯又是什麼來頭呢? 先恐怕得明白什麼是五禁。傳統中醫指患氣病﹑血病﹑骨病﹑肉病﹑筋病者,應分別禁食辛﹑咸﹑苦﹑甘﹑酸五類食物,是謂五禁。五禁與五味理論有關,這個詞出現很早。五味即辛、酸、甘、苦、咸,中醫以為味不同,對人體作用便不同,如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澀,甘味能補能緩,苦味能瀉能燥,鹹味能軟堅潤下。 近代中醫學認為物味不同,與所含的化學成分有關,如辛味多含揮髮油,酸味多含有機酸,甘味多含糖類,味苦含生物鹼、甙類或苦味質等。 五味所入簡稱五入(見【素問 宣明五氣篇】),五味入胃,各有作用的臟腑,所謂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 於是在【黃帝內經】之【靈樞 五味】中,有了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 的說法。 在【素問 宣明五氣篇】明確定義成五禁,說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這五禁在【素問 宣明五氣篇】也有強調: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 這樣看來,所謂五禁湯,莫非是五味皆禁的湯藥麼?如是,這劉賀病得真是不輕,五體均有疾患,五味均不得入,這是甚麼滋味的生活?沒準就是清水燉青菜,或者裏面還游過幾條地龍。中醫認為地龍有通經活絡之功,作用於痹證及半身不遂,可治療多種原因引起的經絡阻滯、血脈不暢、肢節不利之症。 地龍是什麼呢,蚯蚓呀,多麼高大上的稱呼!劉賀憑什麼要吃這樣的五禁湯,他有病得如此沉重麼? 劉賀是個久病之人,可能有先天之不足,更可能有精神上的問題,受了太大的委屈嘛。 據記載劉賀登基前是個浪蕩青年,吃喝玩樂一樣不落,到了宮中,依然如此。被廢黜後,情形大不相同,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漢宣帝對廢黜的劉賀開始還很不放心,曾令當地太守張敞暗中監視,張太守常到劉賀家中探訪,沒斷了給宣帝打小報告。宣帝知劉賀二十六七歲時身體萎靡不堪,儀態不端,小眼平鼻,鬚毛稀疏,言行傻呆,穿短衣大褲,妻兒成群,因偏枯之病致肌肉萎縮,行走不便。得到這些消息,宣帝方才放心,覺得帝位不可動搖了(【漢書 武五子傳】)。 【漢書】直書劉賀疾痿,注家以為是風痹、偏枯之症,偏枯是個什麼病,就是偏癱,正是半身不遂! 腦血管意外或風濕症,都可致偏枯症,劉賀這兩個病因都會有。不說從皇位上跌落,就是由習慣了的北方移居到南方也是一個大考驗,甚或是生死考驗。漢代就有貶官要求降級處罰也不願去南方的官吏,劉賀本心也一定是不願到那個海昏國去的。終究去了,還真就沒有過去這個坎,幾年就丟掉了性命,醫工的五禁湯也沒有什麼用處。 查古代醫學文獻,雖不見五禁湯,卻有三禁湯。元代醫家王好古在【此事難知】中提到小柴胡湯時說:忌發汗,忌利小便,忌利大便,故名三禁湯,乃和解之劑。 他在【醫壘元戎】中又說:小柴胡湯,不汗、不下、不利小便,故沽古名三禁湯也。 這是說三禁湯古有其名,本為漢張仲景所創製的小柴胡湯,湯方構成簡單,卻出奇制勝,所主證候一禁發汗,二禁瀉下,三禁催吐,故而得名。 如果以這個思路來看五禁湯,那就未必是以上所言的禁五味之湯了。五禁湯究竟是何方劑,恐怕得求教醫家高論了。 海昏侯墓隨葬的漆器多昌邑舊器,不知這一件五禁湯盤是舊器,還是劉賀病後所置。如是舊器,則上面的文字可能是在入葬時加寫上的,用意在說明盤中之物。也即是說,這五禁湯在入葬時也是實有其物,為的是讓劉賀在冥間繼續療病吧。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