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地秋拍即將啟幕之際,各大拍賣行的亮點拍品也逐漸浮出水面。其中,中國嘉德在11月15日的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古代專場中推出的一件【石渠寶笈】經典之作董其昌【疏林茅屋圖】。藉助故宮石渠寶笈特展的熱點話題以及【石渠寶笈】著錄的這塊金字招牌,【疏林茅屋圖】在備受追捧的同時,也讓董其昌這個名字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董其昌【疏林茅屋圖】系清宮舊藏,曾亮相中國嘉德1998年秋拍,並參加2013年的中國嘉德藝術品拍賣20年精品回顧展。拍前估價爲6000萬元至8000萬元之間,從董其昌作品在二級市場中的表現來看,此拍品很有可能創造新的紀錄。此外,北京匡時在本季秋拍中亦推出了一件崔子忠與董其昌的合作作品【洛神賦書畫合璧卷】,卷中董其昌的小楷【洛神賦】頗具晉唐之美。 在中國書畫史上,董其昌占據著極爲重要的地位,其書畫創作與理論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談到董其昌往往離不開臨與仿,無論是董氏自身的書畫學習之路,還是他人對其的繼承與解讀,都圍繞了一件事情:如何讓仿作成爲創作。 董其昌的仿古觀:師古人與師造化 董其昌少時聰穎,早負盛名。在隆慶五年(1571年),他與族侄董傳緒一起參加府學試,但因書拙而被列爲第二名。從此,董其昌便發奮鑽研書法。此後,董其昌除了與當地名家陸樹聲、莫如忠求教外,亦與嘉興、杭州等地的書畫收藏家交往,結交了莫是龍、顧正誼、丁雲鵬等擅畫之士,由此董其昌開始了學畫之路。 在董其昌的書畫作品中,臨仿之作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人們對其的爭議也多集中在此類作品究竟是泥古不化還是頗具創新精神。如明代公安派的代表袁宗道、袁中道與袁公道三人稱此類仿古之風就是剽竊成風、萬口一響。那麼,董其昌的仿古主張是否真是如此?董氏在【容台集】中曾言:畫家以古人爲師,已自上乘,進此以天地爲師,可見他並非要求作畫一味摹仿古人,而是主張在師古人與師造化之間進行主觀的選擇,對古畫中的元素進行取捨與轉化,進而呈現出全新的自然形象。這類創作在二級市場中屢次出現,且行情甚好,如【仿黃公望富春大嶺圖】【仿巨然山水】【仿吳鎮山水】等拍品皆以千萬元以上的價格成交。 董其昌【仿黃公望富春大嶺圖】 1627年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 其中,董其昌作於1627年的【仿黃公望富春大嶺圖】在中國嘉德2012秋拍賣中以6267.5萬元的成交價刷新了其作品的拍賣紀錄。董其昌一生推崇黃公望,其收藏的黃氏作品至少有三十件之多。在1596年董其昌得到了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欣喜之餘他在該卷隔水的題跋中記錄下了此次經歷。三十年後,董其昌又收得沈周背臨的【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遂靈感觸發,創作了這件【仿黃公望富春大嶺圖】。董其昌在題跋中稱:【富貴大嶺圖】,黃子久畫卷,在予家,時一仿之,不必盡似,石田亦爾,可知董氏的仿古並非追求極似。從全圖的構景來看,此畫除了江流、山勢的平緩之處與原作略有相似外,其山形樹貌、丘壑起伏皆出己意;從筆法來看,董其昌變黃公望的長皴爲細筆短皴;而此仿本也將原來的水墨改爲設色,呈現出一派文秀典雅的風貌。從【仿黃公望富春大嶺圖】中可以看出董其昌是如何將仿作變爲自我的創作,他得法於黃公望,又在構圖、筆法、設色中融入自我的理解,由此對原作進行了靈活的演繹,做到了師古而不泥古,這也是董其昌之所以能集大成、創新格的重要原因。 董其昌【臨米芾行書】 董其昌的仿古主張在其書法實踐中亦有體現,且對於臨與仿的界限比較模糊。在董氏之前,書家對於臨古的認識是保守的,探討的內容主要在於形與神的關係。而董其昌在此基礎上,提出臨古先探源,重筆法而不重結體等觀點,注重對古人筆意的體悟。其臨仿之作突破了原帖的限制,在筆法、字法與章法上進行了一定的調整,甚至是打破原帖的書體限制、內容限制,使其與原作保持在離合之間的距離。例如,董其昌【臨懷素自敘帖】將原本的順序完全打亂,且並不用懷素的筆法,而是以王獻之的筆意書寫。在臨古的學習中,董其昌十分推崇米芾的書法,創作了不少臨仿米芾的作品,而此類作品在二級市場中亦有出現。如在北京匡時2009春拍中亮相的董其昌【臨米芾行書】以235.2萬元成交。此作用筆偶參用米芾的筆意,結字章法變化多端,巧妙地將米氏的奇崛險峭化爲董氏的文雅溫婉,在保留原帖神韻的基礎上,又不失自家風貌。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