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人倫精神是傳統節日的靈魂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6-3-8 21:29| 發布者: 文強| 查看: 1510|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傳統節日的奧妙:華人怎樣過節】李漢秋著。傳統節日是民族的生活願景,積澱着深沉的民族精神,深入其堂奧,體悟其妙蘊,非無心的過客或純書齋作者所能臻達。李先生說,這本書是他25年心血的結晶。想來的確如此。自 ...


【傳統節日的奧妙:華人怎樣過節】李漢秋著。

傳統節日是民族的生活願景,積澱着深沉的民族精神,深入其堂奧,體悟其妙蘊,非無心的過客或純書齋作者所能臻達。李先生說,這本書是他25年心血的結晶。想來的確如此。自1990年以來,李先生一直為傳統美德和傳統佳節的轉運而呼籲。2004年,他第一次以全國政協提案建議,傳統佳節清明、端午、中秋、除夕放假,持續努力四年後實現;2006年,他在全國政協全體大會上發言,第一次為仁義禮智信恢復名譽。在長期的研究和實踐中,他發現傳統節日的靈魂正是人倫精神,於是他致力的傳統美德和傳統佳節很自然地合流了,匯合在這本書中。

這本書,跟一般象牙塔里的高頭講章不同,它充滿了社會實踐的價值,充滿了李先生對社會、對人生的殷殷關切,完全可以視為一部關於傳統節日的基本教材。我尚無能全面領會李先生精深的思想,只能管中窺豹,說幾點粗淺的看法。

首先,李先生深入地剖析了傳統節日的根本特點。書中有一句很精煉的話:以天時地氣為憑依,與生命節律相呼應;以人倫精神為靈魂。還有一句畫龍點睛的話:中國傳統節日是在天人合一的主導觀念中氤氳化育成的。是的,天人合一,這應該就是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根脈和文化底蘊,是中國傳統節日區別於其他國家、其他民族傳統節日的根本特點,也可以說是中國傳統節日的頂層設計。這種文化自覺,一般人是很難具備的,很高興,我們在這本書里看到了。這大概可以視為中國走向文化復興的徵象之一吧。

中國傳統節日的這一根本特點,決定了中國傳統節日必須是成體系的,而不能是單打獨鬥的。我們的傳統節日,原來放假的只有春節,在李先生等社會賢達的呼籲、推動之下,黨和政府及時回應人民群眾的需求,現在,清明、端午、中秋、除夕也放假了。除此之外,元宵、七夕(含中華情侶節)、重陽(含中華父親節),加上中華母親節、中華教師節,宛如彩色明珠一樣,一起編串起中國人的時序長鏈。這樣的節日體系,是非常動人的,是極富魅力的。

這一根本特點,決定了中國傳統節日也是自成體系的。在育人、化人方面,外來節日因其文化根脈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必然是不同的。外來的父親節、母親節、情人節,哪有我們自己的父親節、母親節、情侶節有意義?外來的宗教節日,對於並非其信眾的絕大多數人,不具有信仰的意義,難以滋養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況且,在當今世界不同文化相互激盪之時,我們不能不加意保護自己文化的健全與發展。所以,李先生在書中多次強調,節日的去中國化決不能繼續下去,而要大力培育、弘揚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體系。精神是要有體系的,有個體系,精神才有歸依。誠哉斯言!

其次,李先生逐一闡明了九個傳統節日的歷史內涵和人文價值。這九個節日分別是:中華年、元宵節、清明節、母親節、端午節、七夕情侶節、中秋節、重陽節(父親節)、教師節。對這些節日,李先生以濃墨重彩的華章,詳細解析了它們的意義,談歷史,說人倫,讀者可以徜徉其中,慢慢品味欣賞。有些話語,則高度概括了不同節日的相對特點,比如:如果說除夕和大年重於家庭團圓、家族親友的團聚,那麼,元宵節則是社會性的大活動,群眾性的大狂歡,元宵節是中華民族的狂歡節;清明節沒有元宵節的喧鬧,沒有端午節的紅火,清明節需要沉下心來,從清明節這本書中傾心領悟生命的意蘊和真諦;跟西方狂歡節的格調不同,中秋節的格調不是狂放火爆的,而是恬靜清雅的,抒情的;清明蘊涵着如何對待生與死的哲學,重陽蘊涵着如何對待盛與衰的哲學;以及剛烈的端午節魂,浪漫的七夕節題,詩意的中秋節境等等,都是含英咀華之語。

再次,李先生還特別注意傳統節日的當代實踐。傳統節日,只有返回民俗、返回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才能實現其價值。然而由於種種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們漸漸變得不知道怎樣過節了。這本書不但闡述了中華傳統節日體系循天時重人倫的優長和各傳統佳節的當代意義,還反映了近年來各地振興中華傳統節日的新鮮經驗,可讀性、可仿效性俱強,足堪推廣。這既體現在書名上,也體現在全書的框架結構上。在每一個節日後面,附有多少不一的範例,這些範例,都是各地、各單位具體實踐的忠實記錄。這些範例中,也時時閃現着李先生的影子,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在此不再贅述。

生命的時序,人倫的儀典。最後,借用李先生的這句話向傳統節日致敬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