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韻大鼓駱玉笙 京韻大鼓,一種使用北京方言演唱的北方曲藝,在全國曲藝事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6年,京韻大鼓的前身木板大鼓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一年,京韻大鼓成爲北京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清末民初,京韻大鼓由流傳於河北的滄州、河間一帶的木板大鼓發展、演變而成,流行於北京、天津等地。木板大鼓是源於河北農村的一種說唱形式,因以鼓、板作爲伴奏樂器而得名。木板大鼓最初的創作者和演唱者是半職業的農民藝人,以說唱長篇書目爲主,兼說唱短篇唱段,內容大多爲歷史故事,例如【三國演義】【響馬傳】【楊家將】等。19世紀70年代,木板大鼓藝人進入北京、天津地區,最初走街串巷,繼而在廟會、集市上演出。當時的木板大鼓藝人都來自於河間,爲了適應觀眾,藝人們改變了鄉音,開始使用北京方言演唱,並將長篇書目改成了短篇唱段,在伴奏樂器中增加了三弦。木板大鼓廣采博收,將京劇、河北梆子、子弟書等戲曲和說唱藝術融入其中。在改革、發展過程當中,它有過許多名稱,在北京曾被稱爲京調大鼓小口大鼓音韻大鼓平韻大鼓文明大鼓,在天津曾被稱爲衛調衛調大鼓文武大鼓京音大鼓。1946年,北平成立曲藝公會,將這個曲種正式統一稱爲京韻大鼓。京韻大鼓的表演形式是由演唱者敲擊鼓、板,另有伴奏者操弦樂器伴奏,主要伴奏樂器最初是書鼓、響板、大三弦,後來又增加了四胡、琵琶。一個京韻大鼓的曲目大約有一百餘句唱詞,基本句式是七字句,唱詞爲韻文體。 在木板大鼓發展、演變成爲京韻大鼓的歷史過程中,出現了一批傑出的藝人,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劉派唱腔的創始人劉寶全。劉寶全幼年隨父親在天津學木板大鼓,先後拜名家宋玉昆、胡金堂、霍明亮爲師,18歲開始在北京的廟會、堂會等場所登台演唱。他入鄉隨俗,說京白、唱京韻,講究韻白的語氣、韻味,逐漸形成了說中有唱,唱中有說說即是唱,唱即是說似說似唱的演唱風格。劉寶全借鑑各種戲曲唱腔,同時善於創立新腔,還擅長運用眼神、面部表情和形體動作,形成了一套適合說唱藝術的表演技巧。他既擅長表演【三國】【水滸】等氣勢恢宏的長篇書目,又善於表演【大西廂】等抒情性的曲目,其代表作有【長坂坡】【華容道】【單刀會】【烏龍院】【鬧江州】等。20世紀初,劉寶全享譽曲壇,當時被稱爲鼓界大王,此後藝人大多宗師劉派,成爲京韻大鼓的主要流派。 白雲鵬是與劉寶全同時期的京韻大鼓名家。他年幼時隨父親在河北的永清、安次、霸縣一帶賣唱,曾經學唱西河大鼓,後來改唱木板大鼓,1900年進北京賣藝,開始演唱由木板大鼓演變成的京韻大鼓,逐漸放棄長篇書目而專唱短篇唱段。白雲鵬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創立了白派唱腔。其演唱特點是吐字清晰,依字行腔,半誦半唱,講究字音的處理,注重唱腔的變化,具有深廣的藝術感染力。他演唱的傳統題材曲目有【鳳儀亭】【三顧茅廬】【黛玉焚稿】【寶玉探病】【寶玉娶親】【哭黛玉】【寶玉出家】【探晴雯】等;在20世紀20年代,受新思潮的影響,曾經演唱過【勸國民】【提倡國貨】等具有進步思想的新唱段。1950年,白雲鵬出席全國曲藝工作者代表大會,1951年被中國戲曲研究院聘爲顧問,並擔任藝術指導。 弦師白鳳岩,曾經與劉寶全合作多年,被譽爲三弦聖手,參加過劉派唱腔的改革、創新。白鳳岩的弟弟白鳳鳴8歲學唱京韻大鼓,早期師承劉派唱腔,12歲加入劉寶全創辦的保全堂藝曲改良雜技社,從此在北京大觀樓等處登台演唱,當時被譽爲神童。白鳳鳴14歲正式拜劉寶全爲師,但主要是由哥哥白鳳岩教授。1926年,白鳳岩與合作達10年之久的劉寶全分道揚鑣,另闢蹊徑,準備把弟弟白鳳鳴雕琢成器。從1926年到1929年,他謝絕演出,埋頭創作。三年當中,他根據白鳳鳴的嗓音特點,對唱腔設計和伴奏技法進行創新,又吸收借鑑了白雲鵬的演唱藝術,創作、改編了一批新曲目,例如【擊鼓罵曹】【七星燈】【羅成叫關】【紅梅閣】【哭祖廟】等。白鳳岩比白鳳鳴年長10歲,對弟弟要求異常嚴格,他們既是兄弟也是師徒,還是革新唱腔、創立流派的合作者。白鳳鳴除了向兄長學習之外,還與戲曲藝人、文人學者廣交朋友。他經常和京劇名家王瑤卿、余叔岩、言菊朋等人切磋藝術,在唱腔、念白和表演上受益匪淺。1929年秋天,白鳳岩、白鳳鳴兄弟到天津演出,由於曲目、唱腔新穎,表演技藝超群,受到觀眾熱捧。此後由天津一路演到濟南、南京、上海、武漢等地。白鳳鳴的演唱徐緩婉轉,曲折跌宕,韻味醇厚,儒雅倜儻;他注重面部的表情變化,並時時保持與觀眾的交流。這一京韻大鼓的新流派得到了廣大觀眾的首肯與好評,被稱爲少白派,以有別於老一輩名家白雲鵬的白派唱腔。在20世紀40年代,少白派的曲目和唱腔被廣泛演唱,許多藝人開始宗師少白派,京韻大鼓進入了一個新的藝術發展階段。1953年,白鳳岩、白鳳鳴兄弟參加中央廣播說唱團。白鳳鳴在1952年和1953年參加第二屆和第三屆赴朝慰問團,奔赴朝鮮前線爲中國人民志願軍演出。他先後擔任中央廣播說唱團副團長和團長,同時擔任中國文聯全委會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常務理事等職務。白鳳鳴參與改編的【黃繼光】【羅盛教】【海上漁歌】【野豬林】等一批京韻大鼓新曲目成了中央廣播說唱團的保留節目。白鳳岩曾經擔任中央廣播說唱團的藝術指導,多年來始終不停頓地進行藝術創作與創新,同行們都稱他爲曲藝改革的先行者。 辛亥革命以後,社會風氣發生了很大變化,京韻大鼓女藝人開始登上舞台,這一時期,比較知名的有良小樓、駱玉笙、孫書筠、閻秋霞等人。早年的京韻大鼓女藝人都師法男藝人,在表演中大多帶有男人的風格特點,20世紀40年代,出現了駱派這一女子唱腔流派,因此獨樹一幟。駱派京韻大鼓的創始人是駱玉笙,藝名小彩舞,她自幼跟著養父母漂泊在上海、南京、武漢等地,4歲起開始與養父一同演出雜耍。駱玉笙幼年學唱過京劇老生,以後又改學京韻大鼓,17歲正式演唱,最初宗師劉寶全,又集白雲鵬和白鳳鳴之長,逐漸形成駱派。她的演唱特點是音域寬廣,音質醇厚,韻味濃郁,善於抒情,尤其以激越、挺拔的嘎調最爲動人,被觀眾譽爲金嗓歌王,其代表作有【劍閣聞鈴】【子期聽琴】【醜末寅初】【大西廂】等。20世紀50年代以來,駱玉笙改編、演唱了【將相和】【臥薪嘗膽】【祭晴雯】等新編歷史曲目和【長征】【送瘟神】等現代題材的曲目。1985年,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播出,駱玉笙演唱的主題曲【重整河山待後生】感動了億萬觀眾,膾炙人口,長演不衰。1978年至1997年,駱玉笙連續4屆當選全國政協委員,1985年當選爲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先後擔任過天津人民廣播電台說唱團副團長、天津市曲藝團副團長,1989年榮獲中國首屆金唱片獎。 駱玉笙等一批前輩名家陸續謝世,京韻大鼓後繼乏人,面臨著存亡絕續的處境。如何使這份厚重的文化遺產薪火相傳,既是曲藝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同時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近年來,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首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等院校相繼開設了戲曲、曲藝包括京韻大鼓等課程,努力使傳統音樂進入學校課堂。實踐證明,這是對於京韻大鼓等傳統曲藝的活態傳承,是保護和傳承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