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村位於廣東省梅縣南部,距離梅州市區26.5公里。茶山村因村中有棵特大的老油茶樹而得名。整個村落地處一個狹長的山間盆地內,但四周及村內植被環境良好。茶山村有水田、山坡地、果園、魚塘、山林、茶園等良好的農業生態組合。村民數百年來一直以農耕生活為主。茶山村現有常住人口500人,為單一漢族客家民系。
茶山村建村已有500年歷史。晚清至民國初年,因通商條件之便,客家人紛紛出海經商,發達者不少,而且多喜歡寄錢回家鄉建宅。茶山村的古建築大部分保存良好,整體面貌較完整。村中現存34座傳統古民居,依山連片而建,都有百年以上歷史。村內尚存摶雲書屋、鳴鳳書屋、雲漢女子學校等近代學校古蹟,古井、楣杆石、古炮樓依稀可見但損毀較為嚴重外,其餘的古民居建築基本保存完整,其中一部分尚有人居住。整體上呈現出一種山環水繞,悠然自得的田園風貌。 茶山村是典型的『小聚居大散居』布局,反映出客家人的傳統鄉土社會組織結構,每個聚居建築是家宅與祠堂合一,形成了強烈的家族凝聚力和內斂性。同時,因為地處狹長的山間盆地,無足夠的平地來建造完整的圍龍屋,故村內建築以『槓樓』為主,總進深較淺。其結構形式主要有宮廷式、鎖頭式、槓式、殿堂式和混合式等。民居主樓多為二字兩橫、二字四橫、二字六橫和三字多橫,兩層結構,既不同於福建永定一帶的圓形土樓,也與典型的客家圍龍屋有別。主樓前面一般是祠堂、禾坪、庭院、花園,後面是化胎月影花頭,布局合理美觀,講究傳統風水。茶山村民居每棟占地面積從1000平方米至5000平方米不等。用三合體夯築牆體,彩色地板,天面均為青瓦,滴水口為琉璃瓦,廣泛採用大體量石材製作石階、門框、窗戶和石柱等。門廊廳堂均裝飾有工藝精湛、栩栩如生的石雕、木雕和彩繪壁畫,寓意吉祥。 茶山村代表性的建築 『紹德堂』系黃氏宗祠,五世祖君梅公遷至茶山村上排開基,已有500年建築歷史。明代宮廷式建築,八卦禾坪,步步高的石階。門前三口魚塘聯體是葫蘆型,代表內裝寶物。內庭院和正廳結構獨特,寬敞且相連。整個廳堂主體密集木柱、木穿斗,框架結構。正廳牆壁――反傳統的磚石砌築,是用竹片為牆壁支架,兩面抹灰而成,稱為『孔子壁』,能經數百年而不腐。祖屋背靠蝙蝠山,建築亦似蝙蝠形,族譜記載為『蝙蝠掛牆』。著名書法家黃苗子手書『紹德堂』金字堂牌。 茶山村眾鄉賢於2008年4月,自發組織成立了梅州市茶山古村落保護開發有限公司。公司成立激發了茶山村村民保護古民居的熱情,有效保護了村落的古民居、公共設施及其治安狀況。3年多來,古村落得到了鎮、縣、市、國家各級領導和專業機構的重視和支持。2008年,茶山村被評為梅州市十大客家民居和十大最美客家鄉村之一。梅縣還及時制定了【2008-2020梅縣水車鎮茶山村保護規劃】,對茶山村現有的文化遺產資源和文化生態空間,作了科學、合理、整體、長期的保護與規劃。 來源:中國文化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