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書法課怎可淪為“雞肋”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關於深入推動書法教育的聲音特別多。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張改琴委員提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高度重視,把書法教育納入教學研究工作範圍和教育督導專項內容。全國政協委員、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也呼籲,要通過讓孩子練毛筆字,使優秀傳統文化走進青少年心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則指出,雖然書法已經進了課堂,但效果並不理想。所有的聲音都指向一個問題:目前書法課的設置,形式大於內容。 2011年起,教育部相繼出台了【關於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和【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2013年起,書法課正式走進了中小學課堂。儘管從文件到落實一路順暢,但實際效果卻不甚理想。很多學校的書法課,由於課時短,並沒有招聘專門的教師,也沒有設置相應的編制和崗位,僅由美術或者語文教師代課。有些地方的小學,甚至讓書法特長生給同班同學上課。 這就導致了被賦予傳承中華文化、培養藝術情操功能的書法課,在現實中淪為了“雞肋”,不少家長說:“有那個時間不如去練練英語。”目前在很多學校,書法課被擠占的情況屢見不鮮。這些都遠遠背離了課程設置的初衷。 承載中華文化的漢字,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將文字書寫變成藝術的文字。林語堂曾說:“一切藝術的問題都是韻律問題。所以,要弄懂中國的藝術,我們必須從中國人的韻律和藝術靈感的來源談起……這種對韻律理想的崇拜首先是在中國書法藝術中發展起來的。”他還認為:“書法提供給了中國人民以基本的美學,中國人民就是通過書法才學會線條和形體的基本概念的。” 書法教育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也是非功利的。周汝昌曾言,把字學好寫好,是每個中國人必須完成的課業,亦即“及格”的國民文化教養。特別是在小學階段,正是一個人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孩子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記憶能力都處在旺盛階段,書法教育可能起到深遠的作用。 早已有人表示擔憂:在互聯網時代,孩子們會逐漸默認,漢字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拼出來的;如果只在網絡上拼字,甚至可能會逐漸淡忘掉漢字橫豎撇捺的概念,這對於漢字文化基因的傳承是很不利的。因此,讓學校、家長重視起書法教育的重要意義,從崗位編制上給書法老師以保障,把書法教育納入考核和監督的範疇,是當務之急。書法進課堂僅僅是一個開始,如何讓書法藝術真正走心,形成伴隨學生一生的文化修養,教育界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