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過後,你們將懷揣夢想重新起航,到更爲廣闊的舞台去施展經世濟國的偉大抱負。無論你將從事什麼行業,『創新』都是一道繞不開的時代命題。 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生生不息的動力。創新是大學精神的內在要求。創新是當代青年生存發展不可或缺的素質。對於財經類畢業生而言,創新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奢侈品,而是你們賴以生存發展的必需品。 那麼,怎樣才能創新呢?今天,我想結合我們上財人自己的故事,談幾點體會。 其一,創新需要執著進取。第六屆『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我校經濟學院2012屆博士生孫楚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本碩博均爲數學出身的孫楚仁,在已經擁有一份穩定事業之後,爲了自己的學術夢想,毅然選擇在職攻讀經濟學博士。期間,他憑藉過硬的數學功底,將自己在計算、軟體、推導等方面的特長運用於經濟學之中,並積極探索大數據背景下經濟學研究的新範式。他先後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獲得眾多獎勵和榮譽,此次『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再次爲他錦上添花。孫楚仁的求學治學經歷告訴我們,創新始於進取,因爲它力求突破現狀,創造無限可能。 其二,創新需要厚積薄發。前段時間,在座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一條信息刷屏:上財校友張勇出任阿里集團執行長。1995年畢業於我校的張勇,曾先後在安達信、普華永道兩大會計師事務所任職,後加盟網遊公司盛大,2007年加入淘寶擔任CFO,2011年正式接任天貓CEO,今年5月正式接棒阿里集團CEO,成爲全球知名高科技公司和網際網路公司的最高行政長官,實現了一個財務高管的華麗轉身。張勇的故事告訴我們,創新不是空中樓閣,也不是毫無根據的天馬行空,其源於腳踏實地的積澱與歷練,守正而出奇。 其三,創新需要團隊協作。很多人都有喝咖啡的習慣,但有多少人知道一杯咖啡所產生的咖啡渣,99.8%會被丟棄。你們相信一群以90後爲主的大學生團體,可以讓這些廢棄的咖啡渣得以再利用,並創造不小的經濟價值嗎?我校創行團隊做到了。他們的『咖啡綠植』項目,將廢棄的咖啡渣轉化爲有機肥料,用以培育菌菇並在農產品市場銷售,在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的同時實現了經濟價值,並幫助4000餘名下崗居民改善了生活狀況。這個故事提醒我們,創新大多數不是來自單槍匹馬地孤軍作戰,而要依靠團隊的整體發力。有統計數據顯示,超過2/3的諾貝爾獎都是合作取得的。希望你們今後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要善於運用和藉助團隊的力量,在集體的摩擦碰撞中激發創新的靈感,在人與人的互助協作中創造1+12的效益。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