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央電視台播放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第二軍醫大學教授、著名神經生理學家陳宜張的先進事跡,他在軍事醫學教學科研第一線刻苦奮鬥60多年,為祖國作出了光輝的貢獻。 介紹一開始說,陳宜張出身於浙江餘姚的書香家庭,父親是著名的歷史學家。這引起我的注意,幾十年來,我一直對餘姚印象深刻,因為他是我敬愛的老師陳登原先生的故鄉。後來,影片終於說出了陳登原的大名。原來,陳宜張正是先師的長公子。 陳宜張曾經講述過自己的人生感悟:『第一,要教好書,作為教師,教好書是天職;第二,要選好題,一旦明確科研方向,就要沉得下去,鑽得進去;第三,要講真話,像巴金先生一樣不說假話,敢講真話;第四,要做正直的人。』聽到這樸實坦誠的感悟,看到他接受採訪時謙和平靜的神態,聯想到當年陳登原先生的音容笑貌,父子二人確實有驚人的相通之處。 陳登原是我大學時最敬愛的老師之一。1900年1月29日,他出生於浙江餘姚縣周巷鎮,自幼從父讀書,後考入南京東南大學歷史系。畢業後,從20世紀30年代起,先後任職於上海世界書局,南京金陵大學,杭州之江大學,廣州中山大學。 1950年,陳登原應著名史學家、西北大學校長侯外廬先生的邀請,到西北大學任教。長期從事高校歷史教學和研究工作,刻苦鑽研,勤於著述,先後出版了許多史學專著,為中國歷史文化研究作出重要貢獻。 1954年,我考入西北大學歷史系。剛進校,學長們就介紹說,陳登原是系上成就最大、最有威望的教授,深受學生的敬佩和歡迎。 先生對教書工作非常熱愛,嚴格遵守時間。從外表看,他身體清瘦,但講起課來,精神煥發,神采飛揚,熱情奔放,淵博的知識,形象的比喻,生動的語言,一直令人神往。他發給學生的講義,取材廣泛,資料豐富,特別是對一些重要史料的出處,提供了大量的史書資料名稱及卷次,便於學生作為進一步深入學習的參考。 由於先生知識淵博,講課時善於選用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資料,剖析史事,評論人物,說明問題。那繪聲繪色的生動講述,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講課時,先生對史料中文言文句子簡潔、準確而傳神的翻譯功力,使我從內心羨慕和欽佩。 先生在來西大以前,已出版了許多著作,如【中俄關係述略】【荀子哲學】【唐人故事詩】【詞林佳話】【天一閣藏書考】【古今典籍聚散考】【金聖歎傳】【中國土地制度】【中國田制叢考】【中國文化史】【中國田賦史】等,在學術界早已久負盛名。但他卻毫不懈怠,孜孜不倦。在做好正常的教學工作以外,仍抓緊時間,進行科研,撰寫文章,整理專著。 先生常說,自己得加緊工作,『不然怕時間趕不上了!』這種老當益壯,只爭朝夕的精神,使我輩深受鼓舞。每當事情繁雜,勞累睏乏時,一想起先生那分秒必爭、埋頭苦幹的情景,只好打消偷懶的念頭,趕緊振作起來,投入工作。 當時,先生正致力於【國史舊聞】一書的後期整理工作,我也在他的指導下,幫着查閱核對資料,抄寫書稿,並在這些實際工作中受到很大的教益。 【國史舊聞】是先生幾十年積累的讀書筆記,按照時代順序編排,以專題為單元,比較集中地介紹了大量中國古代、近代的歷史文化知識,提供了許多有關資料的出處和線索。書中徵引資料豐富,涉及方面廣泛。對所引述的資料,分析研究,仔細評論。所加評論條理清晰,簡明精當,對於文史愛好者和研究人員來說,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參考書。 【國史舊聞】從1938年開始著述,凡七易其稿,以16開白紙裝訂,毛筆豎行楷書,分裝幾十分冊,約200萬字,頗受當時三聯書店領導的重視,專門派陳原先生親自到西安與作者談判並簽訂了出版協議。 【國史舊聞】第一分冊正式出版後,因出版社出版分工的變化,改由中華書局出版,1962年第二冊出版,1980年第三冊出版。前三冊受到海內外讀者的歡迎。 我到高校教書後,雖從圖書館借閱過,自己卻一直難以買到。2000年中華書局出版第四冊時,曾將1-4冊全部印出過,第二次2014年才再有加印。直到2015年4月7日,我才通過北京的學生馮敏,專門到中華書局買到了多年尋找的【國史舊聞】1-4冊,實現了幾十年的願望。 除了【國史舊聞】(1-4冊)和出版的20多本著作以外,先生從青年時代起,還在【東方雜誌】【金陵學報】【中山大學學報】【歷史研究】【文史哲】【人文雜誌】等發表了許多學術論文。又應邀在報刊上寫了許多普及文史知識的文章。 詩人毛錡當年任陝西日報記者,曾多次向先生求教和約稿,先生幾次與我談及此事,並鼓勵我為陝報寫稿(但我一直未能實現)。記得該報的專欄【陝西話舊錄】,就刊發過先生寫的【人面桃花】【張獻忠】【烘雲托月】等文章。先生逝世後,毛錡發表了【憶兩教授】一文,熱情讚揚先生和另一位老師傅庚生的學問道德和高風亮節。 先生熱愛學生,對學生的成長一直熱情關懷和支持。他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生活簡樸。常鼓勵我們,『人不可以驕傲自大,也不可以妄自菲薄』,『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鼓勵大家樹立雄心壯志,抓緊時間,讀書學習。 課間休息時,先生總是不顧勞累,忙着和學生交流,解答問題。我和班學習委員李俊良及孫愛民等人,課餘飯後曾多次到其家中請教探訪,先生和師母嚴亞梅總是熱情接待,親切交談,使我們在專業學習和待人處事方面受益匪淺。 1957年夏,為了實現我班去南京實習的願望,先生親自出面去和主持工作的劉端棻校長申請,得到批准後,又親自帶我們去南京。系上派我和吉鴻斌負責照料他的安全,外出活動時,我們經常在先生左右。 這次實習,我們先後參觀了南京博物院、太平天國紀念館、雞鳴寺科學院的近代史研究所,中山陵、明孝陵、雨花台革命烈士紀念館、南京大學圖書館、玄武湖、燕子磯等。先生和同學們一同步行,或是擠公共汽車,同甘共苦。 這次經歷使我們這些大部分來自北方農村的學生大開眼界,增加了專業知識,提高了認識水平,一個個興高采烈。大家也對年事已高、不辭辛苦、促成這次遠行並親身帶隊實習的陳老師,更加熱愛和尊敬。 在來西大任教後,由於先生在教學科研中的成績顯著,得到了師生的敬重,也受到了學校的禮遇。1956年西大評職稱時,全校評出了一級教授兩名,一個是教務長岳劼恆,一個是地質學家張伯聲;評出二級教授兩名,即陳登原先生和劉亦珩先生。 先生先後加入九三學社、中國民主促進會,曾任民進陝西省委員會常務委員,政協陝西省委員會委員,校務委員會委員。有時兼作學校委派的任務,盡職盡責,努力完成。 1958年春,在剛剛經歷了擴大化的反右派鬥爭以後,文化教育科技領域又開展了所謂的『紅專討論』,許多認真鑽研業務或重視專業知識學習的同志,被誣指為『只專不紅』『白專道路』而受到批判。先生專心致志從事教學和科學研究,卻被指控為『只專不紅』,在系上受到極不公正的對待。 我也被指控為『只專不紅』的學生,畢業時被分配到咸陽的一所中學。工作以後,我仍然與先生通訊問候。1958年冬,先生的【國史舊聞】第一冊正式出版後,立即給我寄來了樣書,扉頁上有其毛筆題詞:『思恩賢弟插架』和簽名。我一直把此書作為珍貴的紀念。可惜,這本書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紅衛兵中的暴徒所燒毀,實在令人惋惜。 參加工作以後,回到西安時,我曾多次去家中看望,先生和師母把我當親人看待,分別時,他們總要送到樓門以外,深情地叮嚀我有空再來。 1964年以後,我因與友人寫『人民來信』而受到誣陷。『文革』中,我失去了人身自由,直到1975年才徹底平反。恢復工作後,當我再打聽先生消息時,卻得到他在『文革』中遭受種種迫害而重病逝世的噩耗。 沒能再見先生一面,竟成我終生遺憾,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傷痛。 197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調回西安,在高校從事歷史教學工作。此前的20年青春時光,在極左路線的折騰下白白耗掉,現在面對新的形勢,一切得重新學起。 我又想起了先師陳登原,他一生熱愛祖國,熱愛教育事業,孜孜不倦、刻苦鑽研、成果纍纍,功垂史冊,人所共見。改革開放後的二十多年來,我能樂於教書事業、全力挽救年華,多干實事的思想和因此而付出的努力,都是深受陳登原先生教育和影響的結果。 幾十年來,我在教學和科研中所取得的一些成績,也正是在先生崇高精神的感召下實現的。所以,我一直通過講課、報告、座談等機會,向聽眾介紹他的事跡和治學精神。 退休多年,每當回憶往事,當年與先生相處的情景,又不斷浮現在我的眼前。1999年,拙作【中國近代人物史事論集】出版時,在書的後記中,我專門記述了先生對自己的教導和幫助,向先生的在天之靈致以深切的悼念。 隨着時光流逝,2015年又逢先生逝世五十周年。此前獲知,2012年母校西北大學紀念校慶110周年時,【中國史研究】雜誌社與西大歷史學院聯合主辦『西北大學紀念陳登原、陳直先生學術座談會,』,陳宜張應邀專程從上海來參會。 會上,時任西北大學校長的方光華介紹了陳登原、陳直教授的學術經歷與史學成就,緬懷兩先生嚴謹治學、教書育人對西大歷史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作出的重要貢獻。 值得欣喜的是,據陳宜張告知,先生原籍的浙江古籍出版社編訂的【陳登原先生全集】,將於年內正式出版。聞此消息,我高興萬分。特寫下以上的回憶,以寄託自己對先生永志難忘的懷念。我相信,先生一生為教育事業作出的光輝業績和高貴品德,必將激勵和感召後人,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業績。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