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如何治理幫會】:如何客觀評價歷史上的幫會 【清代如何治理幫會】,秦寶琦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12月第一版,39.00元 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浪奔,浪流』的【上海灘】主題曲一度風靡神州大地。【上海灘】這部由香港引進的電視劇,生動刻畫了舊上海灘江湖大佬的快意恩仇,給全國觀眾(特別是青少年觀眾)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後來有機會接觸中國幫會的真實歷史,才發現幫會在現實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其實比影視劇中的情節要更加離奇誇張,也要更加精彩多姿。比如在民國年間赫赫有名、縱橫於十里洋場的青幫『三大亨』,就是中國幫會組織在社會動盪時期嘯聚成勢的典型。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三位出身於社會底層的流氓『阿飛』,憑藉其『拜帖』收徒的落後組織形式,竟能搖身一變而成為炙手可熱、令『黨國政要』都為之側目的幫會『教父』,並儼然以『第三大社會勢力』的身份影響到國家的軍政大事。其中的因緣際會,不僅在當時引起人們的強烈關注,也足以成為後世學者考察與探討的史事主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民國時期幫會勢力的泛濫成災,其興起與發展至少應上溯到清代,且與清代治理幫會的對策密切相關。早在明代,通俗小說【三國演義】高度稱頌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以及【水滸傳】中反覆渲染的一百單八將『不願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就是明代異姓結拜文化流行的曲折反映。到清代中期以後,隨着天地會、哥老會等成熟會黨組織在閩台一帶的創立與流衍,各種名目的幫會組織在各地迅速湧現,最終竟發展到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綿延數百年,遍及廿余省,會員之眾,實難數計,聲勢之盛,撼地震天』(著名會黨史專家魏建猷先生語)。其中被人稱為『中國三大幫會組織』的洪門(天地會)、哥老會(袍哥)、青幫,尤其成為中國幫會勢力的代表,對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都曾產生過深遠影響。有關幫會的歷史也由此成為中國史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吸引了數代學者的持續關注。自上世紀之初陶成章【教會源流考】與日本學者平山周【中國秘密社會史】濫觴之後,百餘年來歷史學界發表了大量極富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但是,關於清代治理幫會的對策,卻始終未有詳細的專門論述。近期出版的【清代如何治理幫會】,正是對這一學術空白的填補。 正如作者所揭示的,如何客觀評價清代在治理幫會過程中的歷史作用,一度成為困擾史學工作者的難題之一。一方面,作為以互濟互助、自衛抗暴為初始宗旨的底層民眾結社,清代幫會的普通會眾反對土豪劣紳、貪官污吏以及針對外國侵略者的種種抗議活動,具有民眾自發爭取生存空間、維護社會公平的『民間正義』,因而應該給予史學研究者所倡導的『了解之同情』(陳寅恪先生語)。清代統治者對之不加區分,一味施以嚴酷的鎮壓手段,『是違背廣大人民意願的,屬於非正義的,應該予以否定和譴責』。但另一方面,清代幫會致力於維護特定小團體的內部私利,顯然難以避免種種危害普通大眾的『反社會』活動。如晚清【洪門三十六誓】中的第二十七誓即明文規定:『陸路打鷓鴣(打單,即搶劫),須要先試其來歷。未曾入洪門並無牌號,乃是風仔,然後下手。不可亂為,誤打洪英。如有不依者,神明鑑察,即誅滅。』(見蕭一山編:【近代秘密社會史料】卷三)這種『內外有別』的基本幫規,成為幫會大肆『禍害』落單民眾的幫內『動員令』。從檔案記載的大量事實來看,清代幫會『反社會』活動的受害者,絕大多數都是中下層的弱勢群體,包括普通農民(尤其是有一定積蓄的富裕農民),以及走街串巷的手工業者、小商販等人。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作者深刻指出,『清朝當局打擊幫會的危害社會活動,維護了正常的社會秩序,客觀上有利於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則應該予以肯定』。 與此同時,作者也辯證分析了近年來將清代幫會與民國幫會視為『有組織犯罪集團』或『黑社會』的傾向。認為儘管清末民初以後確實有部分幫會蛻變成為危害社會的『有組織犯罪集團』,如上海青幫、四川袍哥、香港三合會等等,它們與清代青幫、哥老會和天地會之間也都存在着『剪不斷,理還亂』的歷史淵源關係。但是,並非所有的清代幫會後來都蛻變成了『黑社會』,而僅是其中的極少部分。尤其是清代幫會搶劫勒索、走私販毒、拐賣婦女的個別刑事犯罪,與民國年間的『黑社會』勾結當權者沆瀣一氣,晉升為『黨國要人』後『黑白兩道通吃』的有組織犯罪行為,有着本質不同的區別。全部界定為『農民起義』固然有違史實,一概貶為『黑社會』顯然也失於偏頗。這無疑有利於讀者透過紛繁蕪雜的歷史現象,進一步準確把握住清代幫會的歷史定位。 【清代如何治理幫會】一書具有鮮明的特點。全書首次系統梳理了清代治理幫會的政策演變進程。從清初順治年間對異姓結拜活動的治理開始,歷經清代中期對於天地會的重點追查,迄至清末對各地不同名目幫會組織的打擊、取締,都有詳盡細緻的考察。全書以【大清律例集解附例】【大清會典】等法律文本為基本骨架,同時參考【大清律例根源】【讀例存疑】等律學專著,為我們提供了一幅清代幫會治理律例制訂、實施、修訂、完善的『全景圖』。其次,作者利用參與『國家清史纂修工程』的方便,充分發揮數十年來長期致力於檔案查閱的資料積累,從【硃批奏摺】【錄副奏摺】【刑部檔】以及各朝【上諭檔】等原始資料中選取鮮為人知的典型案例,逐一剖析。從而使全書兼具學術性和可讀性,普通讀者讀來也會興味盎然。 『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後人研究歷史,其實是為了返照現實,更是要讓歷史的經驗鏡鑒未來。【清代如何治理幫會】在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原始檔案的基礎上,堅持『論從史出』的治史原則,釐清了幫會在清代歷史上積極作用與消極作用並存的豐富史實。這一方面有助於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視角進一步把握幫會在清代社會中的演進歷程及其歷史作用。同時,也充分體現出作者深邃的現實關懷與積極的鏡鑒意識。清代幫會中固有的消極因素,在民國動亂年代得到充分展現,並最終造就了類似上海『三大亨』那樣的畸形膨脹。雖然1949年以後,結合轟轟烈烈的『社會改造運動』,舊中國喧囂一時的幫會組織很快歸於沉寂。但時過境遷,隨着新的社會轉型來臨,原本滋生蔓延於流民社會內的『幫會亞文化』又出現了暗流涌動的跡象。尤其是幫會文化中反覆宣揚的『忠心』『義氣』,也成為某些腐敗分子拉幫結夥的藉口。總結借鑑清代幫會治理過程中的經驗教訓,以更好地防患於未然,也正是本書題中應有之義。在這一方面,本書不僅提供了清代幫會的豐富史實,或也有助於關注相關社會問題的研究者開闊眼界。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