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守護與開發的悖論:江西古村落保護發展現狀觀察(2)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2-5-4 23:26| 發布者: 偷月| 查看: 1532| 評論: 0

摘要:  活態人文保護―― 尚未得到相應的重視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祁嘉華在全國古村落保護現場會暨村落文化論壇上表示,古村落往往地處邊遠,交通不便,相對的封閉性使這裡保持了更純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對久居 ...
 活態人文保護―― 尚未得到相應的重視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祁嘉華在全國古村落保護現場會暨村落文化論壇上表示,古村落往往地處邊遠,交通不便,相對的封閉性使這裡保持了更純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對久居城市的人們具有新穎性、吸引力。只是旅遊開發要適度,建設過程中要尊重歷史,另外在策划過程中挖掘古村的軟體資源,即不僅要保護古村落建築,還要保護在古村落建築的建造、選材方面體現的生存智慧。『例如我國傳統的木質結構建築就體現了古人生命常新的精神理念。』
  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王振忠也說,古村落保護不僅是保護老建築,老建築是有形的文化遺產,代表著日漸消失的生活方式,不能讓後人對被保護的老建築不知所以然。他倡議整理古村落的文獻歷史,發掘古村落的文化內涵。例如釣源古村,村內有歐陽世家的宗祠,八老爺別墅等明清時代的老建築,導遊在帶遊客遊覽過程中,詳細地解說每一處窗雕、楹聯的文化含義,使這些保存完好的祠堂、老屋都更加鮮活地呈現在遊人眼前,文化內涵與建築載體本身相得益彰,爲整個古村落清幽的自然人文環境增添了濃郁的歷史韻味。
  只是自然人文資源的旅遊開發必然會對當地的居民造成一定的影響。在商業模式的管理下,陂古村專門在牌坊處設了售票點,村內多處祠堂、閣樓被規劃爲遊覽區、展覽館,居民則所見不多,這一方面削弱了古村的生活氣息,另一方面也讓人擔憂古村民俗文化的傳承。對於隨時可能入室參觀的遊人,有的居民在習慣之下已經漠然,也有居民對這種日常生活的干擾表示不滿。
  對此,中央民族大學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陶立[表示,古村落的保護和旅遊開發相結合,不能一味地想著開發和旅遊,把古村落變成純粹的賺錢工具,而是要懂得合理利用傳統文化的價值。特別是旅遊開發不可干擾當地百姓的正常生活,努力維持農村寬鬆、安靜的人居環境。
  推動和完善歷史文化名鎮(村)評選
  古村落,多保一個是一個
  江西師大歷史系 梁洪生
  筆者從事地方歷史與區域社會經濟史教研已30年,1984年以後,用了整整25年時間,完成了對江西全部縣市的實地考察。這其中,很得益於兩個機遇和條件:一是1993年開始,筆者進入樂安縣流坑村考察和持續研究,並於1997年出版集體之作【千古一村――流坑歷史文化的考察】,當時國內還沒有興起古鎮古村熱,我們的關注是走在前列的。江西省還組織專家組對流坑村做了細緻的文化遺存普查登記,所以在2003年國家評選首批歷史文化名鎮(村)時,流坑村是江西唯一入選的精品。二是2002年建設部公布【全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評選和評價辦法】以來,在江西省住建廳村鎮處和省文化廳文物局的組織和管理下,筆者和一批不同領域的專家一直參加了考察和評選工作。這項工作艱苦而費時,但也是認真而卓有成效的,到2012年,江西省共分4批評選和公布了84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村),其中有21個評爲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村),在全國位列第五。這至少說明江西省歷史文化名鎮(村)的資源豐厚,並爲國內同仁所認可,值得珍視和繼續完善,並做好後續各項工作。
  從目前情況看,江西省的歷史文化名鎮(村)雖然覆蓋了11個設區市,但分布並不均勻。這種不均勻是現狀的某種折射和反映,還是可望在每個縣(市)都有可待發現和評選的鎮(村)?尚需做進一步考察和判斷,並作爲今後工作的基本盤面來考慮。但是根據江西的實況和已有經驗來說,我認爲評選工作不能停頓,只能推動和不斷完善。原因至少有以下兩點:
  一、我們現在是在和大自然這個天敵和文物販子賽跑。很多評選上的鎮、村,筆者以前就去考察過,等到專家組再次進入時,已經不如當年看到的景象,其中的原因大家都知道,無須贅言。我們尤需明白,古鎮古村不是『文物』,不是暫時封存就得以保護的一種『東西』,它們都是有人生活於其中的一個現實空間,平頭百姓每天都在此吃喝拉撒,拆舊建新。在這個意義上說,現存的古鎮古村只會越來越少,現實問題會越來越多,即使有一部分被評選爲歷史文化名鎮(村),這種總體狀態也不可逆轉,被保護起來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因此,我們只能抱『多保一個是一個』之願望,抓緊考察,完善評選,儘量讓一些符合評選標準的古鎮古村『進籠子』,將其重視和保護起來。
  二、對於每個省(市)來說,評選歷史文化名鎮(村)會牽涉到總量多少、如何分布等問題,而對於不同縣域的『鎮』『村』來說,入選一個,就是百分之百;對於當地的民眾來說,就有了相當不同的意義和影響――無論他們是否願意和是否選擇,他們都可能面臨另外一種發展軌跡和運行節奏,譬如是否會被用來搞旅遊,以及是否會有越來越多的外人參觀甚至加快其『污染』等等。這樣就生出一個當地民眾是否會『被打擾』『被干涉』的問題。毋庸諱言,目前鎮民、村民還缺乏根據自身多數人意願,用表決方式決定是否歡迎外面人進入的機制(如同前不久一則廣爲轉載的一個瑞士小鎮爲保護環境拒絕開採12億美元金礦的故事那樣),近10年來逐漸形成制度的歷史文化名鎮(村)評選,仍然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措施,是政府在主導和推動,實際上存在一個『申報主體』和『保護主體』脫節的問題。但在目前,這還是個無法馬上就能獨立解決好的問題。怎麼辦?既然由於種種原因等不得、等不起,那就只有先把可以做到的事情做起來。毫不誇張地說,如何設計和管理好一個活態的歷史文化名鎮(村)至今仍然是個新課題,而且除了極個別的地方(如婺源)可能在同一個鄉、鎮中有多個歷史文化名村存在,當地政府有可能重複性地摸索申報和相關管理經驗外,其他絕大多數地方幾乎都是大姑娘上轎頭一遭,此地唯此一家,難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管理經驗可以完全套用。這也是一部分地方政府必須面對的現實,而且從以往經驗看,凡是有歷史文化名鎮(村)的地方,當地政府就有不同於其他地方的觀念和相關措施,這些地方就成了一個縣域中的樣板和關注點,這是一種新理念的植入和實驗,更是一種在新時期如何處理好地方『官民關係』的探索。有心人現在只要點擊市、縣政府的網站,看看各地怎樣介紹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相關鎮、村,就可以看到這種工作和探索在各地已經開始,其正面的積極意義不容小覷。
  更爲重要的是:已經評爲歷史文化名鎮(村)的空間裡要保留什麼?要突出和表現什麼?現在的城裡人和年輕人到那裡去看什麼?――這種思考和設計,更涉及到評選歷史文化名村(鎮)的真正意義。個人認爲:應該是通過評選和比較,揭示不同歷史時期的民眾在當時的客觀條件和時代局限下,如何通過他們的生產、生活等活動,體現出他們的生存智慧和技巧。現在常見的問題是:各地的解釋雷同化、簡單化,甚至不負責任地把旅遊解說詞當作史料引用,編故事,譬如我們現在看到不少申報文本中的泛『徽派建築風格』歸納――說不透,『徽派』湊,以及風靡各地的風水說、八卦說等。殊不知100年前,甚至上世紀60年代以前,尤其在江西這種小盆地密布的南方地區,由於地理環境的阻隔和交通不便,人們之間的交往和信息交流是很有限的,其外出的艱難程度遠不是我們今天可以想像和可以忽視的。加之鄉土社會具有的財富總量和其他資源都很有限,所以每當一個地方要做一件事情,要建造一個建築(尤其是公共建築)時,人們都要儘量儉省,要少花錢多辦事,既要關照和體現一些觀念的東西(譬如耕讀傳家、忠孝節烈以及風水、八卦之類由各種文本和讀書人傳播的東西),做得儘可能體面,符合大傳統,同時更要講求實用,量力而行,所以要費很多的腦筋(包括請出神靈做監工、管帳目),最基本的辦法和原則就是『因地制宜』,根據本地的山勢、地形、水流,尊重和採用比較容易獲得的技術和材料,如工匠,本地的土、木、石等,這樣建成的東西就比較有地方傳統和特色。記得十幾年前筆者和法國著名學者勞格文一起在江西鄉村考察時,談到一個共同體會,即『傳統時代的人是講究美麗的,現代人是講究效率的』――所謂『美麗』,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我就是我,你就是你』,各有特色,儘量顯示『不同』,這樣地域性的區別和個性就出來了。所以人們只要到過歷史文化名鎮(村),就可以想起它們的不同地貌、外形和最具風格的東西,過目不忘,記之久遠。爲什麼?就是因爲居於其中的人們在那個遠比我們今天要『隔絕』的時代條件下,他們自然而然地做著自己的東西,過著節奏遠比現在要慢的生活,更沒有條件和衝動把祖先的東西頻繁地推倒重來,和別人一個樣式。這樣一來,在一個地方生產、生活和堅守的時間越久,這個地方的『特色』就越明顯,如果他們利用這種環境和條件發展了生產,尤其是從事和推動了商業活動,或是培養了比較多的讀書人並取得功名,那麼就形成了當今評爲『歷史文化名鎮(村)』的地方。而這些,恰恰是近些年來『新農村建設』中大家深感缺乏的『風骨』所在。因此,眼下很緊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在各級申報文本的製作者、政府官員和基層群眾那裡,通過各地歷史文化名鎮(村)的建築風格、形成歷史、民俗風情等實例,說明這樣一種樸素的歷史進程和道理,闡釋一種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也只有這樣,今人才可以真正坐實『中國傳統文明』『悠久歷史文化』等歷史描述和概念定義,才可以在考量不同區域的歷史發展和人群生活狀貌時,真正秉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和分析架構,給出合理的解釋。也只有這樣,各地的歷史文化名鎮(村)才可以體現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可替代的時代價值,真正成爲中國文化遺產中有機的組成部分,而不是只被視爲具有野趣、供城市人群鬆弛散心的鄉間閒品。
來源:中國文化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