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古琴热 失落的古琴魂 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近十年来产生了『古琴热』现象。遍地都是的琴馆和古琴培训班、层出不穷的古琴雅集活动、古琴考级……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大家正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加强传统文化。 从乏人问津到门庭若市,古琴音乐文化取得了巨大成果,但在热闹的背后,也滋生了一些负面因素。从中国音乐学院教学岗位上退休的王耀珠,针对古琴领域的『乱象』进行了分析:『丑学泛滥、过于追求复古、反对表现论、成为被滥用的消费文化……都是乱象的具体表现。可专家学者往往秉持「君子不言人之恶」的中庸之道,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批判性的缺失。』 不平则鸣,王耀珠希望音乐学界能正确认识乱象,引导人们趋利避害。『出现乱象也并非坏事,它的到来,必定伴随着旧秩序的破坏和新秩序的建立。』 流行『审丑』正在颠覆传统价值观 乱象的特点之一便是颠覆了传统价值观。这种颠覆体现为丑学泛滥,即丑取代美成为了主要审美观照的对象。 1956 年,全中国弹古琴者尚不足千人;2003年,古琴音乐向联合国教科文申请世界『人类口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准,曾经的『阳春白雪』逐渐变成『下里巴人』;现如今,中国学古琴的人超过二十万,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有一个新的琴社出现,甚至有人戏称弹古琴为新社会『四大俗』之首。 自古以来,古琴的属性被定位在文人音乐,五十年代以来,以往的体制对古琴在提高方面的重视大过对普及重要性的强调,所以现在要提高古琴在民间的地位,也属顺理成章。可问题在于,某些当下盛行的大众审美倾向,对古琴原有的审美造成了一定的颠覆。 现今学琴之人,一部分是把杂音、噪音等非乐音成分当作审美的成分,更有甚者将不和谐、不正常的技术发挥视为『有内容』的代名词,音不准、没节奏,都能找到种种理论进行开脱。 对此,王耀珠表示扼腕叹息:『看过金庸小说的都知道,「踏雪无痕」才是武术的最高境界。而在音乐中,没有非乐音成分,应是最起码的要求,现在却以追求「踏雪有痕」为美,令人感到遗憾。』与传统价值观对立的非音乐行为,会导致高失准率,是古琴演奏中致命的弱点。部分从音乐学院毕业的专业古琴乐手,反被当成『非主流』,实在不是一件好的事情。 此外,『不真不善』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当下各种琴社和琴馆林林总总,有些老师就是『半路出家』的速成者,只学半年古琴就敢建琴社、收徒弟。对古琴谱的出处不清楚、不了解,误用曲谱,纰漏百出。 人们的辨别能力还不太够,某些只会一两首曲子的人就敢称家、称大师,导致了『大师满天飞』的现状。『不真』可能是非主观故意性导致的,但『不善』就是主观故意的行为了,把老师的谱子收编到自己的集子里不注明打谱或师承,胡乱编造出身名门,都属于欺师欺世之举。 一味追求复古 陷入形式主义 古琴乱象的另一特点,在于颠覆主流价值观。其显著特征就是只强调原汁原味的继承,反对变化和发展。 2000年之后,古琴成为非遗和世界级国宝。圈内外人士出于好意,把它当博物馆文物一样保护起来,这种一成不变的做法反而削弱了古琴传统的生命力。 〖论语〗有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解释先人主张,同时加入自我见解,既使传统具有了生命力,也让自己获得了意义——对于古琴而言亦是如此,它所要传承下来的,应该是活的文化。 历史性的集体创作是古琴文化获得生命力的秘诀,保护艺术的关键则在于保护它的生长环境和功能,从现实社会中找到生长点。由于古琴在漫长的历史中都是为神为宫廷的雅乐,造成了今天的一种乱象——反对表现论。今人提倡古琴音乐严肃的一面,无可厚非;而无视古琴的发展历史,只讲求复古,反对古琴音乐走进现当代,就过犹不及了。 若从历史来看,汉代儒家正统典籍〖乐记•师乙篇〗中就有明确的表现论;东汉末年,古琴典籍也总结出『流文雅』,『妙心察』等观点。这些不是空穴来风,源于孔子提出的诗的『兴、观、群、怨』四大功能。古琴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抛弃言志与抒怀的功用。 王耀珠坦言,『我非常反对「以形如槁木为美」的演奏观。王弼曾说「得意忘象,得象忘言」,音乐就是在语言缺少表现力的时候加入的。古琴演奏应当具有表情。』 如何让古琴走进现当代,这个问题也面临着不少尴尬。曾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古琴独奏的陈雷激,于今年上半年观摩了一场学生古琴表演,现场的一幕让他颇为焦虑:『琴桌搬上台之后,摆了个钵头似的香炉,再燃起一根粗壮的线香,演奏者身着汉服坐下后,一抚琴,让人不免摇头。评委们议论道,这到底是弹古琴还是演古琴?』 古琴入门虽易,但精进很难。不了解历史发展与文化内涵,难免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只在门面上装点功夫,无法真正洞悉其精髓。 『急功近利』横行 维护正统亟待坚守操行 乱象层出不穷的背后,也昭示出资本社会对古琴的关注。古琴身价动辄数十万,炒家的介入则让本就不菲的身价愈发水涨船高。部分学琴之人将其当作炫耀风雅的资本,更有购琴之人把其当作挂在墙上的『硬通货』。在商业利益的推动下,『急功近利』之举比比皆是。 古琴在良莠不齐的出版、演出、展览、办会、开馆中时不时现身,经济发展了,人们开始注重形象。门槛低的古琴逐渐被选中,成为时尚。由于缺少标准、没有行规,古琴界沙金竞现,成为一时笑谈。 窘境在前,王耀珠提出心中的应对之策: 准确定位并坚守、发展琴学、琴德优先、多元发展。 在她看来,古琴是治世之乐器,如不明就里、不怀揣敬畏之心来对待,无异于焚琴煮鹤、贵物贱用。相关行业协会要对古琴的师资、琴社琴馆的标准和教材进行规范;知识分子具有维护正统的社会责任,在文化定位上要明确古琴『养性、养生、雅乐、言志、世俗、新音乐』的属性;琴人应守护好自己的角色,不随意跨界,秉持自律精神,以正其心。 面对乱象,于窘境中坚守是一种操守。对话古人、自然,研究道德的深刻意义,尚为时不晚。谨记『立德、立功、立言』,才能穿越层层迷雾。 后记: 汇演特派记者在上海音乐学院,聆听了王耀珠老师带来的名为〖『乱弹』——琴界乱象分析〗的讲座。特此摘录讲座上关于古琴音乐文化的部分内容,也许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古琴』。 提到『郑声淫』,也许不会令人觉得陌生,因为它是诗乐关系里一个为人所熟知的说法。〖论语〗中所涉两处『郑声淫』,分别出自〖卫灵公〗和〖阳货〗。孔子认为,隶属于当时新兴音乐的郑声不适宜运用在具有庄重、中和等特征的雅乐中,甚至会扰乱原本正统的音乐体系。 举此例,意在印证古时先王、圣贤都以相当谨慎的态度对待音乐。荀子〖乐论〗有言:『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和人的心灵活动都是运动的,所以音乐能引起人的共鸣,从而教化于人。 古琴的音乐文化,属于琴人的文化,不仅是人类意义学上的文化,也是琴人创造的存在方式。这和古琴制度源于神人以和的天人合一理念息息相关。作为琴人文化,古琴更饱含斑斓之内容:律吕、五音、曲谱、指法理论、音乐构成…… 『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左传•昭公二十年〗昭示了音乐的构成要素,〖乐记•乐本篇〗则格外关注音准问 题,『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惉懘之音矣……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从古琴的功能来看它的发展历史, 可以分为神性时代、圣性时代和人性时代。』 上古时期,古琴是为神的,〖尚书•舜典〗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到了圣性时代,音乐逐渐变成祭祀山川神灵以及先祖的雅乐,还需以此来宣传文崇武德,内容与样式上都强调规范性,唯此才能达到政治目的。 汉朝以后,人性的光芒在古琴文化中熠熠生辉,西汉刘向〖说苑•琴说〗载:『凡鼓琴,有七例:一曰明道德,二曰感鬼神,三曰美风俗,四曰妙心察,五曰制声调,六曰流文雅,七曰善传授。』古琴的功能不再局限于祭祀鬼神和为政治服务。 嵇康〖琴赋〗说:『顾兹梧而兴虑,思假物以托心。』 古琴的发展,秉持着言志与抒怀的功用。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