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瘋狂的古琴熱 失落的古琴魂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6-3-25 10:44| 發佈者: 是飛| 查看: 2241|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瘋狂的古琴熱 失落的古琴魂 在傳統文化復興的大背景下,近十年來產生了『古琴熱』現象。遍地都是的琴館和古琴培訓班、層出不窮的古琴雅集活動、古琴考級……所有這些,都反映出大家正通過一系列措施來保護和加強傳 ...
瘋狂的古琴熱 失落的古琴魂 

在傳統文化復興的大背景下,近十年來產生了『古琴熱』現象。遍地都是的琴館和古琴培訓班、層出不窮的古琴雅集活動、古琴考級……所有這些,都反映出大家正通過一系列措施來保護和加強傳統文化。

從乏人問津到門庭若市,古琴音樂文化取得了巨大成果,但在熱鬧的背後,也滋生了一些負面因素。從中國音樂學院教學崗位上退休的王耀珠,針對古琴領域的『亂象』進行了分析:『丑學泛濫、過於追求復古、反對表現論、成為被濫用的消費文化……都是亂象的具體表現。可專家學者往往秉持「君子不言人之惡」的中庸之道,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批判性的缺失。』

不平則鳴,王耀珠希望音樂學界能正確認識亂象,引導人們趨利避害。『出現亂象也並非壞事,它的到來,必定伴隨着舊秩序的破壞和新秩序的建立。』

流行『審丑』正在顛覆傳統價值觀

亂象的特點之一便是顛覆了傳統價值觀。這種顛覆體現為丑學泛濫,即丑取代美成為了主要審美觀照的對象。

1956 年,全中國彈古琴者尚不足千人;2003年,古琴音樂向聯合國教科文申請世界『人類口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准,曾經的『陽春白雪』逐漸變成『下裏巴人』;現如今,中國學古琴的人超過二十萬,幾乎每個星期,都會有一個新的琴社出現,甚至有人戲稱彈古琴為新社會『四大俗』之首。

自古以來,古琴的屬性被定位在文人音樂,五十年代以來,以往的體制對古琴在提高方面的重視大過對普及重要性的強調,所以現在要提高古琴在民間的地位,也屬順理成章。可問題在於,某些當下盛行的大眾審美傾向,對古琴原有的審美造成了一定的顛覆。

現今學琴之人,一部分是把雜音、噪音等非樂音成分當作審美的成分,更有甚者將不和諧、不正常的技術發揮視為『有內容』的代名詞,音不準、沒節奏,都能找到種種理論進行開脫。

對此,王耀珠表示扼腕嘆息:『看過金庸小說的都知道,「踏雪無痕」才是武術的最高境界。而在音樂中,沒有非樂音成分,應是最起碼的要求,現在卻以追求「踏雪有痕」為美,令人感到遺憾。』與傳統價值觀對立的非音樂行為,會導致高失准率,是古琴演奏中致命的弱點。部分從音樂學院畢業的專業古琴樂手,反被當成『非主流』,實在不是一件好的事情。

此外,『不真不善』的現象也屢見不鮮。當下各種琴社和琴館林林總總,有些老師就是『半路出家』的速成者,只學半年古琴就敢建琴社、收徒弟。對古琴譜的出處不清楚、不了解,誤用曲譜,紕漏百出。

人們的辨別能力還不太夠,某些只會一兩首曲子的人就敢稱家、稱大師,導致了『大師滿天飛』的現狀。『不真』可能是非主觀故意性導致的,但『不善』就是主觀故意的行為了,把老師的譜子收編到自己的集子裏不註明打譜或師承,胡亂編造出身名門,都屬於欺師欺世之舉。

一味追求復古 陷入形式主義

古琴亂象的另一特點,在於顛覆主流價值觀。其顯著特徵就是只強調原汁原味的繼承,反對變化和發展。

2000年之後,古琴成為非遺和世界級國寶。圈內外人士出於好意,把它當博物館文物一樣保護起來,這種一成不變的做法反而削弱了古琴傳統的生命力。

【論語】有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解釋先人主張,同時加入自我見解,既使傳統具有了生命力,也讓自己獲得了意義——對於古琴而言亦是如此,它所要傳承下來的,應該是活的文化。

歷史性的集體創作是古琴文化獲得生命力的秘訣,保護藝術的關鍵則在於保護它的生長環境和功能,從現實社會中找到生長點。由於古琴在漫長的歷史中都是為神為宮廷的雅樂,造成了今天的一種亂象——反對表現論。今人提倡古琴音樂嚴肅的一面,無可厚非;而無視古琴的發展歷史,只講求復古,反對古琴音樂走進現當代,就過猶不及了。

若從歷史來看,漢代儒家正統典籍【樂記•師乙篇】中就有明確的表現論;東漢末年,古琴典籍也總結出『流文雅』,『妙心察』等觀點。這些不是空穴來風,源於孔子提出的詩的『興、觀、群、怨』四大功能。古琴在發展過程中沒有拋棄言志與抒懷的功用。

王耀珠坦言,『我非常反對「以形如槁木為美」的演奏觀。王弼曾說「得意忘象,得象忘言」,音樂就是在語言缺少表現力的時候加入的。古琴演奏應當具有表情。』

如何讓古琴走進現當代,這個問題也面臨着不少尷尬。曾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表演古琴獨奏的陳雷激,於今年上半年觀摩了一場學生古琴表演,現場的一幕讓他頗為焦慮:『琴桌搬上台之後,擺了個缽頭似的香爐,再燃起一根粗壯的線香,演奏者身着漢服坐下後,一撫琴,讓人不免搖頭。評委們議論道,這到底是彈古琴還是演古琴?』

古琴入門雖易,但精進很難。不了解歷史發展與文化內涵,難免陷入形式主義的窠臼,只在門面上裝點功夫,無法真正洞悉其精髓。

『急功近利』橫行 維護正統亟待堅守操行

亂象層出不窮的背後,也昭示出資本社會對古琴的關注。古琴身價動輒數十萬,炒家的介入則讓本就不菲的身價愈發水漲船高。部分學琴之人將其當作炫耀風雅的資本,更有購琴之人把其當作掛在牆上的『硬通貨』。在商業利益的推動下,『急功近利』之舉比比皆是。

古琴在良莠不齊的出版、演出、展覽、辦會、開館中時不時現身,經濟發展了,人們開始注重形象。門檻低的古琴逐漸被選中,成為時尚。由於缺少標準、沒有行規,古琴界沙金競現,成為一時笑談。

窘境在前,王耀珠提出心中的應對之策:

準確定位並堅守、發展琴學、琴德優先、多元發展。

在她看來,古琴是治世之樂器,如不明就裏、不懷揣敬畏之心來對待,無異於焚琴煮鶴、貴物賤用。相關行業協會要對古琴的師資、琴社琴館的標準和教材進行規範;知識分子具有維護正統的社會責任,在文化定位上要明確古琴『養性、養生、雅樂、言志、世俗、新音樂』的屬性;琴人應守護好自己的角色,不隨意跨界,秉持自律精神,以正其心。

面對亂象,於窘境中堅守是一種操守。對話古人、自然,研究道德的深刻意義,尚為時不晚。謹記『立德、立功、立言』,才能穿越層層迷霧。

後記:

匯演特派記者在上海音樂學院,聆聽了王耀珠老師帶來的名為【『亂彈』——琴界亂象分析】的講座。特此摘錄講座上關於古琴音樂文化的部分內容,也許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古琴』。

提到『鄭聲淫』,也許不會令人覺得陌生,因為它是詩樂關係裏一個為人所熟知的說法。【論語】中所涉兩處『鄭聲淫』,分別出自【衛靈公】和【陽貨】。孔子認為,隸屬於當時新興音樂的鄭聲不適宜運用在具有莊重、中和等特徵的雅樂中,甚至會擾亂原本正統的音樂體系。

舉此例,意在印證古時先王、聖賢都以相當謹慎的態度對待音樂。荀子【樂論】有言:『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謹為之文。』樂和人的心靈活動都是運動的,所以音樂能引起人的共鳴,從而教化於人。

古琴的音樂文化,屬於琴人的文化,不僅是人類意義學上的文化,也是琴人創造的存在方式。這和古琴制度源於神人以和的天人合一理念息息相關。作為琴人文化,古琴更飽含斑斕之內容:律呂、五音、曲譜、指法理論、音樂構成……

『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左傳•昭公二十年】昭示了音樂的構成要素,【樂記•樂本篇】則格外關注音準問 題,『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征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惉懘之音矣……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

從古琴的功能來看它的發展歷史,

可以分為神性時代、聖性時代和人性時代。』

上古時期,古琴是為神的,【尚書•舜典】記載:『詩言志,歌永言……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到了聖性時代,音樂逐漸變成祭祀山川神靈以及先祖的雅樂,還需以此來宣傳文崇武德,內容與樣式上都強調規範性,唯此才能達到政治目的。

漢朝以後,人性的光芒在古琴文化中熠熠生輝,西漢劉向【說苑•琴說】載:『凡鼓琴,有七例:一曰明道德,二曰感鬼神,三曰美風俗,四曰妙心察,五曰制聲調,六曰流文雅,七曰善傳授。』古琴的功能不再局限於祭祀鬼神和為政治服務。

嵇康【琴賦】說:『顧茲梧而興慮,思假物以托心。』

古琴的發展,秉持着言志與抒懷的功用。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