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瓶:講述韓世忠抗金的故事 在張家港市境內的一些建築工地以及古河道、古井,甚至古窯址中,人們偶爾可以見到一種粗糙的陶製品出土,其外形粗拙修長、小口鼓腹、通體弦紋、平底有系,普遍高約30厘米,或破損,或完整。這種器物,張家港的百姓乃至江浙一帶的民眾,均稱之為『韓瓶』。 跌落的水瓶,無言的歷史 關於韓瓶,歷史文獻鮮有明確、直接的記載。民間盛傳它是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的軍隊行軍打仗時攜帶的軍用水壺,民國著名史學家鄧之誠先生所著【骨董瑣記】記 述:『康熙丁亥,有漁人掘得瓷罌數百……或謂此韓瓶也,韓蘄王(即韓世忠)所遺,得者遂珍之。』這是目前可見的唯一一條與韓瓶有關的較早的文字記錄。 很多人都知道韓世忠率8000精兵,抗擊金兀朮10萬大軍,把金軍阻截在黃天盪48天的故事。但對於韓世忠當年曾駐軍張家港境內的故事卻知之甚少。『韓瓶』或許可以揭示那段歷史。 翻閱相關史料,【江陰縣誌】記載:『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 金兀朮率軍南侵。』為防止金兵渡江南下,韓世忠與劉光世二人聯手率軍駐防今江陰至常熟福山 一帶。當時張家港境內的濱江重鎮——慶安(時稱石闥市),地處江尾海頭,扼江海咽喉,立江防要塞之首,屬兵家必爭之地。韓家軍駐紮慶安期間,將士們用衣服 拎土,堆築用作瞭望的土墩,百姓稱之為服拎山,後稱茯苓山。相傳,韓家軍在慶安曾一度糧草供應不足,士兵生活十分清苦。韓世忠夫人梁紅玉就帶領女兵到附近 村野中挖野菜充飢。在慶安南面的朱家弄村附近,她們發現在一片淺水塘中生長着一種葉子翠綠、莖長根白的野芹菜,洗乾淨一咬,只覺得有一股清香的味道直沁心 脾。當得知在青黃不接時老百姓常到水塘邊挖此野芹菜充飢後,韓夫人馬上帶領女兵挖了滿滿一大竹籃,帶回軍營食用。後來當地百姓就把它稱作『玉芹』,亦稱 『弄裏芹菜』。直到現在,弄裏芹菜仍舊是張家港普通家庭的常用菜餚。史書記載結合民間傳說,可見韓世忠當年曾駐軍在當時的古鎮慶安。 至今,在張家港的很多地段,特別是當年沿江一線的古河道及古井中,時有韓瓶出土。仔細觀察, 可以看到每個韓瓶的瓶頸處都有兩個或四個系,顯然是用來穿繩子用 的,便於提拿。這兩個或四個系與瓶身並非一體,而是貼附在韓瓶的胎體上的。這是古代陶器製作時常用的一種稱為貼塑法的製作方法,即先用拉坯的方法將韓瓶的 胎體塑造好,然後將捏好的兩個或四個繫緊緊地貼附於胎體的頸部四周,再入窯燒造成形。由於系與韓瓶胎體的結合併非十分緊密,當士兵們穿上繩子從河道或井裏 汲水時,其中的一兩個系一旦鬆脫,韓瓶就掉了下去,這就是為什麼很多韓瓶都出土於古河道或古井中的原因。 以英雄之姓,冠文物之名 大凡韓世忠曾駐軍之處,包括現江蘇、上海、浙江的一些地方,或多或少都有韓瓶這種特殊的器物出土。例如,上海市西郊嘉定區的封浜鎮,史載南宋時韓世忠曾駐軍 於此,1977年出土過一批韓瓶。最具有說服力的,是2002年12月11日, 江蘇鎮江市丹徒鎮一建設工地發現一宋代石室墓,墓中出土了韓瓶一隻,還有打 仗用的石彈數枚及其他一些器物。墓誌表明,此墓墓主為死後被追封為『清遠軍節度使』的南宋抗金將領岳超。墓誌還記載了岳超曾跟隨韓世忠抗擊金兵,後因病去 世,葬於潤州丹徒的事跡。該墓中出土的器物,應是當年岳超打仗時隨身攜帶的一些物品。史料記載和相關遺蹟表明,韓世忠部隊確曾把韓瓶作為一種行軍、作戰裝 備攜帶。 韓瓶是張家港境內出土數量最多的一種器物,僅張家港博物館就收藏了百餘件。那麼,這麼多韓瓶,究竟來自何處呢?1974年12月,就在韓世忠當年駐軍的慶安 鎮不遠處,即塘橋鎮的灘裏村,就曾發現兩處保存完好的古窯址。1984年8月由當時文化館組織進行調查、發掘,發現大量韓瓶層層排列,下面有大量木炭及木 頭,經鑑定年代為宋代。該窯址距當時的慶安鎮中心區域不遠,可以推斷這就是韓世忠駐軍部隊燒造韓瓶的窯址。 如今,在當年韓世忠抗金的慶安鎮不遠的東北面,建成了張家港首家國家3A級景區——東渡苑,在景區內修復了馬嘶橋、磨刀橋等與韓世忠相關的古蹟。景區的最顯眼位置,矗立着兩尊青銅雕塑,雕塑中,韓世忠夫婦目光堅定,身披戰袍,躍馬揚鞭,似要奔赴抗金前線。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