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温故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2016-5-6 21:52| 發佈者: 对酒當歌| 查看: 2479| 評論: 0|來自: 国学网

摘要: ·温故: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习近平主席以『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来说明理想和方向的重要,『人不能没有理想,合作不能缺少方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

·温故: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习近平主席以『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来说明理想和方向的重要,『人不能没有理想,合作不能缺少方向』。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系先贤王阳明所说。这句名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总结,也是当代人做人、做事的指导。我们都想在这个世界上做成有意义的事情或事业,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想要成就事业,首先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即与我们的立志有关。

王阳明被贬贵州,经『龙场悟道』后,创建了龙冈书院,聚徒讲学,并为求学者立下了著名学规——〖教条示龙场诸生〗。该学规共有四条,其中第一条便是『立志』。他告诫学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在他看来,无论是圣贤豪杰,还是百工技艺,人人都有成就事业的可能,但是首先必须立志。

没有立志,我们就没有前进的目标。而一个没有前进目标的人,如何会有可成之事?无论你是要成就内在的人格,还是要成就外在的事业,首先要确立奋斗的目标。

王阳明认为,人是否可以成为圣贤,关键在于是否要立下成为圣贤的志向。他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提出:『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没有舵的船,没有嚼子的马,随水漂流,任意奔驰,最终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很多人都知道,应该确定奋斗目标,但难能可贵的是确定一个既有高度,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

魏源在谈到士君子追求的国家治理目标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他说:『君子之为治也,无三代以上之心则必俗,不知三代以下情势则必迂。』以魏源为代表的晚清士君子活跃于当时的军政界、学术界,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卓有成就,恰恰在于他们是一批既不俗、又不迂的真君子。他们的立志,无不是坚持将理想主义的情怀与现实主义的精神统一起来。

其次,没有立志,我们就没有奋斗的动力。我们想要做成事业,必须要有动力,而通过立志确立的目标,则是我们努力奋斗的动力。为了激发士君子的奋斗动力,宋代士大夫提出了『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递进式奋斗目标,就是希望士君子在不断提升目标时而获得奋斗的动力。明清之际的士大夫在反省明朝灭亡的教训时认为,只讲成就圣贤人格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豪杰精神,才不会出现亡国亡天下的惨痛历史。所以,豪杰精神就成为明清之际的士大夫奔走呼喊的时代心声。明清之际士大夫的著名代表人物王船山、黄宗羲、顾炎武等,都呼唤豪杰精神。王船山反省了明代灭亡的教训,认为士大夫必须要具备一种智勇双全、创造功业的豪杰精神。

同样讲圣贤人格追求,到了王船山这里,就必须要有经世能力,要有开拓世界的气魄,特别要能够创造社会功业。所以,明清时期一大批杰出的士大夫有一个很高的人格理想,即要求一种『圣贤—豪杰』型人格。如清代左宗棠,就是这种『圣贤—豪杰』型人格的追求者。左宗棠在青年时代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不为名儒,即为名将』的志向。所以,左宗棠既『读书万卷,神交古人』,又留心经世之学。在17岁读到清初历史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后,他『潜心玩索,喜其所载山川险要,战守机宜,了如指掌』,为他日后指挥湘军作战奠定知识、能力的基础。『不为名儒,即为名将』的『圣贤—豪杰』型人格立志,是左宗棠一生努力奋斗的动力。

其三,没有立志,就不能激发我们的潜能。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潜能,立志则可以使这些潜能激发出来,特别是人一旦立下了高远的志向,就更加能够激发自己的潜能,并可以转化为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力量。孔子一辈子内心深处的追求是『天下有道』,尽管历经种种磨难,甚至被很多人嘲笑,但是他从不停下追求目标的步伐。再谈一个湘军的例子。曾国藩也是读书期间就立志做一个『圣贤—豪杰』之人。湘军儒将虽是儒生出身,但是引人注目的是,在保卫家乡、维护孔教的志向激励下,这些儒生们显示出了敢于任事、毅然决断、顽强坚韧的军人气质,这是他们能够统领军队、奔赴疆场、浴血奋战并成为儒将的重要条件。曾国藩强调:『为圣贤者,亦各有自主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曾国藩成为一代儒将的代表,正是由于立下高远的志向,故而激发出了潜能,并转化为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力量。

(作者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