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 台北“素书楼”上忆钱穆 章利新陈键兴 台北阳明山麓、外双溪畔,“素书楼”见证一代国学大师钱穆的晚年生活点滴。钱先生寓此22年,著书30余册,开课17载,小楼客厅成为孕育一代学人的文化园地。 笔者日前沿外双溪,走进东吴大学校园,探访钱穆故居。小院敞着两扇朱门,上题“素书楼”,正是钱穆遗墨。门后曲径通幽,拾级而上,枫树夹道,修竹相迎,尽头即是一座二层小楼。 “一园花树,满屋山川,无得无失,只此自然。”这是钱穆对“素书楼”的描画。据了解,庭院里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是钱穆夫妇入住后亲手营建种植。经过多年经营,一片荒地化为松竹挺立、枫梅横斜、鸟语花香的典雅园林。 1967年,钱穆偕夫人从香港迁居台北。为纪念母亲生养之恩,钱先生以无锡故里母亲所居“素书堂”命名这处居所。1969年,他受邀担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开始在家中授课,每周讲2小时。 在“素书楼”,笔者见到钱穆晚年弟子、台北艺术大学名誉教授辛意云先生。他身穿藏青色中式短褂,正在准备下午的论语课堂。 辛意云25岁师从钱穆,一直陪伴至先生去世。他清晰地记得当年上课的情形:客厅里挤满了人,最多时有四五十人,有的学生只能站着听讲。课堂上,先生讲论总是神采飞扬,抑扬顿挫,说到激动处还会拍桌子,加上他浓重的无锡口音,往往会让初来者吓一跳,误以为先生脾气大。听下去,就发现先生言辞风趣,性情随和,不随意褒贬他人。听久了,更为先生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 如今,客厅里桌椅、沙发、字画基本保留了原貌。供桌上立有朱熹雕像,墙上挂着朱熹所书的“静神养气”“立修齐志”以及“读圣贤书”碑刻拓片制作的对联,可见钱穆对朱熹和宋学的推重。 沿楼梯而上,墙上挂着钱先生授课、访学和日常生活的照片。一支烟斗、一件长衫,或静坐或吹笛或读写,一位儒雅厚重的学者形象展露无遗。1986年,钱穆在这里为弟子们上了“最后一课”,并留下最后的赠言:“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那天学生环坐聆听的情形,如今也定格在墙上的照片里。 钱穆1895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8岁因家境困难自高中辍学,在家乡的小学和中学任教,同时自学不倦,成就大学问。“先生生于忧患,一生为‘中国会不会亡’这个大问题所驱使。”辛意云说,先生一世都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寻找答案。 (据新华社电)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